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气象资源潜力,做好健康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
2021-04-03骆月珍沈雪峰
骆月珍 沈雪峰
(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浙江 杭州 310050)
0 引 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年轻化趋势的加剧,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问题迭出,全民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水平不断提升,为健康管理、预防医学和服务产业带来迅猛发展的机遇。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其著作《财富第五波》中,将健康产业称为继第四波网络革命后的明日之星,认为保健产业将为美国下一个10 a创造兆亿美元的商机。
追求健康的核心是防患于未然。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医药卫生界、教育界政协委员时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证明,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需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立足更精准更有效的预防,推动预防关口前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评估、研判、决策机制,创新预防协同机制,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和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快速检测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综合救治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原卫生部部长陈竺曾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我国群众的健康问题不能光靠打针吃药来解决,必须强调以预防为主”,以及“我国的卫生事业模式应从晚期治疗向以预防为主转变”。
气象部门在健康服务领域的优势是可以根据气象与疾病的关联度,以“外感环境—差异化人群—健康养生”为模式,提前预报气象条件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提出在不同时令、不同天气条件下健康养生对策,并联合医药、保健、养生、营养、休闲等诸多产业开展系列化、个性化服务,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健康效益,引导社会公众趋利避害、未病先防。
1 健康气象的发展沿革
健康气象有着悠久的历史。国际生物气候及生物气象学会于1956年在巴黎成立,从1957年起,每3 a举行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会。美国有19所大学设有医疗气象课程,其中10所大学可授予硕士学位。德国从1952年起每周发布一周医疗气象预报,日本、匈牙利等也有这方面的实践。
健康气象在中国的研究历史更加久远。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阐述了天气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及人体疾病的根源,其“天人合一”的观点,成为国人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和天气特点、减缓衰老和预防疾病发生的核心养生观。
国内近代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一些疾病的防治报告中,出现了关于气象因素与疾病关系的分析;60年代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开始使用气团、大气环流来分析天气与流感、心脏病、中风、死亡的关系。70年代,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牵头,成立了全国气象环境与呼吸疾病关系研究协作组,研究气象条件与感冒、气管炎、心肺疾病的关系。80年代,南京大学气象系和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先后开设了医疗气象选修课程。1995年北京首次主办国际生物气象讨论会,2008年中国气象学会成立了医疗气象专业委员会,挂靠兰州大学。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布局的调整,健康旅游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健康气象在预防疾病、康复治疗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彰显,得到各级地方政府和中国气象局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勇于创新,强化与卫生健康、旅游文化等部门合作,在气象敏感性疾病发病预报、气候宜居城镇评审、创建中国康养生态宜居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与复旦大学皮肤病研究所签署战略协议,联合发布关于“气象大气环境和皮肤学关联度”研究结论,为市民预防疾病、管理健康提供科学支撑。
河北省气象局致力于打造“气象+健康+医疗”气象服务新模式。2016年,河北省气象服务中心成立健康气象创新团队,初步形成“大众需求—影响预报—健康管理—疾病医疗”的专业化服务链条。
广东省气象局与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流感及虫媒传染病气候预报和预警业务合作,主持和参与了“广东省人体健康气候风险和气候预警”“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早期信号捕捉及应对策略研究”等科研项目。
海南省各级气象部门围绕《海南省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和海南省省长“把气候康养工作列入省政府督查督办事项清单”的指示,在高品质健康服务、气候治疗、康复疗养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型业务。
北京、湖北、广西、吉林、江苏、黑龙江等省(区、市)气象局依托气象敏感性疾病发病气象指数,针对感冒、心脑血管疾病、梧桐飘絮、花粉过敏,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8]。
浙江省在健康气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浙江省气象台与浙江省人民医院合作,对咯血、高血压、脑卒中等开展了相关研究。杭州市气象局多年来通过短信、微信,发布人体健康指数预报,其他一些地市气象局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和服务。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针对气象敏感性疾病的周年预报服务指标和以一县一品为着眼点的“气候康养+气象医养+产业模式”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2 “天人合一”是健康气象研究和服务的基石
人是自然界的成员,在人与动植物、空气、水、土壤组成的生物圈中,和自然界万物一样,要经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医学把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气,当非其时而有其气等状况出现时,就会产生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火外感病邪的统称)。四时、二十四节气虽然有固定的日期,但也是常中有变,变中有常。
《黄帝内经 上古天真论》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四气调神大论》则进一步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中医学指明了人类只有顺应天地运行的秩序,遵从自然界一年四季、一日四时的变化规律,养成与天时天象同频呼应的饮食起居、神形调理等习惯,及时防范、规避异常天气等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才能保持健康和长寿[9]。
现代健康养生学把气象因素看成是影响生命的主要因素,认为人的任何生理机能,包括呼吸、血液循环、消化、代谢在内的一切机体功能,都受天气变化的影响。人类适宜生存的气象要素范围是有限的,适宜的气象条件有助于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达到治病、保健的效果。但是当气象要素值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阈值时,就会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进而诱发疾病甚至死亡。
气象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和健康养生的影响往往具有季节性和气象性。疾病的季节性是指身体机能的变化和疾病的发生与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及冬季多寒病。在春季,自然环境日渐生机勃勃,人体的新陈代谢也会加强,新陈代谢与肝脏的关系很大,需要肝脏具有舒达旺盛的生机,才能适应自然界的生机。但已经适应严冬休眠态的机体还不能立即适应春之生发,肝脏功能容易失调,导致春季肝病多发;另外,春季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忽冷忽热,病菌、微生物复苏,感冒、呼吸道疾病、过敏性疾病、溃疡病、精神病等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疾病的气象性是指疾病与非周期性的天气要素变化有关,如当天气剧烈变化时,人体不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鼻炎、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的发病率会比正常天气情况下增加十几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会增加3~4倍。当雾霾严重时,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会迅速飙升。
季节性疾病和气象性疾病对天气的敏感性和依从性,使得疾病预报具有可行性;加之不利的气象条件作用于人体后,人体往往有一个正气与邪气抗争的滞后反应过程,一般在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后的几天发病。可以利用气象要素的实况值来预测疾病的发生,提高疾病预测的准确率。
3 借助气候康养品牌优势,挖掘可持续发展最后一公里
浙江省位于25~35°N之间,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南北差异、海拔差异和海陆差异明显,有高山、盆地,有丘陵、平原,有名江、名湖。这些丰富的地形地貌加上多样的气候特点,衍生了可以满足众多康养需求的自然资源,如:阳光灿烂的海滨气候、海拔参差的山地气候、动静兼备的水体气候、负(氧)离子丰富的森林、瀑布气候、和煦平稳的盆地气候、温泉滋养的微小气候等等,均是避暑、防寒、洗肺、光疗、浴疗、气雾疗等康养产业和气象敏感性慢性疾病修复的天然宝藏。
截至2020年年底,浙江省丽水市和温州市文成县被授予“中国气候养生福地”品牌,24个县(市、区)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并确立了浙江省首批30个“乡村氧吧”。建德市被评为全国首个“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温州市获得“气候宜居类国家气候标志”品牌,宁波四明山景区、台州三门县、湖州安吉县、台州黄岩县获得“气候生态类国家气候标志”品牌。浙江省气候康养资源正在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品牌的价值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彰显。
创立品牌之后,如何进一步挖掘品牌效应、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如何将一县一品形成人无我有的产业优势,如何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或者经常来,需要进一步探索。
优化、强化、细化气候康养资源,增加康养内涵,实现“气候康养+气象医养+产业模式”的深化研究,是走完从创建品牌到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后一公里”的路径之一。
健康气象研究和服务项目——气象医养,欲从可有可无的沉寂到迎春初露芳华。
以高山医养资源为例,介绍如下。
在海拔为1000~1500 m的高山上,山高气寒,负(氧)离子含量高,人体阳气内敛,耗散减少;高山向阳,幽静恬淡,使人情绪安逸,气血和畅。仅需1 h即可观察到明显的人体生理变化,肺通气量和肺活量增加,周围血液循环增强,脑的血流量也增加,小便酸度上升,血糖可有轻度下降,尿中己糖胺排泄增多。
停留于1000~1500 m的高山上数日,呼吸功能会进一步提高,红细胞沉降率增速,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多。如在高山上停留2~3周,生理变化更明显,尿中17-酮和皮质酮排泄增多,特别是原来尿中17-酮排泄非常低的哮喘病人,排泄增多更明显。此外,体温调节功能会得到改善,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会增高,酸性细胞则减少[10]。
紫外线不但能使皮肤黑色素氧化,还能促进麦角甾醇合成维生素D。在1000 m以上的高山上,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能使胃酸分泌增加,促进蛋白质代谢,使血清中钙镁含量升高。此外,还能使甲状腺、肾上腺、促性腺功能进一步活跃[10]。
适宜不同海拔高山气候康养的疾病有:小儿百日咳、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精神分裂症、贫血、神经症、轻度心脏病、轻度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后遗症、肺结核静止期、外伤性神经症、偏头疼、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轻度糖尿病、轻度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及佝偻病等。
同样,海滨气候、山地气候、水体气候、盆地气候等对特定疾病也有医养康复功效。
如何根据康养小气候条件,结合交通、策划服务项目等,形成以气象医养为抓手的产业优势,为地方政府献计献策,是气象部门需要研究和挖掘的课题。
以磐安县康养小气候资源为例,介绍如下。磐安县位于浙江中部,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可避暑,气温变化平缓,全年人体舒适天数达200 d以上。生态优质,县域森林覆盖率达到83.7%以上,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以上,负(氧)离子含量年平均达到5768个/cm3。
磐安是“中国药材之乡”,全县有家种和野生中草药1219种,“浙八味”中白术、元胡、玄参、贝母、白芍主产于磐安,俗称“磐五味”,药膳产业优势明显。
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哮喘、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调养和风险防控。可以根据人体体质和疾病特点,选择相应的药材配方,顺应一年四季天气变化特征,围绕衣食住行,跨界合作,开展“气象+药膳”“气象+中医”等多项有益健康的顺时调理。
4 优势和短板
(1)健康气象涉及的学科很多,包括天气气候学、统计学、中医学、营养学、流行病学、环境科学、生理学和临床医学等,属于多学科交融和协作,需要跨界思维和综合学科知识储备,对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前瞻性。
(2)气象部门融入健康养生产业、在医养中找到位置的优势在于可以第一时间知晓天气变化,了解康养气候资源的优劣情况等。在灾害性天气频发、天气气候异常的大背景下,疾病的高发和气象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引导社会公众趋利避害、未病先防、已病修复,从气候康养到气象医养,气象部门可以有所作为。
(3)气象部门目前拥有的手机短信、声讯、天气网、微信、微博、影视等传播途径和服务平台为健康气象预报和服务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传播手段。
(4)目前国内生态气候康养宜居地的创建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气象部门越来越多的自动监测站和越来越精细的格点气象要素时空分布场为康养小气候资源的挖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雷达和卫星反演技术以及3S技术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更是前所未有地解决了区划中稀缺站气象要素的面域化问题,可以客观地掌握浙江省局地小气候资源的优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