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酸美托洛尔+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影响分析
2021-04-04
不稳定性心绞痛作为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常见类型,一般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其相比稳定型心绞痛,心绞痛发作时持续时间更长、疼痛更剧烈,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疾病进一步进展为心肌梗死,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基础是易损斑块破裂所引起的急性血栓,而机体炎症反应能够对斑块的稳定性造成直接影响。故此,在给予患者抗栓治疗的同时,还需对患者炎性反应控制进行关注[1]。替格瑞洛在抗血小板聚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且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能够使用药后出血事件得以降低;而琥珀酸美托洛尔血药水平十分平稳,能够使因血药水平被动诱发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得以降低。但研究发现,单一应用上述药物效果不显著,而联合治疗能够发挥协同作用,进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目的。本文目的在于探究琥珀酸美托洛尔+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价值,具体内容见下文。
1 资料/方法
1.1 基础资料
将2018 年5 月至2019 年10 月在本院就诊的100 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纳入标准:(1)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有关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2)经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者;(3)患者和家属均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完成研究。排除标准:(1)排除近期服用过本次研究药物者;(2)排除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脑血管意外、出血倾向者;(3)排除伴有感染性疾病者;(4)排除合并肝脏功能不全、肾脏功能不全者。
观察组年龄45-75 岁之间,年龄平均值(60.12±1.32)岁,其中男35 例、女15 例;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51±1.03)年。对照组年龄46-75 岁之间,年龄平均值(60.55±1.87)岁,其中男36 例、女14 例;病程2-6 年,平均病程(4.02±1.88)年。两组资料比较,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用P>0.05 表示。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替格瑞洛治疗:
替格瑞洛(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 183320;生产企业: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初始用量为每日2 次、每次180mg,后结合患者病情恢复情况改为每日2 次、每次90mg。
观察组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替格瑞洛治疗: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其琥珀酸美托洛尔(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 150045;生产企业: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每日一次、每次47.5mg。
两组均治疗4 个疗程,一个疗程为4 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2 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治疗效果、心绞痛发作情况、并发症情况。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测定:于治疗前、治疗后抽取两组患者5ml 空腹静脉血,并以每分钟3000 转的速度进行离心,离心时间为10 分钟,离心半径为13.5cm,将血清收集后,将其置于零下20 摄氏度的温度下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6(白细胞介素-6)、TNF-∂(肿瘤坏死因子-∂)水平;hs-CRP(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选择上海晶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试剂盒,并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疗效判定[2]:患者经治疗后,心电图恢复正常,且未出现心绞痛症状,视为显效;患者经治疗后,心电图改变达到有效标准,且心绞痛症状相比治疗前明显改善,视为有效;患者经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心电图无变化,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2 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观察组治疗后hs-CRP(5.52±1.45)mg/L、IL-6(25.02±1.12)mg/L、TNF-∂(163.25±1.10)mg/L 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对比(,mg/L)
表1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对比(,mg/L)
注: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
2.2 分析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49/50),其中显效35 例、有效14 例、无效1 例。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35/50),其中显效25 例、有效10 例、无效15 例。
观察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3 对比心绞痛发作情况
观察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1.51±0.31)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2.21±0.36)min。
观察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2.68±0.88)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3.52±0.52)min。
观察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2.4 对比2 组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1/50),其中心动过缓1 例、未出现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10/50),其中心动过缓8 例、呼吸困难1 例、消化道出血1 例。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人体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血小板聚集,进而导致部分心肌缺血、缺氧,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血脂代谢异常、炎性因子均具有重要地位。研究认为,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应以稳定粥样斑块、预防血栓形成、调节机体血脂浓度作为治疗关键。
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药物,其主要是通过对P2Y12 受体进行非竞争性抑制,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目的,同时对于受体作用具有可逆性,停药后能够快速恢复血液中的血小板功能;此外,该药物作为一种非前体药物,无需经肝脏代谢酶激活,具有起效快、安全性高等特点。但研究发现,单独应用该药物效果不显著。琥珀酸美托洛尔是一种长效制剂,其作用机制在于阻断拟交感胺类对人体心收缩力受体和心率的刺激作用,从而使心率得以减慢,减低心肌耗氧量和心肌收缩力,以达到缓解心绞痛发作目的。该药物具有峰谷波动小、血药浓度平稳等特点,且给药方便,每日只需给药一次即可获得24 小时平稳的血浆药物浓度,能够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对心血管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将上述两种药物进行联合治疗,能够产生较好协同作用,且并发症少[3]。研究发现,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且炎性反应能够促进基质金属蛋白的分泌,使斑块纤维帽变薄,使斑块不稳定性得以增加,由此提示,炎性反应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密切关联性。IL-6 作为常见炎性因子,其能够使斑块的稳定性下降,同时能够促进细胞分泌黏附分子释放大量炎症介质,使机体的炎性反应得以加重;TNF-∂则能够损伤机体血管内皮细胞,且能够促进IL-1 和IL-6 介质的分泌;hs-CRP 是一种急性相蛋白,主要是在机体受到炎症刺激下所分泌,其水平能够将机体炎性反应程度充分反映。在本次结果中,观察组治疗后hs-CRP(5.52±1.45)mg/L、IL-6(25.02±1.12)mg/L、TNF-∂(163.25±1.10)mg/L 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琥珀酸美托洛尔+替格瑞洛治疗能够减少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同时安全性高,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时间和次数,改善疾病预后。
综上所述,琥珀酸美托洛尔+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效果显著,且能够减少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