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海绵城市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探析

2021-04-03上海中船九院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上海200090

建筑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海绵试点生态

陈 鹏(上海中船九院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上海 200090)

海绵城市是一种建设理念,以解决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问题为战略目标,旨在从源头、过程、末端系统地解决水问题、管理水资源。海绵城市旨在通过绿色建设优先、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的方式修复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健康和谐的生态体系,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将过去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干排的工程排水时代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时代。

1 我国发展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镇化的过程是一种对自然原始环境的扰动、甚至是破坏的过程。一方面,城镇化使城市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能力变差,地表径流变化增大,雨季易出现城市洪水,旱季热岛效应加剧。另一方面,大面积的灰色建筑物和城市道路使城市不透水面积急剧增加,地表水不易下渗补给地下水,造成地下水失衡等问题。同时,传统管道排水会引起道路排涝压力大、路面污染严重等问题,难以满足新型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求。

基于上述种种因素,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并发展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排水系统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目标。

2 发展海绵城市的意义

发展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修复。海绵城市地建设既可以适当减少地表径流、水土流失、面源污染以及雨洪资源损失,也减少了洪水和旱灾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也增加了雨水就地下渗,相应补充地下水,改善、修复已被城市化破坏的地区水循环,调节了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量。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可以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内涝洪灾、雨水径流污染、地下水流失等问题,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亦会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修复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和人居环境,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更加生态宜居的目标。同时,也为更多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使受损的环境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优化美化城市环境。

3 海绵城市的发展前景

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市政规划、水利、土地利用、道路、建筑、给排水、环境工程、景观、园林绿化等诸多专业。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大到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小到一个花园、一个住宅小区的建设,都需要政府行政牵头。先是规划审批,各建设管理部门审核把关。再是设计院做出具体设计,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落实于图纸中。建筑由图纸到建成需要施工、监理还有投资部门、质量检测部门的参与。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需要借助在线监测数据和模拟仿真技术,检验各个项目是否达到了海绵城市规划目标要求。监测海绵体的长期运行效果,及时发现运行风险及问题。同时需要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信息进行有效记录,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海绵体的建设、运行、考核提供依据,保障海绵体的持续运营。由此可知,海绵城市建设几乎关系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需要多专业、跨领域协作的大型工程。海绵城市建设规模巨大,涉及面广,是一项波及全国、涉及全民的工程理念和行动。

目前,我国海绵城市试点范围不断扩大。从 2015 年 4月第一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开始,到 2020 年年初,全国范围内已经有超过 370 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规划的相关工作。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达到了 30 个。此外,江苏省、浙江省等十多个已经开展了海绵城市省级试点的省份,将近90 个省级试点城市被选出。

近年来,海绵城市试点取得局部突破成绩。如上海临港滴水湖试点、金华燕尾洲公园、天津桥园公园等均达到不错成效。以上试点的成功建成在社会上得到了良好的反映。其丰富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构建了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从而起到了提升城市品质与城市整体形象的作用。

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作为海绵城市的试点之一,市沪府办〔2018〕42 号文要求,海绵城市建设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统筹协调给排水、园林绿地、道路等设施建设,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升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海绵城市相关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时使用。

在上海市政府的牵头引领下,相关部门从宏观角度编制了《上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5)》,其中明确了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划定 15 个水利分片管控分区,确定各分区控制目标和指标要求。16 个区和有关管委会从中观角度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2018 —2035)》,将全市海绵城市各项规划指标落实至片区。各重点建设片区以宏观和中观规划为依据,从微观角度编制了区块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全市从上到下,齐心协力,力争将上海市建成一个能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具备抵抗雨洪灾害的韧性城市;成为一个水环境优良、水生态与城市景观协调、水景观为市民提供亲水休憩空间的水和谐城市;成为一个外围生态空间充足、邻域生态廊道完整、开发建设区高植被覆盖度的生态文明城市。

上海市将临港滴水湖作为首要试点,该试点区是全国30 个国家级海绵试点城市中面积最大的海绵体。临港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针对初期雨水污染负荷高、防洪排涝压力大和滨海盐碱生态系统相对脆弱的初始状况,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要求,以滴水湖水质提升为核心,综合采取“净、排”为主,“渗、滞、蓄、用”为辅的海绵措施,统筹水生态、水环境和水安全,发挥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建成区以问题为导向,新建区以目标为导向,未利用区以涵养保护为导向。针对不同建设系统,采取相适宜的海绵化措施,如道路系统采用人行道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路缘石开口、生态树池、植草沟、雨水花园;绿地系统采用竖向设计优化、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湿塘、表流人工湿地、植被缓冲带。建筑与小区系统采用屋顶绿化、透水铺装、地形处理、下凹式绿地、雨水管断接、调蓄池。水务系统采用植被缓冲带、高标准的雨污分流制、水生群落营造、生态浮岛、河岸生态滤池等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临港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便于推广宣传,上海市应用总结工作成果,建成上海临港海绵城市展示中心。通过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并采用三维动画影片、大屏幕、影视墙、游戏互动等表现形式,科普海绵城市规划成果和原理知识。

4 结 语

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在主客观条件上已有建设的必要性,亦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在技术上,近年政府及相关部门已出台了相关的设计标准和评价指标。在财政上,不仅有政府的专项资金补助,政策还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 PPP 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随着海绵城市的建设力度和宣传的深入,海绵城市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理念已引入城市建设的规划之中。大力发展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自古人类择水而居,城市因水而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极端天气下城市面临的防洪排涝问题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若要解决此类问题,生态水利和国土海绵系统建设是根本出路。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海绵城市并非短时间内即可建成并发挥作用的,海绵城市建设可能需要持续 5 a、10 a,甚至更长时间。伴随城市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必将同步进行,且将长期持续下去。

猜你喜欢

海绵试点生态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海绵是植物吗?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