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评估理论综述及简评

2021-04-02刘志强温颖王慧晴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2期

刘志强 温颖 王慧晴

摘  要: 从科技评估的基础理论、评估主体范畴的评估理论、科技评估标准范畴的评估理论、科技评估方法范畴的评估理论和科技评估整体视角的评估理论五个方面归纳了科技评估理论研究整体情况;进一步对科技评估理论在评估中的功用、总体应用效果、应用中的现实困难进行分类简评,在此基础上对科技评估理论前沿与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 科技评估  理论综述  理论简评

一、科技评估理论研究综述

近几十年来,我国学者从理论上对第三方评估的研究探索工作主要通过对多个学科相关理论的借鉴、融合、吸收、拓展方式展开,取得系列有价值的成果和达成的众多共识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体系架构。

科技评估的基础理论主要涉及协同治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合作治理理论和社会治理理论。针对协同治理理论,李冬(2012)介绍该理论的来源及最早应用于公共管理领域\[1\],孙忠英(2015)从评估流程阶段介绍该理论有助于评估流程的分离,降低评估成本,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等优势\[2\]。针对公共治理理论,何翔舟和金潇(2014)介绍公共治理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3\],李志军(2016)分析该理论的核心问题和核心内容,突出了该理论在科技评估应用中的重要性\[4\]。针对合作治理理论,高尚涛(2008)介绍该理论目前的研究现状\[5\],全永波(2012)分析该理论的核心内容\[6\],徐宏宇(2017)提出该理论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难\[7\]。针对社会治理理论,刘延晶(2017)介绍该理论最初用于社会治理领域,其核心是解决如何真正实现多元主体共治和依法治理等问题\[8\],龚建华(2016)分析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在应用过程中的重要性\[9\]。以上四个治理理论在内容上层层递进,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且仍旧处于不断完善和进步的阶段。整体上,这四个治理理论作为科技评估的理论基础发挥作用。

基于评估主体范畴的评估理论主要涉及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针对委托代理理论,赵蜀蓉等(2014)介绍该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核心内容\[10\],严萍(2019)分析该理论的核心问题\[11\],冯根福(2004)提出该理论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一定的解决建议\[12\]。针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刘利和干胜道(2009)介绍该理论的研究发展阶段\[13\],赵尔军(2014)分析该理论在现实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应用该理论的优势\[14\]。综上,委托代理理论强调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可以作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进一步解决评估主体的选择问題。

基于科技评估标准范畴的评估理论主要涉及范式理论和项目可行性研究理论。针对范式理论,严萍(2019)诠释该理论的起源、发展及核心内涵\[11\],蔡宗模和毛亚庆(2014)介绍该理论的核心内容\[15\]。针对项目可行性研究理论,孙红(2008)详细介绍该理论的发展过程\[16\],李志军(2016)分析该理论的核心问题和内容,并对理论的具体应用做了介绍\[4\]。范式理论为评估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项目可行性研究理论从理论角度强调科技评估可行性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为整个评估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基于科技评估方法范畴的评估理论主要涉及新公共管理理论、360度绩效评估理论、响应式建构主义评估理论和反馈控制理论。针对新公共管理理论,黎群(2012)提出该理论针对性解决的核心问题\[17\],包国宪和赵晓军(2018)分析该理论的核心内容\[18\],金莲(2011)分析该理论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9\]。针对360度绩效评估理论,古银华(2008)介绍该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理论应用的注意事项\[20\],郭倩文(2020)介绍该理论的核心内容\[21\],毕娟(2018)提出该理论在应用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可能造成的结果\[22\]。针对响应式建构主义评估理论,李吉桢(2019)提到该理论最早出现在《第四代评估》中\[23\],张飘飘(2019)较为详细地介绍该理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包含的核心内容等\[24\]。针对反馈控制理论,李志军(2016)较为系统地介绍该理论的来源,核心问题,核心内容以及该理论的应用效果等\[4\]。以上四个理论可作为评估方法的理论基础,为评估方法的创新提供思路。

基于科技评估整体视角的评估理论主要涉及系统分析理论与系统综合评估理论等。针对系统分析理论,王新(2015)梳理该理论的来源和发展历程\[25\],李璇(2018)依托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科技评估机制的研究,介绍该理论的核心问题\[26\],李志军(2016)从科技评估角度介绍该理论包含的核心内容等信息\[4\]。针对系统综合评估理论,彭张林等(2015)强调系统综合评估在应用过程中具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27\],李志军(2016)更加详细地对该理论的具体内容进行介绍\[4\]。系统分析理论和系统综合评估理论呈递进式关系,从整体对科技评估进行总结。

二、科技评估理论分类简评

(一)科技评估理论在评估过程中功用的评析

从契约制度建立视角分析,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均强调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权责分工。代理人要为委托人和众多利益相关者负责,委托人要给予代理人相应的权力,通过明确双方的权利与责任,才能更好地服务科技评估。从治理体系构建视角分析,新公共管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合作治理理论、社会治理理论均从整体强调科技评估过程的效率问题。将科技评估的全过程看作系统,注重每一评估阶段的协调配合及信息反馈,实现高效评估。科技评估注重独立完成调研任务,客观开展评估工作,在整体评估工作中保持其独立性,探求客观信息,反映真实情况,发挥科技主体作用,推动公共治理的实现。从评估操作视角分析,系统综合评估理论、系统分析理论、360度绩效评估理论、反馈控制理论、响应式建构主义评估理论均强调科技评估过程的专业性,对被评估对象采取全方位的评估,以期给出公信力更高,采纳性更强的评估结果。从评估设计视角分析,系统分析理论、反馈控制理论、系统综合评估理论、范式理论、协同治理理论、360度绩效评估理论、合作治理理论、社会治理理论、响应式建构主义评估理论均涉及科技评估过程的设计与安排。对评估对象的选取,评估内容和评估标准的制定,评估过程的具体实施等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科技评估理论总体应用效果的评析

从关系与规范视角分析,委托代理理论、范式理论和项目可行性研究理论成为科技评估过程中委托代理关系、评估标准制定、确保评估顺利完成的理论基础。从多元化视角分析,360度绩效评估理论、系统综合评估理论、系统分析理论均强调多元化评估。对于评估主体要从本人、同级、上下级、被服务者以及相关考评专家等角度实施全方位的评价,评估内容要从内外、正反、上下等多个角度搜集评估信息,给出综合性的评估结果,在保证科技评估整体性的同时促进评估结果的全面性。从公众视角分析,新公共管理理论、社会治理理论、合作治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以及公共治理理论打破政府对公众物资的垄断,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成为科技评估存在合理性的理论基础。同时从理论上为评估过程和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权威性奠定基础。从完备性视角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响应式建构主义评估理论和反馈控制理论从理论视角解决以往评估过程中将评估对象及其他众多利益相关者排除在外的做法,强调在评估过程中及时进行结果反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观点或问题做出针对性回应,通过上述措施,帮助整个评估过程顺利完成,评估结果更加全面真实。

(三)科技评估理论在应用过程中现实困难的评析

首先,委托人与代理人在评估过程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忠诚度难以衡量,提高科技评估的不确定性。其次,由于我国科技评估起步较晚,缺少法律法规的制度约束,评估过程中的一些必要行为的实施存在障碍,阻碍科技评估的顺利进行。例如:(1)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理论应用过程中,科技评估机构可能需要了解部分被评估者的隐私信息,由于缺乏相应的立法保护,导致信息获取出现阻碍。(2)社会治理理论、合作治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在应用时主要针对科技评估要参与到项目实施进程中,由于项目本身可能存在版权、专利等重要内容,需要严格的保密系统等,但是由于科技评估缺乏法律保护,在具体评估过程中存在信任度问题,不利于科技评估顺利进行。最后,在进行科技政策的评估时,由于事关国家与政府,科技评估机构在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与选择缺乏相关成文性的指导。虽然有范式理论做基础,但由于范式理论在使用时仍旧存在争议,因而不可全部依赖于范式理论的指导。

三、科技评估理论前沿与发展趋势展望

为避免生搬硬套西方理论,导致科技评估理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中陷入缺乏预见性和可操作性的窘境。我国科技评估理論的进一步拓展主要表现为结合中国问题实际对相关学科理念的借鉴吸收融合。

在政治学方面,我国传统政治学注重政治历史分析,历史理论运用较多。将该理论引入我国科技评估,有助于记录被评估对象过去一段时间的表现情况,为科技评估提供可靠的事实依据。而现代政治学主要指行为主义政治学和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等,其主要的研究范式包括理性选择理论,该理论可简单概括为理性人目标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即理性行动者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将该理论引入我国科技评估中,为科技评估最终的决策阶段提供参考,避免因为人的主观思维导致结果偏误。

在行政管理学方面,由于行政管理学又称公共行政学。它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其中的公共选择理论是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治决策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可将该理论引入我国科技评估,在政治领域的应用中进一步厘清政府官员在作出政治决策时的理论机制,促使评估结果更加细致和全面。

在公共服务学方面,公共服务学中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民积极参与政府规划实施的重要性。该理论认为符合公共需要的政策和计划只有通过集体努力和协作才能最有效、最负责任地得到贯彻执行。如果将该理论引入科技评估中,可以充分调动公民积极性,引导公民参与到科技评估中,充分获取多方意见和建议,充实科技评估的意见征集,保证科技评估主体的多元性和科技评估结果的权威性和全面性。

综上所述,我国科技评估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倚靠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现状为主要方向。结合我国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公共服务学领域的研究理论开展跨领域的深度融合,让科技评估理论的适用范围更广。紧随国际发展潮流,科技评估逐步应用到公民满意度评估,评估主体和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评估范围从政策领域扩展到科技、工程、经济、扶贫等领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8\]。

四、结语

科技评估理论为科技评估提供内容构建与方法选择的基础。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拓展,科技评估将更加系统和权威,评估理论的应用性也将增强,进而在提高评估效率和提升评估结果的权威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发展具有针对性的科技评估理论,有助于解决现有评估过程中的困境。随着科技评估理论研究的不断成熟,科技评估的广泛应用,科技评估的内在机理将更加清晰,相应的立法工作也将有希望解决。

参考文献:

\[1\][ZK(#]李冬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模式研究\[J\]会计研究,2012(09)

\[2\]孙忠英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区域环境治理探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5(35)

\[3\]何翔舟,金潇公共治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中国定位\[J\]学术月刊,2014(46)

\[4\]李志军第三方评估理论与方法\[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

\[5\]高尚涛中国合作治理理论研究现状\[J\]国际观察,2008(02)

\[6\]全永波基于新区域主义视角的区域合作治理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04)

\[7\]徐宏宇城市社区合作治理的现实困境\[J\]城市问题,2017(06)

\[8\]刘延晶中共社会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初步发展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7[ZK)]

\[9\][ZK(#]龚建华马克思“市民社会”视域下党的社会治理理论研究\[J\]社会治理,2016(04)[ZK)]

\[10\][ZK(#]赵蜀蓉,陈绍刚,王少卓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述评\[J\]中国行政管理,2014(12)

\[11\]严萍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基本特征与建设路径\[J\]高教探索,2019(10)

\[12\]冯根福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上市公司治理的另一种分析框架——兼论进一步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新思路\[J\]经济研究,2004(12)

\[13\]刘利,干胜道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的研究进展\[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

\[14\]赵尔军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国有企业业绩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15\]蔡宗模,毛亚庆范式理论与高等教育理论范式\[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

\[16\]孙红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理论综述\[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17\]黎群公共管理理论范式的嬗变:从官僚制到网络治理\[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13)

\[18\]包国宪,赵晓军新公共治理理论及对中国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影响\[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8(19)

\[19\]金莲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J\]企业研究,2011(08)

\[20\]古銀华360度绩效考评方法研究评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21\]郭倩文贫困户精准脱贫第三方评估:框架体系与指标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

\[22\]毕娟公务员360度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管理观察,2018(16)

\[23\]李吉桢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中国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9

\[24\]张飘飘响应式的建构: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优化路径——以昆明市评估实践探索为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

\[25\]王新系统分析理论与反腐\[J\]改革与开放,2015(14)

\[26\]李璇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机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27\]彭张林,张强,杨善林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J\]中国管理科学,2015(23)

\[28\]刘建生,惠梦倩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理论溯源与双SMART框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