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草丹青笔 绘就绿水青山图

2021-04-02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21年3期
关键词:森林

耿国彪

“士翠,以后山上的树不能砍啦。”

“我们家可全靠这片山,不砍树怎么有收入呢?”

“我现在是村里的‘林长了,我来给你想办法。”

杨士翠是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誓节镇七塔村村民。时至今日,她仍忘不了2017年底和村党委书记田润丰的这一番对话。

2017年3月起,安徽在全国率先探索林长制改革。广德在上千名林长的带动下,打击滥砍乱伐、探索林地流转、发展绿色产业,不仅打消了村民的顾虑,还让大家守着青山密林吃上了生态饭。

林长的设立,一度让家有40多亩山林的杨士翠很忐忑。不让砍树卖钱,没了一大块收入,愁得她好几天没睡好。

七塔村有28000多亩山林,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当地人就拿起斧头上山砍树卖木材。后来,木材漸渐卖不上价了,当地人又把木材烧成木炭卖。到了2017年,当地仍然有一半以上的人做着木炭生意。多年的砍伐,使得地质灾害频发,山林里只能种毛竹。

初当林长的田润丰,心里也忐忑:凭着“林长”两个字,能否让村里人放下砍树的斧头?他意识到:不想让林长制成为一纸空文,必须要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在林长田润丰的推动下,2017年,七塔村建立了竹笋加工厂。这不仅把以前没人瞧得上的竹子变废为宝,还吸引了几十名村民进厂务工,杨士翠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杨士翠家里一年往厂里卖竹笋可以收入几千元,在厂里做工,她还有一年3万元的收入。“山上的笋能卖钱,做工还有工资,现在让我砍树也不想去了。”杨士翠说。

自2017年3月起,安徽省探索实施林长制,2018年全省推开,建立健全了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各级共设立林长52122名。2019年,首个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在安徽揭牌。去年以来,安徽省深化林长制改革,设立30个不同类型的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全省5.2万余名各级林长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目前全省森林面积达到6262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超过30%。林长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新时代安徽改革的知名品牌。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推行林长制”,11月,中央深改委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林长制向全国推广。截至目前已有23个省份开展了林长制改革试点。一些已经推行林长制的地区,探索推出了“林区警长制”、“林长+检察长”、“民间林长”等创新举措,形成了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强大合力。

林长制改革正是我国林草行业深化改革的重要收获之一。“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深化林业改革,初步实现了国家得生态、群众得实惠的双赢,显示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的良好成效和蓬勃生机。

回望“十三五”,改革始终是林草事业发展最核心的主题。

五年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和林权流转稳步推进,28.39万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大量社会资本进入林业,林业的“造血”机能不断提升,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画卷正在不断绘就。从4855个整合为4297个,国有林场改革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改革后,95.5%的林场被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长期困扰林场发展的后顾之忧彻底解除,资源监管分级实施基本建立,国有林场将主要精力转到保护培育森林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提供生态服务上。

这五年,国有林区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禁伐令”下,国有林区结束了60多年的商业采伐历史,实现了由利用资源获取经济利益向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的历史性转变。通过改革,国有林区实现了政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建立了新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增长。林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2.74万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职工人均年收入较改革前增长1.5万元,职工医疗、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这5年,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中央出台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国家公园试点任务基本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力抓好野生动物禁食后续工作,禁食野生动物处置率和补偿资金到位率均达到100%。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随着林草各个领域的制度创新,有解决现实问题的一时之功,更有面向未来的长久效应,激发出林草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推动林草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林草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累计完成造林5.45亿亩,森林抚育6.37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连续30 年保持“双增长”,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天然林保护范围扩大到全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19.44亿亩天然乔木林得到休养生息。草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1%。新增湿地面积300多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森林草原火灾保持较低水平。累计治理沙化和石漠化土地1.8亿亩,沙尘暴天气次数明显减少。

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明显

在吉林省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大鸨东方亚种留在当地越冬。春节期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考察委员会调查人员在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白城牧场发现了大鸨东方亚种的两个越冬种群,前者由53只雌性组成,后者由29只雄性组成。

大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9年全国鸟类同步调查显示,大鸨东方亚种在中国的数量为1670只。它们越冬时往往雌雄分离,雌性大鸨不耐严寒,在东北地区越冬非常罕见。

春节期间,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镇赉县林草局及志愿者针对越冬大鸨开展了多次“护飞行动”,巡护总里程约2300公里,在降雪期应急投放大豆、绿豆、玉米粕等食物1600公斤。

“雌性大鸨种群的发现让我们觉得‘护飞行动更重要了,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野保志愿者王志旭说。

江西省永修县吴城镇河东小区卫生室春节期间依然接诊。这里除了收治附近的居民,大门也随时向越冬候鸟敞开。

48岁的黄沙是卫生室的执业医生,从医26年的他,同时肩负着“人医”和“鸟医”两份担子。

“土生土长的吴城人,生活中就离不开鸟。”黄沙告诉记者,在距卫生室不远处就是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吴城保护管理站。“保护站接收了伤病候鸟,也会联系我去参与救治。”

适逢春节,卫生室冷清了起来,黄沙却没有“歇业”的打算。“为了让越冬候鸟‘就地过好年,得时刻准备着。”他说。

“这些年我救助了数百只鸟,随着湖区群众护鸟意识的提升,现在伤病的鸟儿越来越少了。”黄沙说。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每年抵达鄱阳湖越冬的候鸟数量有数十万只,全球98%的白鹤、80%以上的东方白鹳、70%以上的白枕鹤在这里越冬。

为了给候鸟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近年来,江西不断完善候鸟救助机制,由保护区、公安部门、医疗部门共同制定的候鸟救助联动勤务机制正在推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湿地和候鸟的守护者,我的工作闲了下来,却更心安了。”黄沙说。

“十三五”期间,我国通过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建立了占国土面积18%的各类自然保护地,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大熊猫、朱鹮、亚洲象、藏羚羊、苏铁、西藏巨柏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朱鹮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4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增至300头,藏羚羊野外种群恢复到30万只以上。

“5年来,我国通过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拯救繁育,不断强化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为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其中,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实现快速优质增长,‘十三五期间繁育成活大熊猫258只,人工圈养种群总数达到633只。对大熊猫、麋鹿、朱鹮、林麝、白颈长尾雉、黑叶猴等一大批野生动物实现放归自然,并不断扩大放归区域和范围,特别是曾在我国野外消失的野马、麋鹿,已重新建立起野外种群,9只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自然,并成功融入野生种群。”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

我国还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自然等措施,持续开展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通过对德保苏铁、华盖木、百山祖冷杉、天台鹅耳枥、普陀鹅耳枥等近百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实施抢救性保护,使部分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逐步恢复。目前,我国建有近200个各级各类植物园,收集保存了2万多个物种,占我国植物区系的2/3。基本完成了苏铁、棕榈和原产我国的重点兰科、木兰科植物等珍稀野生植物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野外回归约120个物种,其中多为我国特有种。

5年来,我国不断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非法贸易。两次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加快推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调整,制定并实施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建立了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合力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活动。开展打击整治破坏野生植物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破坏野生植物生长环境和违法经营利用野生植物行为。

我国还进一步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合作,切实履行有关国际公约义务,与18个国家和11个国际保护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援外项目,牵头组织或参与开展“牙刃”等系列全球打击行动,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湿地唱起动听的歌

广西防城港是唯一全海景生态海湾城市,有着“中国白鹭之乡”的美誉,其下辖的东兴市江平镇巫头、万浘、山心三个海岛,是中国总人口仅2万多人的海洋民族京族的唯一聚居地。

京族汉子刘斌的家,就在巫头岛上的万鹤山附近。这里是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有着他和南方电网红树林白鹭保护队队友多年守护的连片红树林和成群的白鹭。

2月5日,腊月二十四,南方小年,也是传统的除尘迎春日。工余时分,来不及给自家“大扫除”,刘斌和队友们一头扎进巫头岛上的红树林,清理退潮时残留在树枝和根部的海洋垃圾,让红树林以崭新面貌迎新春。他所在的南方电网红树林白鹭保护队不定期开展清洁垃圾、巡查救护、鸟巢维护、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目前已坚持了9年。

“涨潮时会带来海洋垃圾,有的殘留在红树林根部,影响树木生长,也破坏了白鹭的生存环境。”南方电网红树林白鹭保护队队长、广西防城港东兴江平供电所经理梁宝麒介绍,红树林是白鹭的栖息地,也是净化海洋的卫士,保护队自2013年成立以来,持续开展清洁海洋垃圾等公益活动,努力保护红树林,为白鹭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累计种植红树4000多株,救护白鹭700多只。

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防城港市防城区和东兴市境内,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示范区。根据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草局于2019年4月组织开展的全国红树林资源和适宜恢复地专项调查结果,广西现有红树林面积9330.34公顷。调查结果显示,广西红树林总面积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北仑河口保护区所在的防城港市拥有全国最连片、最典型的海湾红树林。

“希望有更多像南方电网红树林白鹭保护队这样的公益组织,大家都加入到环境保护队伍中来,共同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专业委员会委员邱广龙博士说。

2月2日是第25个世界湿地日。这一天,北京市公布了第二批市级湿地名录,永定河丰台段湿地、北运河通州段湿地、潮河上游段湿地等多个河流湿地名列其中,这也是北京首次将河流湿地纳入名录。

河流湿地是北京市的重要湿地类型,是北京市湿地的骨架,在连通各类湿地、补给水源以及蓄洪防旱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高大伟表示,今后园林绿化和水务两个部门将共同努力推进湿地保护和监管体系的健全。根据《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全市对湿地实行分级分类保护,按照湿地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的重要性,分为国家重要湿地、市级湿地、区级湿地和一般湿地,并实行名录管理。

隆冬时节,走进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仿佛置身于一幅泼墨山水画中。湖面波光粼粼,青山倒映水中,薄雾如轻纱一般缭绕。

然而,这份美来之不易,大九湖一度伤痕累累,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曾经大九湖变身高山牧场,人们开垦人工草场,兴建梅花鹿场、细毛羊场,并且围湖造田,引水出山,在大九湖建起万亩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

这些产业并没有带来很好的收益,大九湖湿地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人们才幡然醒悟,下决心保护与修复大九湖湿地。经过持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大九湖7万亩湿地、草甸及灌木丛重现自然状态,生机盎然。

大九湖只是湖北湿地保护修复的缩影。通过湿地公园建设,湖北抢救性保护修复了一大批湿地。“十三五”期间,湖北实施中央和地方财政湿地补助项目和湿地保护恢复工程161个,修复退化湿地10.79万亩,实施退耕还湿19.16万亩,新增湿地面积7.77万亩。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生态系统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立法工作,目前已形成《湿地保护法(草案)》,28个省份开展了省级湿地立法。2016年11月《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印发后,出台国家湿地保护管理制度14项,指导各地出台省级实施方案,制定83项省级湿地保护管理制度。五年来,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7亿元,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退耕还湿、湿地保护与恢复补助项目2000多个。五年来,新增国际重要湿地15处,新增国家重要湿地29处,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64处;新增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国家湿地公园总数达899处,湿地保护和退化湿地恢复的面积不断扩大,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三五”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生态保护修复相关转移支付资金8779亿元,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选项,推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持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让老百姓共享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森林固碳作用大

“陕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秦岭违建问题彻底整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持续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陕西省省长赵一德2月26日在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表示。

当日,陕西省省长赵一德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陕西的河流优良水质优于国考指标20个百分点,入黄泥沙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实现恢复性增长,森林覆盖率超过45%,绿色版图由‘浅绿向‘深绿渐进。”

秦岭是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诸多功能,被誉为中国的“生物基因库”和“綠色水库”。此间的生态环境保护一直为陕西省所重视。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将着力发展碳汇产业。”1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两会”召开期间,内蒙古政协委员、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佰山如是说。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目前,林业碳汇是国际公认的经济可行、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功能区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8.37万平方公里,活立木蓄积10.33亿立方米。据测算,每年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约8542万吨,发挥着重要的碳中和作用。陈佰山介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自2014年起,开始探索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已开发储备的国际国内标准林业碳汇项目9项,实施碳汇交易项目2项5笔,交易额191万元;目前正在开发的碳汇项目8项,预计总减排量为7000万吨。

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等目标承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

在我国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系列举措中,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是其中之一。这也更彰显出森林碳汇将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前,减缓气候变化有两大主要途径:一是工业和能源领域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即减排;二是保护修复森林、草原、湿地等,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即固碳。

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在减少的大背景下,我国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目前的23.04%,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目前我国森林整体处于以幼龄林和中龄林为主的阶段,生长较为旺盛,有助于提高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强度,在温室气体减排的多重举措中作用显著。”相关专家说。

“十三五”期间,国家林草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总体部署,制定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行动要点》、《林业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6—2020年)》,着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林草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保护,林草增汇减排取得积极成效。

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快速增长,重点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充分调动各种社会主体造林绿化,全国累计完成造林5.45亿亩,已经实现我国政府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和2030年森林资源增长目标。草原改良1.7亿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林草碳汇总量显著增加。

森林资源质量有效提升,大力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启动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完成森林抚育6.37亿亩,森林蓄积量达175.6亿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91.86亿吨。落实草原禁牧面积12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6亿亩,全国天然草原面积近60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0%,草地总碳储量约占全球草地碳储量的8%,林草储碳能力明显增强。

森林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全面保护天然林,严格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林木采伐限额,有效减少了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和破坏。全面保护湿地资源,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8亿亩,泥碳储量达47亿吨。全面维护生物多样性,全国自然保护地数量达到1.18万个,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有效保护了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典型生态系统,防止了生态系统和森林资源退化,有效促进了林业减排。

“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向国际承诺的一项重大事务,我们将把国土绿化与应对气候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國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同时林草部门还将提升草原、湿地碳汇,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绿海生金结硕果

拥有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5A级景区等“金字招牌”的福建省泰宁县,旅游是头等大事。人口14万,全县总劳动力的五分之一从事旅游业。

在县委书记吕国健看来,守着绿水青山,要转化成金山银山,关键在于创意、产品和产业融合。“绿水青山没有赋予经济业态,就是‘荒山一片,把人文、历史、自然环境融合起来,打造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产品,才能把生态效应转化为产业效应。”

际溪村的“耕读李家”是近年来泰宁县推动旅游转型升级而重点打造的森林康养示范基地、乡村振兴示范村。该村突出“耕读文化”,与台湾文创公司合作,建立闽台美丽乡村交流中心,打造“李家客栈”、“快乐骑行”、“鹿趣园”等一批项目,每年吸引10余万名游客前来休闲度假。仅旅游这一项,村民人均可增收5000余元,村集体收入也从原来不到5万元发展到现在的24万余元,实现了脱贫摘帽致富目标。

这并非个案。近年来,三明市通过整合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大力培育森林康养、休闲旅居、培训研学、文化美食、医养结合等新业态、新产业,打造“绿色农业”特色品牌,一县一品,渐成规模。

冬日暖阳下,安徽省淮安市白马湖国家湿地公园内,被列为极危物种的青头潜鸭以及无数候鸟,正惬意地飞翔、啄食……

湿地公园不远处的肥猫岛上,几位外地来的游客,有的在与猫咪嬉戏,有的在摄影留念。相关人士介绍,包括肥猫岛在内的“三岛奇遇记”景点,自去年10月1日开放以来,一直是广大游客特别是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到11月底,游客量超过4.5万人次,实现门票、船票收入250多万元。

“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我们白马湖景区的生动实践。”淮安市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朱永兴说。

有着千年历史的白马湖,是南水北调工程东线过境湖泊、江苏省十大湖泊之一,也是全国15个生态良好重点保护湖泊之一。它们通过文旅融合发展,不断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通道,使“一湖清水”释放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家林草局森林旅游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森林旅游具有就业门槛低、参与方式多样、基本技能容易掌握等特点,贫困人口可通过自主经营、提供导游服务、受聘为景区工作人员等途径参与森林旅游发展,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

有着“林改第一县”之称的福建省武平县2020年新授牌森林人家20家,森林人家总数达100家,居全省第一。

武平县为谋求绿色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森林人家,培育“休闲养生+旅游”、“美食+旅游”,以良好的森林生态和自然生态村落为依托,结合丰富的林业特色产品武平金线莲、紫灵芝、象洞鸡等特色绿色生态产品以及黄花远志、七叶一枝花、三叶青、钩藤等中药材资源,创建具有“鲜润、浓香、醇厚”客家特色,讲究营养滋补、烹调科学、合理饮食养生的森林人家,将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融为一体,开展为游客提供吃、住、娱等服务的“森林人家”休闲健康旅游。2019年森林人家接待游客85.66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4924.6万元,户均收入61.5万元。部分贫困户通过在森林人家务工,为森林人家提供种养产品,增加收入,如期实现了脱贫。

我国贫困地区大多具有发展森林旅游的资源禀赋,有60%的贫困人口、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均分布在山区、林区、沙区,这些地区脱贫的潜力在山,增收的希望在林。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总体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然生态资源禀赋较好。以森林公园为例,我国近50%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分布在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公众体验大自然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也为发展森林旅游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十三五”时期,森林旅游游客总量达到75亿人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6.8万亿元。2016-2019年,森林旅游游客量年增长率达到14.5%,占国内旅游人数的比例从27%上升到30%。从2017年开始,森林旅游创造社会综合产值超过万亿元,成为林草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19年的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18亿人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1.75万亿元。2020年下半年,森林旅游疫后复苏势头强劲,全年游客量达到2019年游客量的84.2%。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林草行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推动林草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以丹青之笔绘就美丽中国的新画卷。

猜你喜欢

森林
哈Q森林
森林里的超市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迷失在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