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2021-04-03吴婧婧钟晓星蒲志贤
吴婧婧 钟晓星 蒲志贤
武警新疆总队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1
头孢菌素是临床广泛使用的广谱药物,也叫做半合成类抗生素,能够对细胞壁进行有效破坏,抗菌效果显著,药效稳定,安全性高,成为了各种疾病治疗的主要药物[1]。据调查[2]得知,随着药物的广泛使用,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也随之增加,不利于疾病的治愈。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1200例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对其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用药的对策,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1200例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均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男女比例为581:619 ,平均年龄(42.2±0.47)岁。
1.2方法 组建专业点评小组,如实统计头孢菌素类药品使用情况,归纳总结出不良反应具体发生情况,对患者营养情况、禁忌症及药物使用量等信息进行重点检查,如实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出原因,制定出合理的用药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调查最终所得的数据处理选用的是SPSS22.0统计学软件,各数据的表示单位应用的是[(例)%],代表检验值的单位为x2,P<0.05代表比较对象的最终结果没有显著差异。
2 结 果
2.1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200例患者中,280例出现了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3%
2.2不良反应患者中头孢菌素类药物类型 据统计得知,各种头孢菌素类药物中,发生率占前四位分别为头孢西丁(47.14%)、头孢曲松(25.71%)、头孢米诺(11.42%)、头孢他啶(5.71%)。
2.3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给药途径分析 据统计,280不良反应患者中,152例患者采取静脉滴注的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29%;56例采取口服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39例采取静脉推注的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93%;33例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8%。
2.4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分析 据统计,造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中,患者自身原因所占比例为66.79%,用药后饮酒为13.21%,用药剂量太大为13.21%,输注速度太快为3.58%,联合用药不当3.21%。
3 讨 论
头孢菌素药物是临床典型药物之一,属于抗菌类药物,冠头孢菌是主要来源,通过提取与分离培养液获取孢菌素C成分,再改造这一成分的侧链,进而制作成头孢菌素类药品[3]。
这一系列药物优势较为明显,如较强的抗菌力等,广泛运用于各疾病治疗中。合理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有效扼杀导致感染疾病的病原体,促使患者早日康复。然而,随着该药物的广泛使用,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不良反应接踵而来,所以应加强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指导。
3.1头孢菌素类药品所致不良反应相关诱因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头孢曲松钠最高,其次为头孢替安,这同李韵梅,吴昊等[4]研究结果相似。同时,临床上头孢菌素类药物普遍采取主要由静脉滴注、口服、静脉推注与肌肉注射等给药方式,本研究结果表明,静脉滴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口服,这主要是因药物通过血管直接流入到人体中,对人体刺激性较强,再加上药物浓度偏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另外,微粒、PH、渗透压等因素也不可忽视。
所以,静脉滴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重点控制用药剂量,调节滴注速度,也可采取适合的其他给药途径,有效预防不良反应的出现。另外,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众多原因中患者自身原因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最大,这是因为大多数患者针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认识不足,为了能够尽快恢复,未严格遵照医嘱,随意增加药物剂量,再加上日常生活习惯较差,酒后饮酒或超剂量服药的行为较为常见,进而诱发严重不良反应。
3.2合理用药对策
3.2.1严格遵循头孢菌素类药品临床应用原则 ①头炮菌类药物使用前,医生因了解患者疾病史,询问其曾经是否出现过敏情况,再三确认后,再斟酌是否使用头孢菌素类药品;②用药前开展药敏试验,用药过程中应对患者反应进行密切观察,第一时间判断分析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一旦存在异常必须立即停止用药,并对不良反应程度、临床症状及类型等一系列信息进行掌握分析,再实行有效处理;③针对各种头孢菌素类药品,医生应基于患者指标选取恰当的种类,严格控制药物剂量,有效避免滥用行为;④对于高敏体质患者,应慎重给药,若长期服用同一类药物,蓄积中毒风险较高,因此应基于病情变化适时更换药物。
3.2.2具体合理用药方法 ①头孢菌素类药品开具时,医生应对各种药物合理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给药方式及用药频率等知识了如指掌[5]。②对人体血液中含有孢菌素类药物量进行准确测定,如果用药剂量偏小,则难以保障用药效果。对此,用药环节中,医生不仅要了解药物禁忌症及适应证,还应将各种用药信息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科学合理用药。③针对较为特殊的患者,如果不具有用药适应证,应不得使用该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