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
2021-04-03张英春王丽丽
张英春,商 丹,王丽丽
(1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苏州医疗区门急诊,江苏 苏州 215000,839866261@qq.com;2 《中国医学伦理学》编辑部,陕西 西安 710061; 3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苏州医疗区护理部,江苏 苏州 215000)
健康老龄化是老龄个体健康轨迹逐步改善的过程,实现健康老龄化的过程,也是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提升老年人的内在能力的过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将医疗卫生资源与养老资源进行了有效的统筹与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1]。养老服务人才作为养老服务的主体,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推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方法进行探讨。
1 健康老龄化、医养结合与养老服务人才
1.1 健康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的动态演变过程,主要原因是人口总体生育率降低和平均寿命延长。我国从2000年起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和世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2]。老年人口结构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的态势明显,未富先老、家庭结构小型化的现实状况突出,这就为养老提出了新的课题。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老龄化”的概念进行了更新,健康老龄化是指每个老龄个体健康轨迹逐步改善的过程,指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两大因素包括内在能力和功能发挥[3]。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如何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利用配套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的内在能力,是当前我国养老服务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
1.2 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不仅仅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简单整合,也是基于传统养老服务的一种延续和升华,是对伴随时代发展的养老服务的重新定义。“医养结合”在某些方面可以看作是“整合照料”的子概念,强调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重点体现养老服务[4-5]。不仅关注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还对老年人的医疗看护与服务给予了重视。这也是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对养老服务提出的新需求,代表着当前人们对生命质量的更高追求。近年来,伴随我国相关医养结合政策的陆续出台,部分地区也形成了有特点的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加强医养结合服务相关人才的培养,对于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质量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1.3 养老服务人才
从养老服务的内容角度来看,养老服务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辅助护理的过程,服务的目的是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精神生活需求。因此,养老服务人员包括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技能人员、管理人员。养老服务人才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理解[6]。广义的养老服务人才包括从事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配置,如政府科研人员、养老机构服务人员、教学人员、社区服务人员、家庭成员等。狭义的养老服务人才特指在养老机构就职的护理、康复、心理、营养管理人员等。本文中分析的养老服务人才主要是狭义概念范围内的、养老机构内服务于老年人的工作者。
2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的困境
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包括多个方面,分别为老年人群的基本健康水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内在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自我效能等)、有效功能发挥(个体化功能、社会功能等)。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管理进行过程中,要想实现老年人内在能力和功能发挥两个方面管理水平的同步提升,就需要将这两个管理目标分别体现在医疗管理和养老服务的过程中。然而,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传统的医疗管理主要注重对疾病相关临床指标的对症处理和调整,而养老服务也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内在的心理照护。这就为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分别从政府层面、养老机构层面和专科教育层面分别分析了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
2.1 政府层面
近年来,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有关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相关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中对于养老服务人才建设的思路进行明确的阐述。各省为了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也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有力地推动了医养结合的实施进程,并对养老服务人才提出了具体的要求[7]。政策法规中,不仅对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宏观的计划,也为具体养老服务人才培训计划提出了实施的方法。但总体来讲,相关政策法规虽然对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提出了愿景,但具体落实方案、考核和激励机制等内容欠缺;对于管理和监督部门也没有涉及。重要的是,关于医疗和养老机构中的从业人员,如何从内在能力和有效功能发挥方面提升对老年人健康的管理水平,相关的政策法规中并未涉及。这让养老服务机构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虽然制定了人才培训方案和计划,但详细的管理方案执行力不够,因此管理效果一般。虽然制定了老年人健康的评价标准,但在人才培训方案和计划中,并未针对如何提升老年人内在能力和功能进行规划。对于客观有效的评估老年人的内在能力和自我管理功能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我国当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事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有力的财政支持,2018年民政保障支出中用于养老事业共计1456.12亿元,占当年全部支出的34.14%。虽较前些年有较大提高,但仍不足。[8]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无法保证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收入和福利水平,补贴不到位,限制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组建。
从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养老服务护理人员的福利水平不高,特殊岗位的津贴和补助也没有明确的政策作为支撑,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措施相对匮乏。这将导致养老服务人员的内在需求无法被满足,养老专业人才流失和人员流动性较大,人才队伍难以稳定等现象;另一方面,政府并未采取明确的激励措施和宣传方法来提升养老服务人才的社会认同感,使得养老服务人才队伍难以壮大。因此,从双因素理论来看,养老服务人才在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均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在养老服务相关的工作中难以获得自身成就感和工作的自豪感,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对于养老服务机构人才培养的长远发展来说,也并无益处[9]。
2.2 养老机构层面
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机构本身的资源配置就要求既要具备专科医疗的管理背景和资源,又要具有一定的基础养老服务设施。这也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质量、工作内容、所提供的养老服务的水平有直接的影响。除此以外,养老机构为养老服务人才提供的管理模式、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等也直接决定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质量。我国养老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的较晚,稍显落后,存在管理计划缺乏、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对于养老服务人才的要求较高,主要的工作内容涵盖的方面较多,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活管理、健康评估、心理管理、对老年人内在能力的培养等。这也为我国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养老机构中的服务人员有限,在管理过程中大部分仅安排了服务人员的当前的工作内容,对于今后的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没有计划,未能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员工进行定位。部分机构对人才培训缺乏重视,管理者本身存在管理能力不足的现象,在培训内容方面仅重点传授养老服务日常管理有关的工作技能,缺乏对综合系统护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关于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如何对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如何提升老年人内在功能和自我管理效能方面的内容也较为欠缺。因此,影响了养老机构的长远发展。
2.3 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是各层次养老服务人才输出的主要机构,承担着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基本责任。虽然国家对于养老服务等社会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增加了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但相关的实际落地政策并未出台,因此国内养老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招生困难的问题[10]。虽然一些高校在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招生和教育上做出了努力,但许多毕业生毕业后仍然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工作。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健康老龄化的概念近年来才提出,因此国内尚缺乏医养结合下的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实践经验和依据。专科教育的课程内容对于健康老龄化方面的课程设置也尚少。
综上所述,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难来自多个方面,不仅制约着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也制约了整个养老行业的发展。只有详细分析各方面的困境,才能通过科学的方法解决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的不足。
3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路径
3.1 政府应加强主导地位,构建相关激励机制,鼓励志愿服务
政府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应从法律法规建设、资金投入管理、激励制度完善、更新管理内容等方面入手。完善的法律体系能够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为养老机构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使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有法可依,并将养老服务管理规范渗透到养老服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充足的发展资金保障是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计划的前提。政府不仅要给予养老服务机构充足的资金支持,还应通过相应的运行方法保证养老服务人才能够获取相应合理的报酬。政府可通过与民政、金融、税收等部门协商,切实解决养老机构的资金问题。对于社会组建的社会养老机构应关注其运营状况,给予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资金补贴政策。可通过成立专项基金的方式,支持养老服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充分利用高校毕业生中优秀的人才资源。
激励制度对于养老服务人才建设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通过激励制度能够为专业人才制定培养计划,可整合养老机构与院校的资源,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强养老专业相关的护理教育,开发公益性服务岗位。对于已经从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可利用物质激励、建立特殊岗位津贴等方式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刚刚毕业、工作经验不足的高校毕业生,可通过职称晋升或继续教育的途径提升年轻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更新管理内容主要应从健康老龄化背景出发,将老年人健康的评价标准进行重新界定,既包括躯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内在能力的提升和良好的社会功的发挥。医养结合管理内容,也应注重将医疗管理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的途径的探索。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理念不同于传统的养老服务工作理念,其工作内容和管理理念具有多元化、专业化的特点。当地区内实际的养老服务人才状况暂时无法满足地区内老年人群的养老需求时,可通过改善舆论环境、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的方式,缓解大众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不应求的尴尬困境。可通过媒体宣传,引导社会大众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领域的关注度。通过宣传养老服务机构的行业信息,增强社会各界对养老服务工作的认知。还可以通过政府收购的形式,将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吸引到养老服务事业中来,将心理咨询服务和社会工作纳入养老服务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中,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群的养老需求。尽快完善志愿者服务机制,严格制定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方法,建立专业化、高水平的养老服务志愿队伍,保障志愿服务的有序性的同时缓解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的困境。
3.2 养老服务行业应引导正确的行业观念,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加强人才激励管理
由于目前国内养老服务人才的缺失,部分养老机构在工作人员的招聘过程中一再降低人员录用条件,并未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这也是导致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从管理内容上来说,传统的养老服务机构仅对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进行管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则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医疗护理、康复管理、心理管理、卫生保健、营养管理等工作内容。因此,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人才在综合素养方面要高于传统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养老机构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人才的招聘和录用方面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使养老服务人才的队伍更加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相关部门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完善资格认证和审查制度,对养老服务岗位、岗位的职责、工作内容、服务范围、职业准则、服务标准等进行具体的划分,并出台相关考核方式方法,建立养老服务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监督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行为。在提升当前养老服务行业管理水平的同行,秉承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国内养老机构的良性持续发展。
职业培训有助于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及时更新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适应岗位需求。对于养老机构而言,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技术能力和服务方面的培训,有利于增强凝聚力,保证机构服务质量的同时,提高大众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理念和机构管理的接受程度。
作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需要承受来自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双重压力。养老服务工作需要良好的心态和身体素质,更需要强烈的责任心和警惕性。工作压力较高,薪酬和福利水平较低,降低了员工的满意度和认同感。因此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十分必要。首先,可将养老服务人员的薪酬、福利、职称评定与其工作业绩挂钩,对于表现优异的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其次,通过树立榜样模范的方式,发挥优秀员工的正向激励作用;最后,及时给予员工情感支持,采用柔性管理方法为员工及时疏通不良情绪。
3.3 学校应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重视人才的职业技能培养
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对于养老服务人才的素质需求更加专业化。在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方面,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的输出。首先,可通过鼓励各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管理等相关专业,再根据地区对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的状况,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方案。鼓励高校与养老机构合作,共同参与到学生对于岗位工作的学习和实习过程中;其次,注重职业教育的同时提升学历教育。为了逐步提升养老服务人才相关专业的人才输出层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才,在开展养老服务实操知识技能的相关培训以外,还应对相关的保险、管理、法律知识进行授课,让学生了解养老服务的政策依托、发展目标、运营管理方法等,这对于未来改善整个养老服务领域的人才构成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在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应重点关注国际上养老服务业开展的前沿进展和优秀管理经验。及时更新与老年服务密切关系的课程,如老年心理学、老年营养学、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专题等,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在人才培养方面,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服务人才还应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对于养老服务过程中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具有基本的评估能力,并通过与医疗服务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为老年人尽量提供最科学、有效、及时的养老服务和综合管理。与此同时,在进行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管理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发挥老年人自身的效能,以期更加有效地提升管理质量和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水平。
4 小结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是养老服务模式的重要补充,是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需求。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进行整合,不仅解决了医疗与养老两个方面长期分离的状况,也为当代养老机构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服务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加专业化和具体化,这也对养老服务的人才队伍在结构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