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文艺界名流在青海的抗日风采

2021-04-02赵宇

群文天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剧团青海抗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毅然奋起,英勇抵抗,民族救亡运动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当时,文艺界的知名人士,或以个人名义或率领文艺团队纷纷到青海,通过群众喜闻乐见和反映人民心声的文艺作品进行广泛的抗日宣传。他们的到来将抗日救亡新文化的种子播撒在青海大地,不仅拓宽了视野,启迪了民智,切实推动青海民众迅速觉醒,更激发出他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和强国之志,卓有成效地教育鼓舞青海民众在民族危亡之秋,挺身而出、精忠报国,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一、文艺界名流来青海宣传动员抗战的背景

抗日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政治和经济实力的角逐,更是一场思想、意志和精神的较量。在这场战争中,面临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局势与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民众进行广泛的抗日宣传和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升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念和意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抗战爆发后,一方面,日寇加剧掠夺摧残我国的文化基础,积极开展奴化教育,推行殖民文化;另一方面,国民党顽固派施行一系列专制政策意图借助文化专制手段加强集权压制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但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人早已谙熟文化工作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抗战爆发伊始,毛泽东同志积极撰写文章、发表讲话,对当前中国人民正在经历的抗日战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科学分析,特别是深刻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性质与内容,并详细论述了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经济、文化与军事、文化与艺术、文化与生活、文艺与群众、批判与继承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不仅如此,毛泽东同志还将文化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强调文化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没有文化指导和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就不可能获得抗战的最终胜利。抗战全面爆发后,毛泽东同志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发表讲演,称“过去我们都是干武的。现在我们不但要武的,我们也要文的了,我们要文武双全。”他高度称赞这是“苏维埃运动的创举”并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计划地组织起来“进行工农大众的文艺创作”。同时,他还提出抗战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光荣任务与使命,就是“从文的方面去说服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从文的方面去宣传教育全国民众团结抗日。”随后,他在《论持久战》中进一步指出:“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敌人已将我们过去的文化中心变为文化落后区域,而我们则要将过去的文化落后区域变为文化中心”,尤其是在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这些未被占领的地区,“应集大力去经营,不但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文化方面也要紧。”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广泛号召下,抗战时期许多来自文艺界的知名人士纷纷来青海宣传抗日救国的新文化,他们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了青海民众的文化格局与文化发展方向,而且对于青海抗日宣传工作的发展以及进一步推动青海民众积极投身全民族的神圣抗战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二、文艺界名流来青海宣传动员抗战的形式

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大批文艺工作者奔赴全国各地开展抗战宣传教育活动,他们以一腔热血和赤胆忠心,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与艺术形式,吹响了民族觉醒的号角,引领了人民文艺的新方向,拉开了文艺服务抗战的序幕,为抗战最终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武器。

(一)写作

1937年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和爱国华侨陈嘉庚作为国民参政会北路慰问团到青海开展抗日宣传。老舍先生应邀在西宁第一中学礼堂作了《什么叫新文学》的学术报告,围绕抗日救亡的问题他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角度出发号召“不分男女老少,有文化的人都拿起笔来,写民族团结,写民族仇恨,写保家卫国”,用“笔”作为武器与日本帝国主义斗争。老舍先生将“笔”视作自己“唯一的资本”,将文人之笔喻为战场之枪,他渴望通过写作“把热血洒在纸上”。对“笔”的功能老舍先生认为:“在战争中,大炮有用,刺刀也有用,同样的,在抗战中,写小说戏剧有用,写鼓词小曲也有用。我的笔须是炮,也須是刺刀。我不管什么是大手笔,什么是小手笔;只要是有实际的功用与效果的,我就肯去学习,去试作。我以为,在抗战中,我不仅应当是个作者,也应当是个最关心战争的国民;我是个国民,我就该尽力于抗敌;我不会放枪,好,让我用笔代替枪吧。既愿以笔代枪,那就写什么都好”。紧接着,他讲到“不抗日无以图生存,不团结无以图救国”时,以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慷慨激昂的演讲,使在场的青年学子和文艺工作者耳目一新、心服首肯,场内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气氛燃爆了整个现场。随后,老舍先生参加了与青海文学爱好者的座谈会,围绕《怎样写作》他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艺工作者不应有‘治国安邦非吾事,自有周公孔圣人的思想,应该走到时代生活的前面。”在青海宣讲期间,老舍先生还非常关心青海青少年儿童的教育状况,面对紧凑的行程安排他依然在繁忙的宣讲中抽时间给中小学生教唱自己创作的抗战歌曲,鼓励他们要发奋读书,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之际,为早日驱逐日寇奉献力量。老舍先生来青海的一周时间对青海社会各界震动很大,尤其是文化教育界受到很强的鼓舞和感染。当时,省内各院校师生创办的进步刊物和墙报中纷纷增设文艺副刊或文艺板块,一时间抗战文艺写作蔚然成风。

(二)电影

1938年,周恩来同志领导下的政治部第三厅,由郭沫若、田汉负责专门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当时,第三厅安排著名电影导演郑君里带领电影摄制组和一个电影放映队到西北开展抗日宣传,同时拍摄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抗击日寇的大型纪录片《民族万岁》,摄制组到青海时先后在西宁、互助、湟中等地拍摄了许多珍贵镜头。1940年初,摄制组计划农历正月十五灯节时第二次去青海塔尔寺补拍一些镜头。到青海后郑君里了解到西宁一些中心小学成立了一个以唱抗日歌曲和跳民族舞蹈为主的儿童抗战剧团,便热情邀请剧团和孩子们一同去塔尔寺作抗日宣传演出并为纪录片增加镜头。在塔尔寺补拍的4天时间里,摄制组将儿童抗战剧团在广场演出的各种抗日节目,以及灯节期间寺院僧众和普通藏族群众祈祷抗战胜利虔诚诵经祈福的镜头逐一记录下来。不仅如此,郑君里临走前还组织摄影队的同事和青海当地群众共同演出了由他导演的独幕抗日话剧《最后一计》,获得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1940年夏,《民族万岁》经过后期制作在全国各地放映,郑君里通过电影第一次开启国人对西北的另类观感,在他的文字和影像中,青海民众的抗日情绪日渐高涨,国家认同感逐渐增强,特别是影片中青海民众熟悉的场景和内容,不仅提升了影片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而且使他们进一步深刻感受到全国各族人民无比高涨的抗日热情,从而更加坚定了抗击日寇的意志和决心。

(三)戏剧

1937年,以王洛宾、罗珊为主演的铁血剧团来西宁公演,剧团先后在小教场、山陕会馆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突击》《打回老家去》等深受群众喜爱的抗日救国的进步剧目。当时,西宁群众大开眼界称公演的话剧为“文明戏”和“新剧”。1938年,铁血剧团第二次来青海并组织青海青年学子成立了一支业余剧团,称青海抗战剧团,王洛宾身兼数职,既是团长负责领导,又是导演、演员和剧务人员。剧团其他成员均由西宁在校学生组成,因而排练主要利用放学后和星期天,其他时间王洛宾则与王云阶在西宁组织成立了新生活俱乐部、青年剧社、民众俱乐部等组织,积极向西宁民众教唱抗日歌曲。1939年秋,青海抗战剧团在山陕会馆首次公演。演出时首先合唱抗战歌曲《毕业歌》《游击队歌》《大刀进行曲》《在太行山上》《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青纱帐》《青海青》《南京晓庄小学校歌》,紧接着演出话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八百壮士保卫四行仓库》《放下你的鞭子》《马占山》《顺民》《捷报》这些节目响彻高原古城,为青海群众性抗日救亡宣传增添了新的元素和活力,对于活跃青海各族群众的抗日氛围,唤醒民众、激励士气产生了十分轰动的效果。随后,剧团又在大通、互助、上五庄、湟源等地公演,每到一地不仅张贴宣传动员抗战的大幅标语,演出还配合献金活动为前线抗战将士筹集了大量羊皮、牛皮等物资。自此,一批由青海青年学子主演的优秀抗日节目在省内广泛进行演出,进一步激发了青海民众的抗日救亡热情。在青海抗战剧团影响下,西宁简师附小也成立起一支儿童抗战剧团,并演出了不少抗战剧目:《打鬼子》《在烽火中》《新娘杀敌》《青海一角》《蒙藏人献马》,使西宁的大街小巷到处响起了抗日救亡的激昂旋律。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著名戏曲艺术家李朴园先生曾带领西北抗日戏剧宣传第八队来青海演出,在青海巡演的20多天时间不仅演出了《日出》《雷雨》《野玫瑰》《雾重庆》《三江好》《打回老家去》等感人至深的剧目,而且第一次将相声、快板这样形式活泼、内容新鲜的艺术形式带给青海民众,还向青海民众教唱《保家乡》《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游击队进行曲》《日落西山》《黄河大合唱》《吕梁山的呼唤》《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等抗日歌曲。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剧团在鲁沙尔镇街头演出时,演员和观众群情激昂全场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团结起来抗战到底!”等口号,喊出了时代最强音。纵观抗战时期,还有许多剧团纷纷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形式在青海公演如“王氏小剧团”“西北剧团”“海阳剧团”等,他们的到来给青海民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对于进一步深入开展抗日救国宣传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画展

画展是战时最节约人力物力的宣传形式,许多著名画家像张大千、沈逸千、李朴园等人都曾在青海采风写生、教授绘画技法、举办展览宣传动员抗战,特别是李朴园先生在组织演出的同时,还主办了青海民众第一次接触到的抗日漫画展览使青海民众大开眼界。1938年,就职于政治部第三厅的韩尚义被安排在美术科与电影科的郑君里一同赴西北宣传抗日救国。他们到青海塔尔寺时恰逢金珠活佛坐床大典,一连3天的庙会吸引了方圆几十里的藏族群众前来参加。韩尚义则抓住这个机会在塔尔寺街头挂起一幅幅帛画宣传画,如《保卫家乡》《丈夫当兵去》《一夫当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在街头举办“抗敌画展”,对青海藏族群众进行了深入的抗战宣传。1939年夏,沈逸千为记录后方人民的抗日救国情景,在西宁、塔尔寺等地收集了大量写生素材。在青海期间他用粗质的桑皮纸作画,以木炭、铅笔素描、水墨画等新颖的形式创作了许多生动形象、别具一格的绘画作品,离开青海前他整理出近百幅作品并举办了一次规模较大的画展来宣传抗战。由于青海深居内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基本不懂汉语,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他们用题材新颖的作品与高雅的艺术形式展现给青海各族人民,这些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教育感化意味浓厚的绘画作品,传递出抗日救国的进步思想和先进文化,丰富了青海民众的精神世界,对于彰显抗日斗志,振奋救国精神,起到了很强的宣传鼓动效果。“文艺是一支军队,它的干部是文艺工作者。”“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主体地位。抗战时期还有很多文艺界知名人士到过青海,如崔超、于右任、吴晓邦、陈大铮、王海天、吴樾萌等,他们不计名利、无私无畏、跋山涉水,以主题鲜明、通俗易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手法和文艺作品,在青藏高原播撒了抗战文艺的种子,浇灌了抗战文艺的幼苗,绽放出抗战文艺的花朵,也从一个重要侧面展现出青海民众在国难当头之际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坚强意志与坚定决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4.

[2]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73-474.

431.

[3]胡絜清.老舍生活與创作自述[M].北京:人民文学出社,1982.382—383.

[4]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青海文史资料集萃,教育文化卷[M].西宁:青海民族印刷厂,2001.145.148.

[5]青海省文化厅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文化史料,第一辑[M].青海:海南印刷厂,1991.147.143.

[6]尚季芳.用文字和影像记录西北:抗战时期艺术家郑君里的西北之行.档案[J].2020,(10).

[7]王希亮.少数民族与抗日战争[M]. 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

203-204.

[8]赵宇.青海民众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研究.攀登[J].2019,(02).

[9]赵宇.中共引导青海军民勠力抗战活动纪事.档案[J].2018,(03).

[10]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8.

※本文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及当代价值研究》(批准号:17CDJ01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新时代党的建设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剧团青海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革命话语下的左权戏剧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