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应用临床路径引导的康复护理模式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
2021-04-04
在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在老年群体中尤其显著。患者在早期会表现出性格方面的变化,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有较高的敏感性,容易对任何事物产生怀疑,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患者会表现出各种妄想的症状,出现思维、语言、情感、意识等多方面的缺陷,影响患者生存的质量[1]。研究显示[2],良好的护理能够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本次即分析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应用临床路径引导的康复护理模式效果及生活质量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8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期间收治的150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随机抽签法均分两组,各75 例。所选患者均已排除器质性疾病,且对医护工作有一定的配合度。其中参照组男女比例为41:34,患者年龄在59-7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3±6.33)岁。研究组男女比例为42:33,患者年龄在60-73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71±6.29)岁。两组性别年龄等资料的对比上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比较价值。
1.2 方法
参照组对患者进行传统的病房护理,由护理人员进行病情观测和相应指导等。而研究组则以此为基础对患者进行临床路径引导下的康复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2.1 护理方案的制定
在患者入院之后对其进行妥善安置,医护人员要尽量详细地了解患者的情况,包括基本资料及病情等,制定针对性的临床康复护理方案,在和家属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对护理模式和优势等进行讲解,提高家属的了解度和配合度。
1.2.2 健康教育与半开放管理
对于入院患者,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检查和评估,用通俗的语句向患者介绍疾病、治疗及护理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并感受到充分的尊重,能够更好地配合医护工作。护理人员可以选择患者情绪平稳的时间,在家属陪同下让患者在固定范围内进行室外活动,每周定期安排患者进行一些安全性高的社会活动,采取半开放式的模式,减轻对患者的心理刺激。
1.2.3 安全护理
在治疗过程对患者用药之后的反应和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对于情绪变化较大的患者加强监护,保证患者的安全。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异常行为等进行记录,做好和医生的沟通,并对进出人员进行严格的检查,避免危险物品进入病房。
1.2.4 心理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要加强和老年患者的交流,受到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这类患者往往更加脆弱、更需要陪伴、理解、尊重和宽容,因此,护理人员可以站在亲友的角度和患者沟通,用“大爷”、“奶奶、”“姨”等称呼拉近彼此的距离,多对患者好的转变进行夸奖和鼓励,还可以陪患者看书、唱歌、听戏,提高患者的情绪,宣泄负面的心理,挺高治疗的效果。
1.2.5 功能康复锻炼
对于处在康复期的患者,可以尽早加入功能康复锻炼的内容,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习惯等帮助其制定合理的功能训练,开始的训练要相对简单有趣,比如模仿舞台上的人物动作、说绕口令等,逐渐包括日常活动的完成等,之后创设模拟环境锻炼患者对复杂事物的处理能力,以及对自我的调控能力。
两组授课教师、理论课内容、实训课内容、学时均相同。两组均采用卫生部高职高专系列规划教材(刘惠莲主编的《健康评估》,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实验组按《健康评估实训报告册》提示与要求书写实训报告,对照组按常规要求书写实训报告。课程学习结束后,两组均进行课终理论考核、实训考核。
1.2.6 联动康复护理
在患者的各项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医院可以联合社区共同进行护理,由护理人员带队,家属陪同,让患者参与一些活动或比赛,比如广场舞、象棋、戏曲等,进一步锻炼患者的社交能力,保证其出院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1.2.7 出院指导
在患者出院之前,使用健康手册对其进行出院指导,对其恢复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提醒家属在发生异常情况时的处理方式,强调复查时间等。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在护理前后患者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并统计患者对两种护理模式的评价[3]。
判别标准:对患者症状的评分使用简明精神病量表完成,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病情症状越严重[4]。
使用生活质量调查表评估患者的生活状态,分数越高表示其生活状态越好。
使用护理意见调查表统计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意见,给出满意评价的患者占比为满意度[5]。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 软件对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t 和x2进行检验,()作为计量资料,对比有显著差异时(P<0.05)[6]。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在护理前后患者的症状评分
在接受护理前,两组症状评分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评分均显著下降,且研究组更低,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如表1 所示。
2.2 对比两组在护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在接受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评分均显著上升,且研究组更高,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如表2 所示。
表1 两组在护理前后患者的症状评分对比()
表1 两组在护理前后患者的症状评分对比()
表2 两组在护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表2 两组在护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2.3 对比两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评价
研究组在接受护理后共75 例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给出了满意评价,满意度为100%,参照组67 例,满意度89.33%。在护理工作满意度方面的对比,研究组明显更高,结果有显著差异(x2=8.451,P=0.004)。
3 讨论
老年患者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患者在发病初期会表现为性格方面的改变,此时家属通常会认为是“年龄大了”所致,而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加重,会逐渐出现表达、记忆、情感、思维等方面的障碍或缺失,严重的会出现妄想表现,使得患者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7-8]。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要保证治疗的有效性,需要辅以良好的护理措施,在临床路径引导下的康复护理模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9]。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在接受护理前,两组症状评分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评分均显著下降,且研究组更低,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研究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精神病症状的减轻幅度更大,患者的自主能力和意识更强。在接受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评分均显著上升,且研究组更高,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患者症状的改善推动了其生活质量的上升,患者通过良好的护理,在运动、心理、社交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好的转变。在护理工作满意度方面的对比,研究组100%的满意度明显更高,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充分证明了患者对于这种护理模式的支持和认可,说明该护理模式是可行的、有效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和维护。
综上所述,在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采取临床路径引导的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减轻患者的症状表现,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自主生活和社交,让患者对医护工作更加认可和信赖,达到更好地恢复效果[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