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滥贴“政治任务”标签
2021-04-02汤玉权
汤玉权
观察地方治理,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政治任务”这一话语经常出现。如“某事是政治任务”,有时还会在前面加上一些定语,如“重要的政治任务”“首要的政治任务”“第一政治任务”“最大政治任务”“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等。这些话语常常以标语、文件或地方领导讲话的形式出现,是地方治理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话语之一。
什么是“政治任务”
为什么在动员或表态中要更多地使用“政治任务”这一话语而不是别的话语?“政治任务”这一话语在地方治理中意味着什么?
“政治任务”话语在地方治理中处处可见,延续多年使用,表明有其合理的一面。并且,话语作为一种权力关系,尤其是来自官方的治理话语,深刻反映了地方主政者的治理理念、治理重心。因而,對地方治理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政治任务”这一话语进行研究,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起初,我们最先使用的是“中心任务”这一提法,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直到1927年“八七”会议后,才在文件标题上第一次出现了“政治任务”一词,由此也开启了“政治任务”话语的使用。
除了用于与军事任务、经济任务、组织任务、文化任务等相对应的党的一些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工作,“政治任务”话语还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卫生防疫、教育、思想、反腐等各个方面。由于使用范围广、频率高,已成为中国特色的常见工作用语。
“政治任务”话语一般作为中央层面提出的一种号召和动员口号或策略。那么,什么样的事务会被赋予“政治任务”的话语呢?
结合“政治任务”的起源、演变及其基本含义,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这一话语的使用没有固定的领域,一般是以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的事务为转移的。特殊情况下,一些临时性的,需要紧急、全面推进的工作也可能被赋予“政治任务”话语。
话语滥用趋势
当前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趋势,即地方治理中对“政治任务”话语的使用越来越泛化,大量地从政治领域进入到非政治领域,由此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果,必须予以重视。
有的地方党政领导或部门领导,把上级组织下达的、必须要完成的,或本级组织、个人认为重要且难做的事务,一律套上“政治任务”的提法,使得地方治理中出现“‘政治任务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边装”的现象。
如“节能减排是政治任务”“殡葬改革是政治任务”等,种类繁多、不一而足。尽管其中不乏确实非常重要的事项,但如果地方上所有重要的工作都变成了“政治任务”,不仅“政治任务”数量剧增,以至于泛滥成灾,干群反感,而且也削弱了“政治任务”的权威性、严肃性、政治性。
另外,某项事务一旦上升为“政治任务”,往往就意味着与其他任务相比,具有了绝对的崇高地位,其执行具有绝对性。为完成“政治任务”,就可能规避、逾越正常的程序,甚至打法律擦边球,产生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
由于推进效果明显,这样的“政治任务”话语使用已成为一种地方办事的潜规则,使得不合理、不合法的工作和行为被“政治任务”所掩盖,既损害了地方党政部门的形象,又侵害了群众的利益,后果严重。
可见,在地方治理中,使用“政治任务”话语尽管有推进工作等正面作用,但如果超越了“政治任务”本身定义的使用,无疑会造成地方党政机关威信下降、干群矛盾加深、中央话语权威受损等不良后果。
归结起来,“政治任务”话语在地方治理中容易被泛化、滥用或不当使用的根本原因,一是对“政治任务”缺乏明确、权威的界定,二是对如何使用这一话语缺少规范和监督。
规范和加强监管“政治任务”话语的使用,实质是对地方党政部门及其领导的一种权力限制。但当前在进行权力限制时,更多的只是对地方党政的职权进行限制。话语作为一种权力关系,尤其是治理话语,其谈论、表达关系到“公共行政的合法性问题”,对其进行限制性使用也理应是权力限制的一部分。治理话语既是治理思想的体现,又深刻影响着治理实践。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