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技巧
2021-04-02王晓艳
王晓艳
民歌是我国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能够展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散发出我国音乐文化的特有魅力。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兼具地域性和民族性特点,易于传唱。我国的民族歌曲基于地方戏曲说唱的演唱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创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与西方相比,我国的音乐起源时间比较早,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民族声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音乐艺术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新民歌的发展需要更多热爱声乐的艺术家不断拓展和创新。《望故乡》是当代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本文将以《望故乡》为例,分析其创作手法与演唱技巧。
一、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创作手法
(一)作品概述
1.创作背景
姚林辉的故乡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广袤的土地能够滋养当地的人民,茶山秘境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西南文化。在这样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姚林辉从童年的记忆出发进行情感抒发,创作了《望故乡》。
2.创作特点
《望故乡》体现了浓厚的思乡之情。表达思乡之情的音乐艺术作品有很多,但是姚林辉的创作模式在当前的声乐创作中别具一格。姚林辉借助油画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宁静、安定的画面,并将恬静的月色融入到对故乡的思念中。作品《望故乡》整体旋律比较平缓,歌词内容简单、流畅,随着音乐的不断推进,使人仿佛置身于家园。
《望故乡》与传统的民歌有明显的不同,不再使用传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形式进行内容展现,而是选择质朴的语言、悠扬的旋律对内心的情感进行抒发。除此以外,作者在民歌中加入了时尚文化元素,从词曲、唱腔到最终的效果都体现了民族声乐的时代性特点。
(二)歌曲艺术特点
1.歌词本身的音乐性
语言是韵律以及节奏的表现形式,音乐的美感能够通过自然流畅的语言呈现出来。《望故乡》这个作品的歌词婉转深情,韵律协调,歌词中提到了茉莉花、小燕子等乡村场景,在进行情感表达的同时能够呈现作品的音乐性。
2.歌词本身的文学性
《望故乡》的歌词能够给人一种难以忽视的美感。歌词如同散文诗一般整齐押韵,使歌曲的细腻性得以展现,人们从中能体会到作者的思绪以及情感。精致的文字表现了作者的情绪,可以将主题进行全面的诠释,让听众能够产生情感共鸣。
二、民族声乐作品《望故乡》的演唱技巧
(一)气息的调整
演唱者在进行作品演唱前需要调整演唱状态,确定气口的位置,在演唱过程中要保证气息流畅自然,这会使声乐作品的演绎更加完整。当空气的吸入量过大时,人体的肩部和胸部需要保持自然状态,不能出现上抬或者抖动的情况,整体的呼吸节奏要及时、快速调整。《望故乡》作品本身的气息趋于平缓自然,需要将气息保持到轻柔、平稳的状态,使身体有推力与重力感。
演唱抒情作品时要做到气息稳定,使气息与咬字有效融合,达到气息的连贯。当演唱一首节奏感很强的作品时,气息要饱满有力。传统民族歌曲的演唱声音是尖细的,所以演唱者的呼吸可以更深,通过腹部的支点来控制呼吸。姚林辉在演唱《望故乡》时,声音柔美,与通俗唱法相似,不会像传统民歌那样高亢尖细,而是以传统民歌为基础,使气息自然流动。
(二)咬字的演唱规律与处理方式
发音的情感和力度在演唱阶段起着关键作用,会直接影响作品本身的表现力和情感表达。所以在演唱期间,演唱者需要对歌曲本身的真实情感进行分析,并将其想要表达的情感教育内容进行展现。情感和语气可以与作品本身的创作背景相结合,使艺术表现效果得到凸显。
(三)《望故乡》的演唱形式
歌曲演唱不仅是一种表演活动,也是一种听觉艺术。日常的听觉训练能够提高演唱者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并不断提高唱歌的严谨性。歌唱时要有一个正确的站姿,站立姿势不正确,也会导致演唱效果不佳。演唱者在演唱《望故乡》时,采用正确的演唱形式能够提升歌曲的表现力,通过演唱者的肢体语言可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除此以外,演唱者還需要对歌词的内容进行分析,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与创作思路,明确作品想要表达的感情,对歌曲本身的旋律、音准、节奏以及演唱速度进行调整。歌曲《望故乡》表达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节奏整齐明快,演唱者需要对节奏进行重点把握,表达真实情感。
歌曲演唱时的情感抒发来自演唱者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歌唱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就是声音,这就要求演唱者提升演唱的技术,能够通过作品的内容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尽全力对作品的实际情感进行表达。《望故乡》的创作贴近生活,演唱者要运用正确的发声方式,提升音乐效果。
三、结语
从声乐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民族声乐是音乐发展中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民族声乐作品具有亲和力、感染力,能够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声乐艺术是中国音乐与语言相互融合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不仅涵盖了咬字与发声,还包括了声情并茂的表现手法,再加上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域文化使得音乐富有多样性的特点。基于此,声乐艺术的表现将会根据实际的社会发展趋势不断进行完善与创新。
(九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