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澜湄合作机制框架的国际学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21-04-03徐卫亚张海军王新瑞

中国水利 2021年11期
关键词:河海大学湄公河水资源

徐卫亚,张海军,王新瑞

(河海大学,210098,南京)

澜湄合作机制自2016 年启动。水资源领域是澜湄合作五大优先领域之一,水利高等教育合作是澜湄水资源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河海大学“‘澜湄合作’水资源高层次人才计划”(以下简称“澜湄项目”)为教学与实践案例,分析高校、政府、企业的角色定位与相互关系,明确育人理念、办学目标和培养标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澜湄特色、水利特色、河海特色的国际学生培养模式。

一、“澜湄合作”国际学生人才培养实践

河海大学自1954 年开始培养国际学生,第一批国际学生来自越南和印度尼西亚。 2014 年,河海大学与老挝国家电力公司、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国电建昆明院联合开展“老挝国家电力公司人才定向培养项目”,旨在为老挝国家电力公司培养一批掌握水电工程领域基础知识、电站运行管理和维护技能的本地化电力人才。 河海大学在行业内率先实施“1+1+2+1”的培养模式,即“1 年汉语学习+1 年大类培养+2 年理论学习+1 年岗位实习”,已为老挝培养60 名掌握水电知识和技能的本科生,配套的工商管理研究生项目为老挝培养了数十名高级管理人员。

当前,湄公河国家均处于水领域发展的关键期,发展重点涉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缺少水领域顶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系统掌握水领域全面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各类人才严重匮乏。 2017 年起,河海大学在水利部和教育部支持下,申报实施“澜湄合作” 水资源高层次人才计划,这也是“澜湄合作”的首个研究生班。 四届100 多名学员均是经过严格选拔的湄公河国家青年官员、教师、工程师、优秀学生,主要攻读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习中国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防洪减灾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河海大学设立了老挝中心,在澜湄流域国家设立了海外办学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各学历层次的国际人才培养体系,还协助湄公河国家有关高校建立水利专业培养体系,近5 年来为湄公河流域国家培养了学历生 465 人。 从“澜湄合作”一条线复制到“一带一路”整个面,协同教育部、水利部、江苏省、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三峡集团、中国港湾集团等联合开展了多个高层次国际人才订单式培养项目。

二、培养模式构建与办学实践成效

河海大学提出以“基础-支撑-提升-目标”为导向,设计、构建和实施“一二三四” 立体式国际学生培养模式(建立“校政企多元主体生态协同”一个系统, 做强 “生源质量+培养质量”两大体系,实施“一体化发展+趋同化管理+规范化培养”三大路径,并联“中国国情教育+澜湄特质教育+专业理论教育+实践实训教育” 四大模块),实现“情怀+格局+知识+能力”的高质量人才培养理念。

1.构建主体生态系统,实施三大发展路径,强化两大质量体系

河海大学作为培养主体,联合国内外高校、政府部门、大型企业等协同培养,促进一体化发展。 通过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对接,积极推荐青年官员、大学教师、工程师、优秀学生,会同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组建政府、专家学者、大学教授评审组。 2020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河海大学与相关部门提前做好谋划,充分利用已有沟通渠道, 调动各方力量,拓展新渠道, 加强与湄公河五国大学、教育部等政府部门联系,广泛推荐生源,线上线下结合,单边多边协同,扎实做好衔接落实工作,圆满完成招生计划。

河海大学会同多方商定澜湄项目培养计划,并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中。 实施全英文培养方案,全英文教材(12 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22 门)、综合素质系列讲座(12讲)、水韵课堂(线上讲座)与澜湄项目留学生契合度高,推进教育教学督导, 加强留学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促进国际学生的高质量培养。 厘清相关职能部门留学生教育职责,强化专业院系的责任,调动导师的积极性,推动留学生教育培养过程规范化管理。

2.并联素质提升,培养复合型高水平人才,促进民心相通

设计实施“中国国情教育+澜湄特质教育+专业理论教育+实践实训教育”的综合素质提升四大平台模块。

(1)中国国情教育模块

校政企均把对国际学生开展中国国情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落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时代要求,通过“刚性管理+柔性管理+规范化管理”的实施路径,开展“三感”“三规”“三情”教育,带领国际学生感知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生态文明建设、区域一体化、新农村建设、新冠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成就,同时加强法律法规和学术道德规范等教育。

(2)澜湄特质教育模块

联合设计具有澜湄特色的教育模块,塑造青年人才的发展“格局”。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教学计划,精心安排教学。 定期召开留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 加强互动交流。 加强澜湄水资源合作的学术交流,举办澜湄论坛等活动,就澜湄水资源、水工程和水环境、水经济、水管理、水文化等开展学术交流。

(3)专业理论教育模块

通过 “方案+课程+教材+标准+课题+论文”的组合,强化知识体系的培养。 澜湄项目的学生几乎都直接受益于高水平课程与教材体系的建设成果。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 “一带一路国别研究”“水资源管理方案之湄公河国家青年学者联合研究计划”“湄公河五国水资源高等教育情况研究和水情教育调查”等研究。

(4)实践实训教育模块

十分重视学生的业务素养,通过“培训+考察+实习+科研”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围绕澜沧江-湄公河治理、长江大保护、 防洪抗旱与应急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等方向开展技术培训、学术交流和项目实践,带领学生考察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荆江分洪工程、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积极传授中国水资源管理、 水利工程建设、港口与航道建设、防洪减灾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四大模块的目标与路径各有不同,但同时又相互嵌入和支撑,可以同步实施与递进实施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澜湄合作机制、中国文化、中国水利技术和标准的认同和认可,促进学生练就实际本领, 提升 “情怀+格局+知识+能力”的综合素质,为促进澜湄国家民心相通、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3.人才培养成效与评价

(1)人才培养成效

河海大学为澜湄合作培养本地化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在湄公河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 老挝电力项目已有两届40 名学生毕业进入老挝电力公司管理岗位工作;澜湄项目已有一届学生毕业回国工作,多名留学生表现优异,提前一年硕士毕业在学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2)合作单位评价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 中国电建昆明院、老挝国家电力公司发函高度评价河海大学开展的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成效和经验,期待深化合作模式,作出更大贡献。

(3)形成品牌效应

河海大学“‘澜湄合作’水资源高层次人才计划”获评教育部 “2019—2020 学年‘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优秀项目”。 澜湄国家区域研究中心申报并获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感知中国 运河史诗”项目被国家留学基金委确定为品牌活动,实践基地被列为品牌基地。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和教育部网站对学校推进澜湄合作、“一带一路” 教育行动给予广泛报道。 数十家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领导来校调研与开展合作,20余所兄弟高校来校开展调研, 受邀在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江苏省举办的重要会议, 以及澜湄合作论坛、澜湄校地合作交流论坛介绍工作经验。

三、结 语

河海大学以澜湄国际学生培养为牵引,促进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交流的全方位联动。 立足新发展阶段,河海大学将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面向澜湄合作机制, 整体高质量地共享 “知水、懂水、爱水、护水”的水教育理念、专业知识、 科学技术和人文情怀,系统高水平地打造水教育、 水科技、水智库、 水文化的对外开放新高地;以水为媒,以诚为本,培养澜湄水领域的国际人才并使未来一代成为终生的朋友,为增进澜湄流域各国人民福祉,建设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河海大学湄公河水资源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骑转湄公河平原越南胡志明市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走进湄公河
湄公河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