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黄鱼“甬岱1号”

2021-04-04

中国水产 2021年3期
关键词:大黄鱼投饵网箱

一、品种概况

(一)培育背景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Richardson)是一种高值美味,群众十分喜爱的海产鱼类,是我国传统四大海洋经济鱼类之一,有“海水国鱼”的美名。由于酷渔滥捕,资源衰竭,海洋捕捞已形不成渔汛,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工规模化育苗与养殖技术的突破,大黄鱼海水网箱养殖发展迅速,我国大黄鱼已形成年育苗量超30亿尾、养殖产量达19.798万吨(2018年)的产业,是我国第一大海水养殖鱼类。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黄鱼养殖因种质退化、养殖方式不良和养殖环境恶化等原因导致生长速度减慢、病害频发、体形变短、肉质鲜味差等,影响商品鱼品质和养殖效益。针对产业发展对良种的迫切需求,本世纪初以来,国内多家单位开展了大黄鱼的良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工作,先后培育出大黄鱼“闽优一号”(集美大学,2011)和大黄鱼“东海一号”(宁波大学,2013)等新品种,但还远不能满足产业快速发展对大黄鱼良种的需求。

大黄鱼因其地理分布的不同,可分为“闽粤东族”和“岱衢族”大黄鱼等地理种群,目前我国养殖的大黄鱼主要是“闽粤东族”大黄鱼,分布于浙北舟山岱衢洋渔场“岱衢族”大黄鱼是历史上东海大黄鱼的主要代表,因其头大、吻短、体色金黄、肉质鲜嫩和历史记忆等更受消费者欢迎,但因酷渔滥捕自然资源已近绝迹,海捕野生大黄鱼更是一鱼难求,每千克价格高达6000余元。由于大黄鱼特殊的文化特征,我国江浙沪地区消费者对“岱衢族”大黄鱼为代表的东海大黄鱼深刻历史记忆和对大黄鱼品质(体型、体色、口味等)的特殊需求,导致野生与养殖大黄鱼的巨大价格差异(20倍~100倍)。为满足消费市场对高品质大黄鱼的旺盛需求,近年来浙江省、福建省等地开展了以改善养殖大黄鱼品质的养殖,但适于高品质大黄鱼养殖的品种仍然缺乏。大黄鱼养殖业迫切需要培育出具有优良养殖和产品品质性状的新品种,以改善养殖大黄鱼品质,提高大黄鱼养殖效益,推动大黄鱼养殖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为满足高品质大黄鱼养殖优良品种需求,推进大黄鱼养殖产业提质增效,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联合宁波大学、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等单位,从2007年开始,在舟山岱衢洋中街山渔场,采用传统小对网,采捕濒临绝迹的野生岱衢族大黄鱼,经保活、驯化和繁育,保存了岱衢族大黄鱼种质资源,并以此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方法,围绕生长和体型等品质性状,经连续5代选育,培育出了生长快、体型优、遗传稳定的大黄鱼“甬岱1号”新品种。

图1 选育技术路线

(二)育种过程

1.亲本来源

2007年在舟山岱衢洋中街山渔场,采用传统小对网采捕的200尾全长15cm~20cm、体重100g左右岱衢洋野生大黄鱼。

2.技术路线

采用群体选育技术,2007年~2017年连续选育5代,每代进行5次~6次选择。为减少近亲交配,在构建F4继代选育群体时,应用SSR标记进行辅助选配种。选育技术路线见图1。

3.培育过程

以2007年采捕的200尾岱衢洋野生大黄鱼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技术,每两年选育一代,连续五代。每代分别在当年6月、10月,次年5月、10月、12月和催产繁殖时对留种养殖的继代选育群体进行5次~6次选择,每次选择率40%左右,每代选择率0.14%~4%。选育目标性状为生长速度(体重)、体型等,具体选择标准为:①规格大;②体型细长匀称,体高/体长≤0.28,头背部弧线流畅无凹凸;③鱼体健康、无伤无病、体黄亮丽。为减少近亲交配,F4继代选育群构建应用SSR标记进行辅助选配种。各代选育情况如下。

图2 相同养殖条件下,同月龄大黄鱼“甬岱1号”与普通大黄鱼

F1代:2009年2月,从2007年采捕的200尾岱衢洋野生大黄鱼中选择8尾(4♀,4♂)作为亲本,繁育F1代苗种13万尾,选留2万尾作为继代选育留种群体。

F2代:F1继代选育群体经6次筛选,2011年2月,选择F1代194尾(113♀,81♂)作为亲本,繁育F2代苗种125万尾,选留3万尾作为继代选育留种群体。

F3代:F2继代选育群体经5次筛选,2013年2月,选择F2代101尾(70♀,31♂)作为亲本,繁育F3代苗种80万尾,选留3万尾作为继代选育留种群体。

F4代:为维持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避免过度近交导致近交衰退,对F3继代选育群体经4次筛选获得的300尾(200♀,100♂)F3代候选亲本采用8个多态性SSR进行基因型检测分析。2015年2月,选择遗传距离较远的F3代41尾(28♀,13♂)作为亲本,配对繁育F4代苗种41万尾,选留3万尾作为继代选育留种群体。

F5代(“甬岱1号”):F4继代选育群体经5次筛选,2017年2月,选择F4代1200尾(800♀,400♂)作为亲本,繁育F5代苗种(暂时定名为大黄鱼“甬岱1号”)1320万尾,选择其中5万尾作为大黄鱼“甬岱1号”留种群体。同期开展中试养殖和生产性对比养殖试验。

(三)品种特性和中试情况

1.品种特性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大黄鱼“甬岱1号”与未经选育的大黄鱼相比,21月龄生长速度平均提高16.36%;与普通养殖大黄鱼相比,体高/体长、体长/尾柄长、尾柄长/尾柄高等体型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体型显匀称细长(图2、表1)。

2.中试情况

2017年~2018年,在浙江象山港海域、三门湾海域、温州南麂岛和鹿西岛海域、福建宁德福鼎和三都澳海域进行大黄鱼“甬岱1号”中试养殖,养殖方式为普通网箱、抗风浪网箱和围网养殖,累计养殖水体普通网箱58000m3,抗风浪网箱36280m3,围网20000m2。结果显示在普通网箱养殖条件下,全长6cm鱼苗,经18个~19个月养殖,平均规格可达450g~578g,养殖成活率28.6%~70%,产品体型均匀细长,深受消费者欢迎,售价比相同方式养殖的普通大黄鱼售价高35%~138%。在抗风浪网箱和围网养殖条件下,200g左右的大规格鱼种,经5个~6个月养殖,平均规格可达450g,养殖成活率85%~97.5%,产品体型均匀细长,优品得率高,深受消费者欢迎,产品售价比普通网箱养殖的普通大黄鱼售价高125%~400%,详见表2。

二、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1.亲本来源与选择

亲本来源于大黄鱼“甬岱1号”留种群体,留种群体每一世代进行5次选择后才能作为后备亲本。第一次筛选为4月龄,第二次筛选为8月龄,第三次筛选为15月龄,第四次筛选为20月龄,第五次筛选为22月龄。前四次筛选群体选留率为50%,第五次筛选为后备亲鱼入室强化前筛选,选留雌雄比为2:1,要求二龄雌鱼规格850g以上,二龄雄鱼550g以上,且体质健壮、条形细长、体背厚实、色泽黄艳,无病无伤,活力好。

2.亲鱼培育促熟

根据生产时间安排,确定亲鱼入室时间。入室水温根据海区自然水温进行调节,保持入室水温与海区水温温差不超过2℃。人工催产前40天左右开始升温促熟,每天升1℃,至19℃~20℃后,稳定十余天,保持亲鱼摄食旺盛;然后再每天升0.5℃~1℃,至22℃时停止升温,保持恒定至催产。升温至16℃以上时开始少量投饵,进行驯化。水温18℃以上时正常投饵,饵料以鲜鱼块、贝肉、沙蚕为主,也可用自制软颗粒饲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日投喂2次~4次,以多餐为宜。亲鱼培育期间每日吸污2次,日换水量60%~100%,进水温差小于1℃,保持池水温度恒定,盐度20~30,溶解氧大于5mg/L,pH值7.8~8.4。

表1 相同养殖条件下,同月龄大黄鱼“甬岱1号”与普通大黄鱼体型比较

表2 大黄鱼“甬岱1号”中试养殖情况

(二)人工繁殖

1.催产

水温至22℃后稳定15天~20天,雌鱼腹部膨大且有弹性,雄鱼腹部饱满,轻压泄殖孔有精液流出即可进行亲鱼催产。亲鱼经丁香酚或MS-222麻醉后,从胸鳍基部注射激素。激素种类及剂量视水温与亲鱼性腺成熟度而定,用LHRH-A3催产时,雌鱼剂量为2μg/kg~4μg/kg,雄鱼剂量减半注射。亲鱼催产后100%换水并调节水温至23℃,至受精卵收集,不再进行投喂,激素效应时间30小时~36小时,注射后24小时添加EDTA至5mg/L。

2.孵化

产卵结束后4小时~8小时停气5分钟,待受精卵上浮后用100目质地柔软的拖网初收;初收后的受精卵经除污洗卵后置于同温同质海水中进行二次浮选;将静置后漂浮在上层的受精卵收集过秤,移入育苗池中孵化,操作过程要轻柔且保持温度稳定。孵化及育苗池选择面积30m2~60m2、水深1.5m~2.0m水泥池为宜,布散气石0.5个/m2~1个/m2;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 5052-2001)规定;孵化期水温21℃~25℃,最适23℃~24℃,盐度23~30,pH值7.8~8.4,保持溶解氧5mg/L以上。受精卵孵化密度控制6万粒/m3~9万粒/m3。

(三)苗种培育

1.鱼苗室内培育

(1)密度管理

培育期水温、水质与孵化期保持一致。根据育苗生长及发育阶段,调整鱼苗培育密度:全长小于10mm时,培育密度5万尾/m3~6万尾/m3,本阶段适度密养,提高饵料利用率;全长10mm~20mm时,密度3万尾/m3~4万尾/m3;全长20mm~30mm,密度2万尾/m3~3万尾/m3。

(2)投饲管理

①受精卵孵化后,使用80目筛绢网进行换水2次,日换水量20%~40%。仔鱼孵化后第5天~10天投喂经营养强化后的褶皱臂尾轮虫,褶皱臂尾轮虫营养强化可用20×106个/mL小球藻或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专用强化剂强化4小时~6小时。强化轮虫投喂密度保持2个/mL~3个/mL,并保持小球藻细胞5万/mL~10万/mL。

②孵化后8天至15天投喂卤虫无节幼体,起始投喂密度为0.05个/mL并逐步增加到1个/mL,每6小时~8小时投喂1次,并根据鱼苗摄食消化情况调整投喂量和投喂频次。使用60目筛绢网进行换水2次,日换水量40%~60%。

③孵化后12天至鱼苗出池投喂桡足类,起始投喂密度为0.05个/mL并逐步增加到0.5个/mL,每3小时~4小时投喂1次,并根据鱼苗摄食消化情况调整投喂量和投喂频次。投喂桡足类的第一周使用40目筛绢网进行换水2次,日换水量60%~80%;第二周使用20目筛绢网进行换水2次,日换水量60%~80%;第三周使用10目筛绢网进行换水2次,日换水量80%~120%。

④孵化后17天开始投喂配合饲料,起始投喂量1颗/尾逐步增加到5颗/尾,每6小时~7小时投喂1次,根据鱼苗摄食消化情况调整投喂量和投喂频次,并根据鱼苗规格,调整配合饲料粒径至合适大小。前期日换水量60%~80%,后期日换水量80%~120%。

(3)育苗日常管理

育苗最适水温23℃~24℃,微充气,水面水花直径约30cm,随鱼体增大逐渐扩大至40cm。4天后开始每天吸污1次,以保持水温恒定为主;投喂桡足类后每天吸污2次,及时清除池底残饵、粪便、死苗等;配合饲料投饲4天后,进行乳酸菌拌喂,连续使用7天,改善肠道微生态;仔鱼开口30天后,使用纳米曝气机增氧,提高育苗池溶解氧。换水时温差小于2℃。每天观察鱼苗摄食情况,监测理化因子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鱼苗下海

鱼苗在室内水泥池中培育至全长25mm~30mm时,开始进行降温驯化,日降温2次,每次0.5℃~1℃,经4天~5天降温后,达到自然海区温度14℃左右,即可将鱼苗移到海区网箱中继续进行海区鱼种培育。

2.鱼苗海区培育

(1)密度管理

鱼苗下海后,需根据鱼苗生长适时调整网箱网目规格与培育密度:全长25mm~35mm,选用3mm~4mm孔径网目,培育密度控制1500尾/m3;全长35mm~45mm,选用4mm~5mm孔径网目,培育密度控制1200尾/m3;全长45mm~55mm,选用5mm~10mm孔径网目,培育密度控制1000尾/m3;全长55mm~65mm,选用10mm~12mm孔径网目,培育密度控制800尾/m3。

(2)投饲管理

鱼苗下海后,初期以室内培育同质配合饲料为主,并根据鱼苗生长适量增加鲜杂鱼、贝类等肉糜。后根据情况调整:全长25mm~35mm,配合饲料日投饵6次~8次,日投饵量为体重20%~30%;全长35mm~45mm,配合饲料日投饵4次~6次,日投饵量为体重12%~20%,投喂肉糜料为体重50%~80%;全长45mm~55mm,日投饵2次~4次,日投饵量为体重6%~12%,投喂肉糜料为体重30%~50%;全长55mm~65mm,日投饵2次,日投饵量为体重4%~6%,投喂肉糜料为体重15%~30%。海区培育期间,需根据水温、鱼苗摄食等适时调整投喂量及饵料粒径。

(3)日常管理

每天定时观测水温、盐度、透明度与水流等理化因子,注意苗种集群、摄食、病害与死亡等情况,并详细记录,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同步检查养殖设施的安全性,保持饲养环境安静。

三、健康养殖技术

(一)健康养殖模式和配套技术

大黄鱼“甬岱1号”新品种在生长、体型方面具有优势,适于在浙江、福建沿海海水水体开展基于传统网箱的高品质大黄鱼分段健康养殖。

1.海区条件及网箱设置

海区应选择附近无工农业污染,潮流畅通,水体交换良好,可避大风浪,低潮水深在8m以上,确保网箱底部至海底距离在1.5m以上海区。养殖环境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 5362-2010)的要求,海区表层水温在8℃~30℃,盐度在13~32,pH7.8~8.5,溶解氧大于5mg/L,流速小于1.5m/s,流向平直而稳定,利用挡流设施可控制鱼苗培育网箱内流速小于0.2m/s,鱼种及成鱼养殖网箱内流速在0.2m/s~0.5m/s。渔排可采用HDPE或木板材料,以(3m~6m)×(3m~6m)正方形规格设置为宜,并根据养殖大黄鱼不同阶段和规格选择适宜网目与单框组合数。

2.鱼苗放养与分段养殖

选择全长大于5cm,规格整齐、检疫合格、体质健壮的苗种进行养殖。养殖期间,根据鱼苗生长的不同阶段实行分段养殖,选择适宜网箱规格和网目,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详见表3。

3.投饲管理

根据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季节,选择不同投饲策略。为保证投喂效果,确保大黄鱼摄食时间不少于40分钟,台风等应激性天气前需进行抗应激处理。

(1)4月下旬~6月下旬海区水温低于27℃时,选择高蛋白、高脂肪配合饲料与鲜杂鱼饲料按50:50比例使用,充分利用最适生长温度阶段促进生长,每日清晨与傍晚各投饵1次,配合饲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1.5%~2.5%,鲜杂鱼日投饵量为鱼体重7.5%~15%,控制单次饱食度为9成~9.5成。

(2)7月~9月上旬海区水温大于27℃,选择高蛋白、中低脂肪配合饲料,提高养殖成活率,每日清晨或傍晚投饵1次,配合饲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1.5%~2%,大潮水期间投喂1次~2次鲜杂鱼,鲜杂鱼日投饵量为鱼体重5%~10%,控制单次饱食度为7成~8成。高温时段适宜采取定期停料(每周1天)及肠道益生菌拌喂(每月2次)策略,提高成活率。

(3)9月中旬~10月下旬海区水温低于27℃,选择高蛋白配合饲料与鲜杂鱼饲料按60:40比例使用,加速生长并做好越冬能量储备,提高成活率,每日清晨与傍晚各投饵1次,日投饵量为鱼体重1.5%~3%,鲜杂鱼日投饵量为鱼体重7.5%~12%,控制单次饱食度为9成~9.5成。

4.越冬管理

养殖水温低于15℃后,进入越冬期,可采用鱼种异地越冬或原位越冬。异地越冬在大黄鱼鱼种运输前,做好鱼种疫病检疫,在达到检疫要求后方可活体跨境运输。原位越冬在水温接近20℃时,按鱼种规格和数量进行密度调整及强化培育,调整养殖密度至1.5kg/m3~2kg/m3,定期检测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发病情况并进行防病处理。水温20℃~15℃时,每天投喂1次,配合饲料日投饵量应小于体重1.5%或天然饵料投饵量应小于体重4.0%,下午投喂,低于15℃时,不投喂。越冬期间尽量避免移箱操作,并在网箱四周加强挡流防护措施。翌年水温回升至13℃~14℃时可少量适应性投喂,并根据水温回升逐步恢复投喂量。

5.日常管理

每天定时观测水温、盐度、透明度与水流等理化因子,以及苗种集群、摄食、病害与死亡情况,并详细记录,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及时处理病死鱼,并集中上岸无害化处理。

(二)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随着大黄鱼养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大黄鱼养殖病害日趋复杂。目前大黄鱼病害主要包括“三白病”(体表白点病、内脏白点病、白鳃病)、腐皮病、本尼登虫、淀粉卵甲藻等,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表3 大黄鱼“甬岱1号”分段养殖管理要求

1.体表白点病

(1)病原与症状

该病病原为刺激隐核虫,多发生于5月~11月,且以水温21℃~25℃最为易发。该病发病初期肉眼可见病鱼体表、各鳍及鳃上先出现少量白色小点,患病鱼摄食量下降;中后期鱼体体表、鳃、鳍等感染部位出现小白点增多、体表分泌的粘液增多,呼吸困难,常浮于水体表面漫游,敏感度降低;时常用身体摩擦网箱,伴随鳍条缺损,头部和尾部溃烂;对鳃、鳍等镜检可观察到刺激隐核虫滋养体。

(2)防治方法

鱼苗或鱼种投放前,活体需进行检疫,避免刺激隐核虫病原的输入;合理规划养殖区网箱设置,提高养殖区水体通畅度,降低该病集中暴发概率;在该病易发季节,适当增加换网频率,可减少该病发生;使用配合饲料替代鲜杂鱼饲料,并添加免疫增强剂,也可降低该病发生。在该病发病期间,可采用吊挂硫酸铜、三氯异氰尿酸、控制病情恶化发展,发病严重时可通过清空渔排中间网箱形成临时水通道,增加渔排通水能力,提高成活率。

2.内脏白点病

(1)病原与症状

该病病原为杀香鱼假单胞菌,多发生于11月~次年4月,为低温病害,且以水温15℃~19℃最为易发。该病发病时,患病大黄鱼体色发黑,停止摄食,常浮于水面缓慢游动,体表无明显损伤;部分发病严重个体呈现胸鳍基部出血,腹部增大,体表偶见红色溃疡斑;剖检可见鳃颜色变淡,腹水增多,脾脏、肾脏、肝脏等组织有大小不等的白色结节病灶。

(2)防治方法

在该病易发季节,使用配合饲料替代冰鲜杂鱼投喂,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该病发病率。易发季节注重日常观察及现场剖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为该病防控获得有效窗口期。大黄鱼发生该病,可选择该病原菌较为敏感的恩诺沙星(8mg/kg,以鱼体重计,下同)、强力霉素(3mg/kg)、庆大霉素(2mg/kg)等作为治疗药物,连续使用4天~6天为一个疗程,根据治疗效果确定后续用药疗程。商品鱼用药后,需严格执行休药期,确保食品安全。

3.白鳃病

(1)病原与症状

该病病原目前尚未确定,多发生于7月~9月,为高温病害,且以水温27℃~29℃最为易发。该病发病时,患病大黄鱼体色灰白发暗,停止摄食,游动缓慢,体表无明显损伤,剖检可见鳃丝苍白呈贫血症状,血液颜色淡红,红细胞数量明显降低,脾脏肥大,胆囊肿大且呈墨绿色。

(2)防治方法

由于该病目前主要病原尚未明确,需坚持以防为主,但实践中病毒性病害防治方法可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该病的防控。在亲鱼及鱼苗选择上,加强病害检疫管理,降低的源头感染风险;在该病易发的高温季节,选择使用高蛋白、中低脂肪配合饲料替代冰鲜杂鱼投喂,同步定期添加肠道益生菌、三黄粉、黄芩多糖、酵母多糖等中草药制剂与免疫增强剂,降低该病发病率;该病急性发作期时,可通过停止投喂方法控制暴发性死亡,待死亡率稳定后7天~10天开始少量投喂并逐步提高投喂量。

4.腐皮病

(1)病原与症状

该病病原多为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等细菌继发感染引起,多发生于7月~10月,且以水温25℃~28℃最为易发。该病症状为躯干、尾柄等部分的体表溃疡,多发于寄生虫病害或台风发生后,为鱼体表受创后继发感染所致。病重个体下颌、腹部发红,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解剖可见肠道充血、脾脏微肿症状。

(2)防治方法

在该病易发季节,及时清除网衣上附着的海葵、牡蛎等有害附着生物,降低养殖大黄鱼体表受创可能性;每半个月对养殖网箱区进行常规挂袋消毒处理,减少养殖网箱病原生物量;该病发生时,可采用拌服恩诺沙星(4mg/kg鱼体重,下同)、强力霉素(2mg/kg)、庆大霉素(2mg/kg)、氟甲喹(1mg/kg)等作为治疗药物,连续使用4天~6天。

5.本尼登虫

(1)病原与症状

该病病原为本尼登虫,多发生于8月~10月,且以水温26℃~28℃最为易发。该病发病时,部分鱼体表有半透明白点,眼睛变白,呈白内障症状,严重者,眼球红肿充血突出或破裂;鱼鳍特别是尾鳍发红腐烂,部分个体侧肌肉溃疡,病鱼表现焦躁不安,不断狂游,或摩擦网衣使鳞片脱落;个体食欲减退,游动迟缓,因严重继发细菌感染出现死亡。临床诊断常用淡水浸泡病鱼2分钟以上,可见2mm~3mm椭圆形薄片状虫体脱落,镜检可确证病原虫体。

(2)防治方法

该病以预防和早期治疗为主。在该病易发季节,减少鲜杂鱼饲料使用可减少该病发生,同时流行期间加强网箱更换或消毒,可采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泼洒网箱边角、吊挂三氯异氰尿酸等方式,减少该病的流行。在该病发生期间,可在涨落潮前半小时向发病后集群大黄鱼泼洒晶体敌百虫溶液,使局部药物浓度达到5mg/L~10mg/L,连续使用3天~4天控制病情发展。对发生继发细菌性感染养殖群体,同步进行庆大霉素、强力霉素内服和网箱消毒剂吊挂。

6.淀粉卵甲藻

(1)病原与症状

该病病原为淀粉卵甲藻,也称淀粉卵涡鞭虫,多发生于6月~9月。该病发生后病鱼鱼鳍及体表粘液呈白色斑块状,体色变黑,厌食消瘦,个体呼吸急促,鳃盖开闭不规则,常在水中窜游,并伴有身体磨擦网片,造成鳞片大面积松散脱落,剖检可见鳃呈灰白色,贫血症状明显。

(2)防治方法

鱼苗或鱼种投放前,活体需进行检疫,避免淀粉卵甲藻病原的输入;合理养殖密度,并提高养殖区水体通畅度,降低发病率;在该病易发季节,可采用网箱泼洒生石灰水或吊挂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1)方法,同步增加换网频率,预防病原的爆发性增殖;发病时应及时捞出发病和死亡个体,增加网箱水流通畅性,减少交叉感染几率;有条件可采用淡水浸泡处理。

四、育种和苗种供应单位

(一)育种单位

1.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地址和邮编: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聚贤路587弄15号A3幢301室,315103

联系人:吴雄飞

电话:13805874941

2.宁波大学

地址和邮编: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梅山港区七星南路169号,315823

联系人:竺俊全

电话:13957841679

3.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

地址和邮编: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高泥村,315702

联系人:徐万土

电话:13606783618

(二)种苗供应单位

1.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

地址和邮编: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高泥村,315702

联系人:徐万土

电话:13606783618

2.宁波市惠民海洋牧场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和邮编: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乐家村渔业科技创新基地,315141

联系人:黄琳

电话:13605781672

(三)编写人员名单

吴雄飞、沈伟良、竺俊全、徐万土、申屠基康

猜你喜欢

大黄鱼投饵网箱
温州市三种不同养殖模式大黄鱼品质特性研究
大黄鱼的前世今生
基于CNKI数据库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网箱养鱼中的网衣清洗方法
高密度聚乙烯(HDPE)近海养殖网箱框架抗弯刚度分析
草原鼠害防控无人机投饵试验*
宁德大黄鱼产业升级之路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观赏鱼喂食须知
高效养鱼投饵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