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接班人都是 一场场战役“剩”出来的
2021-04-02陈明
陈明
真正的企业接班人其实不是培养出来的,一定是筛选出来的,是经过一场场战役“剩下来的幸运者”。
一个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最大的难题是什么?——无疑是领导人更迭,也就是接班人的选择。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是检验企业机制优劣的试金石。
何为接班成功?接班人所带领的团队,既要守业,更要创业。经营企业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么发展,要么消亡。我们必须站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接班人问题,而不是站在企业家个人的角度。所谓接班成功,必须是再造一个企业。“剩”出来的接班人
人才本质上是自我成长的,是“剩”出来的,继任者从本质上也是剩出来的。企业要做的就是搭建平台,画定红线,让员工在舞台上表现,通过员工的表演,来辨识和挑选后备继任的梯队人才。
很多企业一开始就选择一个“储君”作为培养对象,老板苦口婆心、处心积虑地培养他,但效果不一定好。因为企业一旦过早指定了接班人,就会造成一个没有选择的局面,“好坏就是他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储君”会以领导为中心,处处表现给领导看,其潜意识里往往会以不犯错误为目的,结果就是不干事,因为不作为就不会犯错误。另外过早确定“储君”,也会打击一些有志之士、杰出人才。
接班人应该是一个小群体,企业要营造一个良性竞争的局面,不到最后不要明确,不要给人造成非你莫属的局面,要形成一个随时有人替代你的局面。
企业应该明确每个阶段的人才标准,并设计透明的晋升规则,用透明的机制牵引人才,形成一个良性的“赛马机制”,形成“小群体接班模式”。
真正的事业接班人其实不是培养出来的,一定是筛选出来的,是经过一场场战役“剩下来的幸运者”。
企业发展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一定会有遇到激流险滩的时刻,一定会有生死存亡的时刻,“聪明”的人一遇到风吹草动,可能就会溜之大吉,规避风险。企业发展好的时候,人才更是面临很多诱惑,有人肯花大价钱挖他,他自己也会蠢蠢欲动,希望找到更能发挥其价值的地方。企业发展中人才有流失是很正常的,所以企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具有一定的密度和厚度,人才最终才能“剩下来”,就是这个道理。
锻炼要趁早,要从低层就开始
对接班人的培养锻炼一定要趁早,从低层就开始。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一个人在他年纪轻的时候就锻炼他,他一般比较敢打敢冲。正因为他年轻,输得起,所以顾忌比较少。相反,如果岁数比较大了,他一般就会瞻前顾后,世故多一些,激情少一些,“看淡了江月秋风”。因为年纪大了,他就会有点输不起了。
为何要在层级比较低时锻炼他呢?因为他的层级比较低,一旦出了错,对组织的伤害相对比较小。
从组织设计的角度来说,低层的职位要尽量设计得宽一点,俗称“一手摸不着”,要尽量综合一点。这种宽而综合的岗位对人的锻炼非常有好处。这就涉及组织设计中的一个悖论:为了让普通员工都能适应岗位的要求,理论上应该把岗位设计得细一点、简单一点;但这种分得过细的简单的岗位,对锻炼人是不利的。因为分得过细的岗位,会使得人的视野比较狭隘,训练比较单一,成长比较慢。
一些做得比较优秀的上市公司,管理水平比较高,流程化程度很高,岗位分得很细,但有一个通病,就是人才成长得比较慢,对组织扩张的影响比较大,因为人才不适应组织的扩张。尤其是经营性人才非常稀缺,新业务一般做一个“折一个”。
必要的力排众议
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凡培养接班人这项工作做得比较好的企业,都有一种包容文化。同时各级领导人对待锻炼对象都会采取不同类型的“扶上马,送一程”的措施,关键的时候领导会力排众议。
大凡优点比较突出的人,缺点也比较明显。这些人一般都会显得有点个性,总有一些方面在“框框之外”(注意,这里的框框是指各种精致的制度和模型)。比如,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往往并不符合所谓的素质模型、任职资格等,在锻炼这些人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很多优秀企业锻炼人采取“之字形”和“火箭型”相结合的方式是有道理的。采取按部就班的“之字形”培养路径,或严格用“素质模型”来套的话,往往会筛选出一些没有缺点的人才。
对人才给予“火箭型”通道,就是破格录用和提拔。并不是按部就班的路徑和模型不重要,这是基础,对多数常见人才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从顶层设计上考虑,要有破格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的真正力量在于精准识别人才和用好有缺点的人才。杰出人才在锻炼和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偶尔出格,领导要慧眼识珠,力排众议。
在这方面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林肯起用格兰特。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一开始北方军队战事总是吃紧,主要是一开始林肯起用的将军基本上是一些没有缺点的人,但优点也不突出。直到后来力排众议起用了格兰特(此人好喝酒,但会打仗),才改变了战局。很多优秀企业都有过类似案例,比如,阿里马云力排众议起用王坚。
实践出真知。要想得到锻炼,必须肯干、多干,在干中增加才干。干得多,出错的概率肯定就大。接班人在工作中因为犯错误(非原则性错误)而遭受指责的时候,领导一定要替他解围。
变革肯定是企业的一个常态,推动变革肯定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这也使得变革者非常容易遭受“围攻”和“暗算”。主要领导者一定要在关键时刻力排众议,使得变革者的“阵亡率”降下来。当然,变革者自身对度的把握也很重要。
假如对管理者只提一个要求,那就是正直。正直的内涵有两点:一是用人之长;二是追求什么是正确的,而非谁是正确的。这是管理大师德鲁克的理念。这个理念非常有道理,要在企业中形成这样一种文化,并在制度机制上落实这个理念,从而抓住人才和干部管理的本质,形成一种简单文化,加上必要的时刻力排众议,这就是人才管理的一种理想状态,需要企业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演进。
(摘自《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