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班级管理中培育初中生的公共意识
2021-04-02李丽娟
李丽娟
[摘 要] 公共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意识,是文明素养的体现,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意识教育宣传不足引起了不少社会公共领域负面事件的发生,也引发了人们对公共意识教育的反思与关注。
[关键词] 公共意识;班级管理;德育
班级是孩子成长中长期生活学习的社会单元,公共意识是孩子成为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社会素养。因此班级成为孩子公共意识培育的主要阵地,班级管理成为孩子公共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那么班级管理中应重点培育学生哪些公共意识?我们又应如何通过班级管理来培育学生的公共意识呢?因为作者是初中班主任,因此本文主要从初中班级管理的角度来思考学生公共意识的培育问题。
一、初中班级管理中应重点培育学生哪些公共意识
由于初中班级管理面对的是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针对学生的阶段性特征,在班级管理中所培育的公共意识的内容也应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需要。我们应根据公共意识的内涵,在各个层面明确具体的培育内容:在主体意识层面培养归属意识、权责意识、自主意识;在公共领域意识层面培养自制意识、同理心、平等意识;在公共规范意识层面培养知行合一、民主法治意识、慎独意识;在公共参与意识层面培养主动意识、群体意识、奉献精神。
二、如何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培育学生的公共意识
(一)建立民主科学的班级组织管理制度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要尊重人性、以人为本。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就要让他们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体验主体身份、树立主体意识,建立民主科学的班级组织管理方式。下面从组织构建、建章立制、目标管理、激励机制和班级控制五个方面谈班级组织管理对学生公共意识培育的策略。
1.组织建构。选择何种班级组织结构类型进行管理,主要根据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一般要求层次关系简单,岗位职能明确,责任分工清晰。要想班级的组织建构有利于学生公共意识的培育,在建构初班主任就要使班级学生在这个组织框架中人人有事做。关于人员配置,班主任要用好每学期班委改选这一平台。班委改选弄得好就能有效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等。这是学生公共意识培育的重要舞台。
2.建章立制。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自然要求学生全员参与管理,那么建立保障班级有序运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就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前提。对于学校既定的规章制度,要让班级学生学习了解并按章遵循。对于班级的规章,需要全班同学一起协商制定,并需要全体学生共同遵守。这个制度建立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规则的认同过程,也为后面自觉遵守打下良好的基石。在班级制度建立起来之后,班主任也要意识到制度需要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发展与时俱进,逐步完善修正,实行动态化管理。
3.目标管理。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的实践》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德鲁克认为:先有目标才能确定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公共意识是一个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要想把学生培育成知行合一的具有高度公共意识的社会人,班主任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和操作方案,让工作有方向、有步骤、有成就。实现班级公共意识的目标管理,有如下程序:(1)设置每学期的公共意识培育目标;(2)制定每学期的目标实施方案;(3)考评目标完成效果;(4)总结反思并完善目标体系。
4.激励机制。班级建设要想充满青春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唯一的路径。创设班级管理的激励机制能够解决班级发展和公共意识培育的长期动力问题,从而促进班级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在公共意识培育上可以采取榜样激励、兴趣激励、物质激励、情感激励等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
5.班级控制。虽然我们一直说的都是学生自主管理、民主管理,但是并不否认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只是让班主任的管理从前台有形控制,转向后台无形控制。在班级事务上班主任要带领学生做好事前计划,让事务从目标、措施到结果都清晰明确,避免事情发展出现偏颇、失控局面。班级事务开展过程中,班主任要以监督者的身份做好跟踪,了解事务开展的过程为事后的总结反馈收集有效信息。班主任的事中跟踪也是为突发事件做安全保障,避免事务发展出现“脱轨”的严重后果。班级事务完成后,班主任要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让学生从自主管理中主动吸取经验与教训,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有意识地收获成长,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吸收公共意识成长的正能量。
(二)强化班级活动管理对公共意识的实践培育
尽管公共意识在形态上是观念性的,但是其本质却是实践性的。所以完成对学生公共意识的培育主要通过实践活动这一重要途径。
1.针对学校固定的大型活动,建立班级学生自主运作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数量与质量。当前每个学校都有很多特色的校园活动。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些活动的传统程序要求,制定符合班级情况的学生自主运作模式。让全体学生都身体力行地参与活动,并在各自职务上体验班级主体意识、合作与分享的乐趣、班级荣誉感、责任感、榜样性、参与乐趣和规则意识。这将是培育学生公共意识的最好契机。
2.建立班级特色德育活动,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和德育生活化原則。既然是班级德育活动,那么就与前面讲的学校活动有区别。首先它有“班本性”,实质就是“生本化”。整个活动过程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人本化、生活化,而不是追求形式和内容的高大上而脱离学生品德发展的自然规律和自我需求。其次是自愿性,班级德育活动从内容、形式、时空和环节等都应根据学生的意愿和民主的方式来决定,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强求。最后它有灵活性,不论从时空、规模、形式等都可以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开展。用多样的形式、不同的情境体验、各式的实践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自我的存在、他人的存在、规则的作用、参与的意义,从而让公共意识在内心生根发芽。
3.主题班会活动是公共意识培育的重要切入点。主题班会活动是班级管理中成事与成人相统一的重要平台。一方面,它为班级解决日常问题而存在;另一方面,它还为提升学生品行和培育学生公共意识而存在。主题班会的主体是学生,有利于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主题班会属于班级公共生活,有利于培育学生公共领域意识,主题班会的民主生活形式,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公共规范意识。主题班会内容的生活性,形式的适切性,有利于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成长。
(三)在班级环境管理上创建形象与灵魂
1.打造班级外在形象,创建“有教育意义”的班级物质环境。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物质环境的有意布置设计,让你对学生公共意识培育的教育理念通过每一面墙、每一件物品外显的视觉冲击力和感召力来表达。通过这种外显的物质环境的熏陶而达到“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效。
2.塑造班级内在灵魂,创建“有公共意识”的班级文化环境。在文化环境的塑造上,班主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班级文化环境的建设中,班主任的教育理念至关重要;第二,班主任要从内心认同管理班级的教育理念,并且通过自身的言行对班级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示范教育;第三,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切忌“曲高和寡”,要贴近学生身心发展现状、经验能力、群体特征等;第四,班级文化环境建设要懂得利用多样的教育载体,如班规制定、班级博客、集体生日等。利用各样的班级特色形式,以促进学生班级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彼此尊重与合作,形成学生对班级的自豪感、荣誉感与责任感。
(四)在教育力量管理上学校德育提供上层保障,社会与家庭共建全方位的共育环境
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但不是唯一管理人。班级管理的教育力量除了班主任,还有科任教师、学生、校领导、家长和社会。班级要建立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同事互助关系,要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互动关系,要建立教师与领导之间的上下互信关系,要建立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家校合作关系,要建立学校与社区的校区共育关系。在教育合力下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管理目的的实现,也才能为公共意识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立体德育网络,以达到班级公共意识培育的稳定持续发展与学生公共意识由内化到外显的顺利转化。
参考文献:
[1]焦金波.“道德人”生成“生活理解”道德教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覃吉春,王静萍.班级管理智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