免疫预防接种安全防范措施与对策
2021-04-04陈文花胡塔静朱祺沈金花沈静雯顾士康陆红梅
陈文花,胡塔静,朱祺,沈金花,沈静雯,顾士康,陆红梅
上海市松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 201600
预防接种即依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相关规定,根据免疫操作流程,由具备专业知识的免疫接种人员,为相应人群接种疫苗, 进而实现提升接种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大规模暴发的目的[1]。 预防接种工作可有效控制、预防传染性疾病,因而需依据我国相关规定积极开展预防接种工作,以保证免疫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 近几年,我国计划免疫范围扩大,同时预防接种工作也随之扩大,因而疫苗接种人员工作量增大、工作压力增高[2]。预防接种工作扩大的背景下,各种影响预防接种工作质量的问题凸显出来。为保证预防接种工作顺利开展及预防接种工作质量,需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 预防接种及其意义
1.1 预防接种含义
预防接种指的是为个体注射生物制品,有计划地为健康人群接种疫苗,以降低其患感染性疾病的概率[3]。通过相关实验制订的预防接种程序,可保证免疫预防接种的儿童、青少年患感染性疾病的率降低。 根据现行免疫程序,6 岁以内儿童需要接种9 类疫苗,主要预防14 种传染病。在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已开始实施计划免疫,近几年免疫接种工作已成为控制、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方式。
1.2 预防接种的意义
①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我国推行有计划性的预防接种;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儿童家长应互相配合确保儿童及时接种疫苗。 ②由于儿童6 岁前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比较弱,在外界因素影响下易患疾病,因此依据计划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2 免疫预防接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门诊接种不够规范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健康知识水平增高,大多数民众会主动定期接种疫苗。如此可降低人力、物力投入,保证接种工作顺利开展[4-5]。 但是,有些接种门诊并未对未按时来门诊接种的适龄儿童进行及时的筛查,造成有些疫苗存在漏种现象,导致接种率不高。
2.2 接种人员自身因素
部分接种人员未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其法治理念比较薄弱,在工作中可能忽视了儿童及家长的权益。接种疫苗后,在儿童出现不良反应时,未及时与儿童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导致双方出现矛盾[6-8]。与家长沟通不足、服务态度不够好、接种动作不够体贴等都会影响双方的关系。部分医护人员未认真学习、掌握新技术及新知识,导致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出现经验性错误、客观性错误。
2.3 接种卡、接种证登记方面的因素
接种卡(接种信息系统)、接种证属于儿童接种免疫凭证,儿童在接种前需进行登记。 接种人员需严格依据相关规定准确的进行记录[9]。在交通事业发展的同时,人口流动范围增大,部分接种对象住址可能出现变化,导致部分儿童不能按规定按时进行预防接种。部分接种人员在工作中未准确核对接种卡、接种证及持证人,导致人、卡、证不统一,从而引发纠纷事件。在登记接种疫苗相关信息时,部分登记人员粗心大意未按实际情况进行登记,造成接种信息卡、证不统一。
2.4 未将接种事项准确告知
部分接种人员未依据规定将相关注意事项、潜在危险因素告知待接种对象及家长,导致家长未配合预防接种工作,造成安全隐患。由于儿童自身身体素质的差异,其对疫苗的反应也不相同,部分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不良反应或者出现不存在免疫应答的情况,从而引发纠纷。
2.5 未建立完善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
现阶段,部分地区建立并使用的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可实现记录查询接种者信息、管理疫苗库存批号效期和追溯源疫苗来源的功能,但各省市之间未实现接种信息共享,国家未对预防接种门诊的信息化系统进行顶层设计。各省市均自行投入相应资源建立并使用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致使接种人员只能手动输入外省市流入儿童疫苗接种信息, 易出现接种信息录入错误的问题,导致接种差错事件发生。
2.6 预防接种工作监管力度不足
各级疾控中心承担着管理预防接种门诊的职责,但是并没有监管、执法的职责,因而对医疗机构的指导、监督、检查缺乏科学且有效地制约方式,各级疾控中心提出的问题可能不被重视,相应整改措施不能及时落实[10]。卫生监督部门、食药监管部门,对预防接种单位的监管职责不同、监管范围不同,因而不能对预防接种工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不能有效规避疫苗存储、疫苗使用方面的问题。监管部门专业水平也是影响监管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
2.7 未加强对预防接种的健康教育及宣传
一些媒体为抢先发布新闻、吸引民众视线,会出现未确认就发布一些疫苗事件线索的情况,导致民众被这些错误信息引导。另外,免疫规划落实的同时,患传染性疾病的人减少,人民群众、媒体的视线已转移至疫苗安全性方面。部分接种单位未加强对大众的健康教育,大众对预防接种的认知水平不足,导致相关纠纷事件增多[11]。
2.8 疫苗接种不安全注射
在疫苗接种过程中,不规范操作有以下几种可能,如消毒方式不当、接种剂量不准、多人份疫苗没有一次性用完且暴露时间较长、接种方式途径错误等,这些因素均会影响其免疫接种效果。同时部分接种人员在接种前未按要求进行三查七对、 不询问受种者的健康情况、不查体, 均可能会引起差错事件和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部分接种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注射完疫苗后将注射器随意丢弃,未按规范要求放入锐器盒或安全盒内,误伤回收人员,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3 免疫预防接种安全防范措施与对策
3.1 规范预防接种门诊
接种门诊需制订并落实预防接种操作规定与相关制度,将各种疫苗的名称、作用、接种方法、适用对象、禁忌证、不良反应等信息制成公示牌,放置在醒目位置,并及时更新信息,便于接种对象及家属查阅;耐心解答接种对象及其家属的问题,为其发放宣传材料,提高其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3.2 积极组织接种人员进行涉及专业知识、卫生法规的培训
医院需依据预防接种门诊的实际特征,科学制订与科室实际情况相符的管理机制。预防接种人员需严格依据管理机制进行操作;由医院指派专人定期对预防接种门诊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以提升接种门诊工作质量、避免出现风险事件。定期组织接种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并进行考核,分析疫苗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对出现典型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重点监测,以不断优化疫苗接种工作程序、提升工作质量[12]。
3.3 加强疫苗管理
预防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需加强对疫苗的管理,核对每一批疫苗的购销记录,并确保疫苗质量。接种单位需保证由正规渠道采购疫苗,以保证疫苗接种效果。同时,需做好疫苗冷链管理,将疫苗储存在医用冰箱中,并保证每个医用冰箱上安装有自动温度检测报警系统,确保冰箱温度异常情况下可及时发送短信到相关人员手机上,确定温度异常原因并及时进行处理。 由专人负责管理疫苗,依据种类、有效期将疫苗放置在相应位置;制订并落实疫苗有效期检查制度,在有效期短于60 d 的疫苗上贴上特殊标志。定期(每个月)对疫苗进行盘库,以保证疫苗管理工作质量。
3.4 做好告知工作
预防接种人员在接种完疫苗后需依据实际情况,对接种对象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告知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相关注意事项等[13]。 与接种对象及其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使其积极配合预防接种工作,保证在出现不良反应时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
3.5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充分落实
医院需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加大对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 要专人负责检查相关管理制度是否落实,以保证管理制度可充分落实[13-14]。预防接种人员需准确、详细记录其工作情况,尤其要保证预防接种对象各种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将直接反映一个医院及业务部门的管理水平,因而上级业务部门需定期对新进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熟练掌握预防接种工作流程、相关管理制度等。平时要强调接种人员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以提高其工作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差错事件的发生率。
3.6 排查预防接种安全风险
积极构建预防接种常态化风险排查制度,全面分析预防接种工作中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以三查七对原则开展疫苗的接种操作流程,定期对儿童的接种信息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接种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加强疫苗管理,确保疫苗在具有冷链要求下配送,加大疫苗全程追溯管理及疫苗效期管理力度。预防接种安全管理涉及多个环节、多个部门,需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及沟通,共同探析可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制订并落实问责制度,加大对违法违规事件的处理力度。
3.7 完善预防接种信息系统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疫苗冷链系统进行持续优化,以建立疫苗全程追溯、疫苗管理、儿童接种子系统等信息系统,提升预防接种信息化水平[15]。 现阶段,我国部分省市已开始使用电子监管码对疫苗出入库、接种进行管理,并对疫苗进行贮存、使用、安全一体化管理。通过此系统,省区市各级监管部门可实时了解儿童接种疫苗名称、厂家、生产批号、接种日期、接种途径、接种部位、接种医生等信息。同时,可通过此系统了解每针次、每个接种环节实际情况,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免疫管理工作质量。 可将接种信息印刷到预防接种证上,以避免疫苗实际注射批号、预防接种证登记信息不统一。疾控部门可通过此系统了解各单位疫苗使用情况、库存数量、疫苗有效期等,避免疫苗过期。
3.8 免疫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在免疫预防接种过程中,接种的场所必须要安全。接种室需要清洁、宽敝、光线明亮、通风、保暖,准备好相应的接种工作台与儿童、家长休息室等,室外要粘贴醒目的标志,方便人们识别。 接种场所的布置要与免疫预防接种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接种宣传工作,并组织接种免疫疫苗,需要根据接种对象的不同特点,在接种场所设备相应的接种知识解答台,配备一个专业的接种医生,在接种中耐心、细致地做好疫苗接种知识讲解,保证接种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同时在接种疫苗时,需要根据不同的疫苗应用不同的接种台,接种对象要按顺序进行,也可在接种场所按不同疫苗的标志进行接种,预防种错、重种等[16]。 接种的场所需要避光,预防疫苗被阳光直射,或是阳光下进行接种,预防阳光中的紫外线灭活疫苗,影响接种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对注射安全有一定的定义,即对接受注射者是无害的、对卫生保健人员无任何危害,注射时产生的废弃物不会对社会产生危害。 因不安全的注射,会引发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因此,不安全的注射,会增加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成为了目前严重的一项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了做到真正的安全注射,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强化接种人员的培训,让其可以认识到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性,增强卫生人员的安全注射意识与责任感,让其掌握安全注射、消毒知识等相关方法。 接种时应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与浓度合格的消毒液,掌握正确的消毒方法;一次性的注射器在使用后必须要放入安全盒并统一回收销毁;严格掌握疫苗接种对象及禁忌证,同时掌握好接种的方式与剂量。对接种者需要做好接种前严格的体检与相关知识的告知,对受种者的健康状态进行认真的咨询与核实。同时,规范应用疫苗制品的管理,保证疫苗接种质量。 在接种疫苗过程中,需要坚持做到苗不离冰,预防冷链的脱节,接种时核对好品种、检查外观质量。 做好安全注射环境的管理,进一步提高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4 结语
接种疫苗可实现预防疾病大规模爆发的目标。保证疫苗的安全存储及接种时的规范操作,才可充分发挥疫苗的免疫功能,从而实现预防免疫的目的。 在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国家扩大免疫规划范围、积极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同时,暴露了预防接种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我们需采取有效措施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工作,积极组织接种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卫生法规的培训,加强疫苗管理等措施,减少预防接种纠纷事件发生率、提升预防接种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