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死的效果
2021-04-03史冬梅杨兴东
史冬梅 杨兴东 刘 磊 刘 伟
北京市海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北京 100080
脑梗死是以为眩晕、头痛、失语、偏瘫等为主要表现的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中发生率较高,且与年龄成正比[1]。如果病情严重,造成大面积脑血管梗死,会让患者致残或死亡。在临床治疗中,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均是主要药物,有着抗血小板凝集作用,但是单独应用难以达到理想疗效。因此,本院将上述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获得良好疗效,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起始时间为2019年3月-2020年5月,同期入院的86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遵循1:1原则分成各43例的两组。实验组年龄41-83岁,均值(61.13±5.08)岁,男女比例23:20,合并症:8例冠心病、12例糖尿病、23例高血压。对照组年龄43-85岁,均值(61.65±5.37)岁,男女比例22:21,合并症:9例冠心病、13例糖尿病、21例高血压。所有患者经过脑部MRI、CT检查确诊;对研究所用药物不过敏;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意识障碍者;精神类疾病史者;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障碍者。对比分析两组脑梗死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小不影响研究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脑梗死患者都进行基础治疗,包括维生素E、钙离子拮抗剂、脑细胞活化剂、脑保护剂等。与此同时,对照组单独口服阿司匹林,每次剂量0.1g,每天2次;实验组同样方法口服阿司匹林,再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每次剂量75mg,每天1次,两组患者的用药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功能评估,以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为工具,总计42分,得分越低神经功能越好。②以NIHSS评分降低程度为标准,进行治疗效果判定,显效: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眩晕等症状明显改善,NIHSS降低超过90%;好转:症状有所减轻,NIHSS降低60-89%;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2 结 果
2.1比较两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 治疗前,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为(25.76±3.67)分、对照组为(25.39±3.72)分,统计学意义不成立(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为(8.52±2.09)分,低于对照组的(13.76±2.45)分,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
2.2比较两组脑梗死患者用药治疗有效率 实验组34例(79.07%)显效、7例(16.28%)好转、2例(4.65%)无效,总治疗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25例(58.14%)显效、8例(18.60%)好转、10例(23.26%)无效,总治疗有效率为76.74%,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
3 讨 论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基础性心脏病、长期吸烟、腰臀比过大、饮食不节、精神压力、缺少运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长期大量饮酒等[2]。以上因素都容易造成动脉硬化,进而影响脑供血,最终病发,该病有着起病急、发展快、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等特点,为了改善预后效果,要合理用药治疗[3]。
阿司匹林有着广泛抗凝作用,通过降低体内血小板环氧化酶活性,抑制血栓A2产生,抑制血小板凝集;不过该药存在一定不足,对已经黏附在血管壁的活化血小板起不到作用,也就影响了治疗效果[4]。此外,该药存在抵抗现象,部分患者用药后无明显效果。硫酸氢氯吡格雷同样是有着抗凝作用的药物,通过选择性抑制腺苷二磷酸受体,阻止血小板凝集;同时,该药还能抑制其它会促使血小板凝集的酶活性,发挥更强的抗血小板功效[5]。因为在血小板凝集过程中,腺苷二磷酸受体激活、环氧化酶活化是两个关键环节,想要提升抗凝效果,必须对这两个环节发挥作用,因此临床中多建议将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使用,以达到协同效果,增强抗凝效果[6]。在此次实验研究中,联合口服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的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35%,而单独口服阿司匹林的对照组仅为76.74%,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同时,经过3个月的用药治疗,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证实,两种药物共同使用,能在不同药理作用下,增强疗效,提高抗血小板凝集效果,更好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轻偏瘫、失语、头晕等症状,改善预后。
总而言之,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