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文学作品,趣玩撕纸游戏
2021-04-04文朱青
文 朱 青
撕纸画是指不用任何工具,根据自己的设想用纸徒手撕出自己想象的形象,再拼贴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它是综合联想、撕纸、粘贴的艺术活动,对于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手眼协调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撕纸画教学在幼儿园开展得比较少,并且大多是以“画好轮廓后,进行马赛克拼贴”这种形式来开展的,作品表现出的艺术性相对欠缺。基于此,我在大班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幼儿撕纸画教学的尝试,惊喜地发现幼儿对撕纸拼贴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同时,也更加确信大班幼儿完全有能力利用撕纸的技法创造出生动、丰富、艺术性强的美术作品。为了能长久地使幼儿对撕纸画保持兴趣,我对文学作品在幼儿撕纸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了探索。
一、巧选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形象,激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选择撕纸画的教学内容时,我决定从幼儿喜欢的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入手。通过与幼儿的交流,我发现他们对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很感兴趣。于是,我带领幼儿观看了动画片《西游记》的片段,大大激发了幼儿对孙悟空的兴趣。我顺势向幼儿展示了自己的撕纸作品——孙悟空,幼儿们动手摸一摸,直接感知了撕纸这种表现形式的特点,并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喜欢的孙悟空,还能用纸撕出来!
我们巧用文学作品中的“孙悟空”形象,带领幼儿看动画、玩表演、感知作品,层层递进,以游戏的方式将幼儿带入教师预设的活动目标之中,这大大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幼儿对撕纸画的好奇心。
二、关注文学作品的特点,提升幼儿制作撕纸画的技能
教师在利用文学作品来开展撕纸画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心中有目标,关注文学作品的使用方法,使幼儿的表现技能得以提升。习惯了用画笔绘画的大班幼儿,在一开始接触撕纸画时,会产生一些畏难情绪,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面对一个形象,幼儿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二是幼儿撕出来的轮廓往往和他们的预期存在差异。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必着急,要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去尝试和探索,在幼儿感知和体验之后再给予一定的方法进行引导。
(一)引导幼儿观察,表现角色形象的典型特征
观察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在《西游记》的课例中,虽然幼儿们对孙悟空充满了兴趣,但经过尝试他们发现“撕”出孙悟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因此一部分幼儿感到有些苦恼。我再次播放了《西游记》动画片段,引导他们有目的地去观察孙悟空的外形和动作——孙悟空身体上的毛是棕色的,衣服是黄色的;他的头是圆圆的,脸是白色的,头上还戴着紧箍;他两只眼睛又大又圆,鼻子小小的,手上拿着金箍棒……
幼儿们不断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我适时地给予肯定和提炼,幼儿们获得的满足感溢于言表。
幼儿撕纸画作品《孙悟空和小猴子》
(二)关注亮点行为,进行经验提升
在幼儿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闪光点,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地观察,发现幼儿的闪光点,鼓励同伴间相互学习,提升技能。在幼儿进行撕贴孙悟空的过程中,我发现一名幼儿用笔在纸上画出轮廓,再按照轮廓来撕,我问:“你为什么用笔画呢?”幼儿回答:“我想撕一个大一点的圆形来当头,可是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于是我想到了这个办法,先画再撕,一次就可以成功了!”的确,虽然他一开始尝试了很多次,但当他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后,创作的过程就顺利多了。于是,在分享环节,我特意请这位幼儿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了这个小“妙招”。在接下来的区域活动中,我看到更多的幼儿在尝试使用这个方法,创作中的困难被一点点解决,幼儿们的兴趣只增不减,作品也越来越好了。
(三)灵活选择表现内容,创新作品呈现方式
幼儿美术表现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我们要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
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在撕纸画教学中呈现出的价值尤为明显,复杂程度不同的情节、难易程度不同的画面以及其延续性的呈现方式,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创作体验。对于能力水平较高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创作空间;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教师则需要通过巧妙的方法去帮助他们进行提升。在作品内容方面,教师可以启发他们去选择一些形象相对单一且不失画面感的内容,如看《葫芦兄弟》时,幼儿只要关注到七个葫芦娃衣服颜色的特征,便能较为简单地对“葫芦兄弟”这一主题进行表现。在作品的呈现方式上,教师可以借鉴文学作品,鼓励幼儿用连环画等方式对作品进行呈现。如幼儿撕纸画作品《独一无二的你》中,幼儿反复多次地撕贴相同的形象,通过对故事、画面的不同组合体验创作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幼儿撕纸画作品《独一无二的你》
三、发挥文学作品的独特价值,促进幼儿多元发展
撕纸画对于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手眼协调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除此之外,我们还不能忽视文学作品的独特价值,促进幼儿在撕纸画创作过程中获得多元发展。
(一)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文学作品中丰富的色彩、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故事会对幼儿产生极大的吸引力,这能够在心理层面激发幼儿创作的热情,给幼儿的创作增添动力。与绘画的表现形式不同,创作撕纸画对幼儿来说更具有挑战性。他们完成作品的过程,也是其养成良好学习品质的过程。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个别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往往是他们觉得自己撕错了,表现的内容和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就会立即扔掉纸,重新换一张再撕,甚至干脆不再继续尝试,这些都是需要改善的情况。针对以上问题,我会引导幼儿耐心地完成作品,同时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帮助幼儿克服困难、掌握方法,逐步培养幼儿认真专注、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此外,我还会使用“将错就错”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例如,原本打算撕个圆形当孙悟空的头,却不小心撕得太小了,是否可以考虑将它当作眼睛?长此以往,不但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让他们意识到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而且还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良好的社会性发展
与单一表现某一主题不同,文学作品拥有较强的延续性和故事性,在创作过程中易于引发幼儿的同伴合作行为。在幼儿积累了一定的撕纸画经验后,我开始尝试引导幼儿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到更加复杂的撕纸画创作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并和小组成员共同商量后,确定创作主题。例如,在表现《西游记》组画的过程中,幼儿会互相商量:选取哪些片段?如何分工?在一张大的底板上怎样呈现每一个小故事?哪些形象要大一些(重点表现)?哪些形象可以小一点?以上过程对于发展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分工合作等社会性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阅读和前书写准备、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
《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让幼儿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培养书写兴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图画语言和文字语言,能够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发展幼儿的阅读和前书写能力。撕纸画创作结束后,会剩余很多小的“废纸”,这时,合理地对这些“废料”加以利用则会产生“变废为宝”的效果。幼儿可以将纸片撕成不同的笔画,玩拼贴文字的游戏,拼贴出的文字还能够被巧妙地运用到班级环境创设、作品说明介绍中,让幼儿进一步参与其中,体验文字的功能和趣味。此外,撕纸画不同于绘画可以随机丰富画面。进行撕纸画创作之前以及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幼儿对画面具有一定的统筹规划能力,这对于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征、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等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撕纸画独特的趣味性和综合性在带给幼儿审美、创作的体验和感受的同时,也在促进着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在幼儿园大班开展“撕纸画”教学活动是对当前幼儿美术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也是幼儿发展的需要。我们也将不断探索和尝试,不断积累经验,创造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