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医药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兼论中医药文化教育之深化*
2021-04-03史晓琼
史晓琼,陈 翔
(1 浙江中医药大学宣传部,浙江 杭州 310053,zzydxcb@163.com;2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2016年出台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都将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作为重要内容列出,这无疑为中医药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和发展前景,但如何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让中医药“飞入寻常百姓家”、惠及全世界,是新时代中医人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广、参与度深、受关注度高、治愈成效显著,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防控是一堂生动的示范课、实践课、成长课,对广大中医学子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蜕变。那么进一步营造中医药文化师生共情和以文化人的思维模式,激发广大中医学子树立中医药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促进思想接受、入脑入心,强化对共同思想的高度价值认同尤为重要。
1 战“疫”:中医药文化自觉
《孔子家语·致思》:“吾有三失,晚而自觉。”[1]“自觉”一词涵盖着个体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并主动付出实际行动。“文化自觉”即为个体对民族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2],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形态和自知之明,离开文化自觉就会产生文化迷惘。表现在个体对文化发展历史、现实及未来的深刻认识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从西汉到清末的两千年里,中国至少暴发过321次流行疫病,中医药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蔓延[3]。中医药在抗疫历史上从未缺席,本质上说中医药抗疫的临床实践经验比西医更悠久、更适合中国人的体质,具有先发优势。正是得益于中医药在千百年间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和医学理论,使其在这场疫情的大考中发挥出了显著作用,有力阻击了疫情的蔓延和恶化。因此,要自觉认识到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和优势。
在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吴有性的《温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热条辨》等总结了历史上中医药抗击疫病的丰富经验,是中医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生动实践。《伤寒论·伤寒例》提到的“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4]以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到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5]告诫人们无论大病小病都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6]“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7]警示人们要注意保持平和心态以及加强身体锻炼。这些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医文化思想不仅对人民的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充分体现了中医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世代中医药文化发展中,中医药文化经过实践检验、历史选择、系统整合逐渐生活化、大众化,形成了中医人“护佑苍生、保民健康、医者仁心”的医者自觉,如以张伯礼、仝小林、刘清泉等为代表的中医人主动请战、跨区增援、奋战一线、坚持清零的生动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中医人的责任与担当。因此,要自觉认识到中医人的初心和使命。
2 战“疫”:中医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建立在对文化自觉的理性分析上,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无从谈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这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根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8]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示之一。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参与,更离不开中华儿女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那么中医药文化自信源自哪里,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一方面,中医药学是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科学不断实践的结晶,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关键,无论是“治未病”的健康观,“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观,“以人为本、医乃仁术”的医德观,“因地、因人、因时制宜”的辨证论治,还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医学模式”等都是中医药学在几千年的防病治病实践中的哲学智慧,是维护民众健康的重要法宝,更是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源泉。因此,中医药文化的自信来源于中医药学千百年来在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生命守护全过程中的价值体现;另一方面,全国中医药大会的召开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发布将中医药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中医药未来的发展具有历史意义。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发挥出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突出优势,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疗效。中医药提倡的“治未病”“避其毒气”“顺应四时”“节饮食”等思想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和对传染病的防治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中医药文化自信体现在懂中医、信中医、用中医,支持中医、发展中医、扶持中医等方面。
据相关数据统计,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除湖北以外的地区,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病例占累计确诊病例的96.37%,在湖北地区中医药的参与率达到91.05%[9]。全国支援武汉的医疗队里有近5000人来自中医药系统,全国有97个中医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医院参与了救治工作[10]。《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明确强调“辨证论治”,针对临床治疗期确诊患者推出了中医治疗通用方“清肺排毒汤”,在湖北以外10省救治确诊患者1100多例,有效率达90%以上,有一半以上患者一剂起效,体现了经方效如桴鼓的特点[10]。而其中七大特色组方:“清肺排毒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达原饮”“附子理中汤”“五味消毒饮”“炙甘草汤”等方子都出自传统医学典籍[11]。中医药人用传统医术普益苍生,用行动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中医,实现了中医药文化自信本体与客体的良性互动。
3 战“疫”:中医药文化自强
中医药文化自强是基于中医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实践形成的文化性格。中医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彼此有别,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本质上分析,构筑中医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是为了实现中医药文化自强。因为,唯有推动中医药文化自强,才能使中医药文化的旗帜更高、道路更远、理论更深。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8],让中医药处方惠及世界。这一要求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促进文化文明互鉴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中医药文化自强,就是要以中国立场、世界格局、全球视野的思维范式担起文化自信、文化繁荣的时代使命,推动文化创新,促进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就是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12],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和潜力。当前随着疫情在世界多国快速蔓延,全球战“疫”已经打响,人类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疫情进入“大流行”的关键时刻,中国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心系世界,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分享抗疫经验、提供力所能及援助,充分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道义与担当。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医药文化再一次走在了国际抗“疫”的前沿,为阻击全球疫情蔓延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是中医药文化自强的有力彰显。如,中国中医专家向各国分享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经验;国家选派中医师参与医疗专家组赴疫情严重国协助抗“疫”;中国中医药企业向国外医院、机构捐赠中医药品;多国中医药专家联合发布《中医药国际抗疫倡议书》,倡议全球中医药人参与中医药抗疫知识宣传和防疫工作中;各大中医高校纷纷发起“中医药驰援海外计划”行动。这一系列国际舞台上的高光表现,不仅源于中医药人大爱仁心的生动诠释,更是中医药文化自强的有力写照和责任担当。
4 用战“疫”成果深化中医药文化教育
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是新时代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高校中医学专业学生是这个课题的见证者、受益者,也是推动者。中医学子作为传承和捍卫中医药文化自信的主体对象和骨干力量,无论是专业优势还是实践优势,这个历史责任无疑要由这个优势群体来承担。在构筑中医药文化实践的路径上,要鼓励中医学子坚定平台优势、学科优势的信心,提高理论知识的高度、业务知识的精度以及文化知识的广度,打好中医院校的“名誉牌”“实力牌”“形象牌”。具体可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努力。
4.1 勤学:以“求知者”的身份定位刻苦钻研中医经典理论
中医药文化自信源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源于它的历史经验和治疗成效,但对中医药疗效最好的总结则源于中医经典。中医经典亘古恒今,永不褪色。《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也是历代医家学习、创新的基础。千百年来历代医学家围绕这四大医学典籍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钻研与探索,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理论与实践体系。中医学理植根于“经”,中医疗法取意于“经”,中医方药取法于“经”,那么,中医学子首先要会读“经”、懂“经”、通“经”,对于中医经典的理论研究不能背离中医医术、医道、医理的思维范式。要在读中医原著、学中医原文、悟中医原理上下功夫,往深处学、往心里学、往实处学,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人才有高下,知物尤学。习近平同志说:“如果不加强学习,充分认识规律、摸清门道,即使做了大量工作,也会因为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而导致事与愿违。”[13]广大中医学子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要不断强化“求知者”的身份定位,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和“潮头出海卷秋风”的魄力丰富知识储备,为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理论打下坚实基础。
4.2 修德:以“守护者”的职业定位坚定践行中医仁德理念
医学发乎仁心,“仁德”是中医药学的核心价值。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人创造了“高治愈、低风险”的奇迹,彰显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舍生取义、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他们用生命诠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他们是听党指挥、勇担使命的“保卫者”,是主动请缨、义无反顾的“先锋者”,是负重前行、迎难而上的“逆行者”,是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守护者”。中医是中国疫情防控的优势,中华文化体现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中正平和”的思想与中医所提倡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所表达的价值观不谋而合,我们要将“大医精诚、厚德怀仁”的中医医德传承好,继承好,发扬好。“德者,本也”,广大中医学子要以此次疫情为教育契机,在学好中医理论知识的同时,“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树立高尚医德医风,严守行医道德底线,以“守护者”的职业定位提升个人职业素养,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优良传统做贡献。
4.3 明辨:以“赶考者”的历史定位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习近平同志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然而,当前中医药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如,学理基础薄弱、话语权振幅不高、社会认可度不高、科学性普及性不够等,极大制约了中医药文化的功能发挥。唯有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才能让中医药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华文化从来都是兼容并蓄、有容乃大、开放包容,内涵“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文化实践中不断吸收借鉴外来文化而生生不息。历史上中西文化的交流从未间断,从古代的东学西渐到近代的西学东渐再到现代的东西共融发展,正是这种不断流动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习近平同志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坚持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并用[14]。全球化背景下推动中医药守正创新,需借鉴西医和现代科技成果实现中西医跨界融合发展。中医药文化要想实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更大的发展,需要用马克思辩证理论去实践,找到中医药在不同文化地域中生存、落脚的共通点,辩证看待文化差异,求同存异。中医学子要有文化价值判断的思想高度、文化价值选择的理性思辨,要有文化包容和文化共享的意识格局,以“赶考者”的历史定位拓展个人思维格局,为推动和实现中医药文化新发展献计献策。
4.4 笃实:以“实干者”的角色定位踏实履行中医人使命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习近平同志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要求青年“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15]。“笃实”要求中医学子要做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避免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要科学对待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关系,厘清临床现象与经验事实(如病-证-方、理-法-方-药)之间相互关系[16];要主动把握自我认知与行为习惯的关系,将对中医文化的精神追求转为实际行动;要正确认识目标与层次的关系,将中医药专业自信升华为学科自信和理论自信。“笃实”要求广大中医学子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以重要文件精神为理论遵循,以先进人物事迹为行为榜样,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融合,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坚定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核心意识,以“实干者”的角色定位踏实履行中医人使命,强化个人责任意识,为维护中医药文化良好形象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