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群体活动促进青少年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2021-04-02王晓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电子产品青少年

〔摘要〕从一位母亲因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而产生焦虑的案例出发,运用全程综合的指导思想,设计系列班级活动,促进高中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结果表明,学生自主性被有效激发,能够理性认识电子产品的利弊。活动促进了学生反思能力的发展及良性的亲子沟通。

〔关键词〕青少年;电子产品;群体活动

一、案例背景

在我刚刚就任一所国际高中班主任不久的某一天下午,办公室的电话铃声突然响了,我刚拿起电话,就听到一个焦急的声音传来,“老师,您能不能帮个忙,告诉我的孩子您与他的校外英语辅导老师是好朋友?……他在周末英语班上课时,总是一边看笔记本电脑,一边听课。这样学习效率怎么会好?如果孩子知道您认识他的英语老师,他的行为一定会有所收敛的!”原来是班级里一位男生的妈妈因为孩子过度依赖电脑但苦于无计可施而忧虑。这位焦虑的妈妈接着给我讲述了孩子目前沉迷于电脑的状态——几乎不管做什么,他都一定要同时开着电脑。因为很多课堂任务和作业需要学生用电脑来完成,这位学生还选修了计算机科学,所以总是有很多理由宣称自己必须使用电脑。而家长认为他并不需要一直使用电脑,而且他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玩网络游戏、浏览无关网页或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一旦提醒他关掉电脑,他就会说,“开电脑听音乐而已,如果没有音乐,就更加不能专注写作业了。你不也是总拿着手机?”

二、问题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和教育技术的变革,很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离不开电子产品。可以说,手机和电脑的使用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在一所开设国际课程的寄宿制学校里更是如此。学校的教学管理、课堂活动、学习评估、家校联系等都离不开电子产品的使用。升学指导老师通过微信与学生预约面谈时间,任课教师通过邮件分享学习资源,同学通过QQ群讨论合作项目。一方面,电子产品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为师生提供了各种便利;另一方面,电子产品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风险提高,借助于网络的人际互动使面对面的交流减少,长时间持续使用电脑甚至会引起身体疾病,例如腰背痛[1]、慢性头痛[2]等。很多教育者提出要重视电子产品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尝试整合家庭和学校的力量,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3]。

目前的学校实践中,师生不可避免地使用电子产品,但在学生管理与教育过程中关于电子产品正面影响的宣传甚少[4],而特别强调其带来的弊端。这些宣教在人们广泛使用电子产品的社会背景下显得苍白无力,而家长和学校限制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手段又往往引发亲子冲突或师生冲突。开头所述的案例,表面上是家长教育手段失灵而求助于老师,实际上这位母亲因为对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可能是多种矛盾的集中体现,值得深入分析。

首先,该学生可能存在不良学习习惯的问题。从家长的描述中可见这名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用,并影响到了日常学习。孩子认为电脑的存在可以让他更加专注于学习任务,但实际效果并不一定如此。有研究表明,手机或电脑的存在对简单任务的成绩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于复杂认知任务的成绩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5]。显然,这个男孩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其次,该案例也呈现了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问题。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人发展的阶段,迫切地需要独立,他们渐渐发展出自己的价值观,在一些知识领域甚至可能超过父母。母亲的说教显然未能起到明显的效果,而母亲在未充分理解孩子的情况下,试图用欺骗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希望找到快速有效的方法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因为过于看重结果,而忽视教育过程,采用一种不恰当的行为去改变另一种不恰当的行为,可见家长的教育理念可能存在偏差。

最后,这一案例还反映出家庭与学校如何在教育中合作的问题。有些民办学校的学生家长认为为孩子支付了高额学费,老师理应满足他的要求。他们有时可能忽视了学校教育并不等同于普通的商品服务的特殊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是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6]。教育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主动健康发展服务。学校教育可以向家庭传递适合当代青少年发展需求的教育价值观,而不是简单地满足家长的一切“需求”或“投诉”。

三、教育策略

任何一个青少年都不是单独地、被动地面对家庭和学校环境,他们有自己的同伴群体,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发展了独立的自我,越来越多地要求与成年人对话,参与社会生活。因此,学生发展工作需要具有关注生命成长的全程综合意识[7],需要从整合的角度,調动诸多教育主体,如群体与同伴的力量、自我教育的力量、家长和老师的力量,调动多种教育资源,共同促进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

虽然这看似一件小事,但案例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却并非个案。因此我采取群体活动的方式,结合心理学课程教学来设计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及行动过程中反思电子产品对行为与心理的影响,以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整个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设计心理学实验探究电子产品对学习和交往的影响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第二阶段,把自己当作实验对象,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没有电子产品陪伴时的学习状态和社会互动过程。整个活动过程持续约两个月。

在第一阶段,我向学生介绍了德怀尔等[8]关于手机如何影响面对面的社会互动的一项研究。德怀尔认为社会互动会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那么在与朋友一起吃饭时使用手机,这种愉悦感是会降低还是会升高?他提出了两种假设:(1)手机的存在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因而降低了互动的愉悦感受;(2)手机可以在面对面社会互动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当话题比较无聊时,手机的存在有助于人们避免尴尬。研究者用现场实验法,将参与者分为两组,一组不允许带手机,另一组允许带手机,然后测量参与者对家庭或朋友聚餐的满意程度。结果表明,不带手机的一组对聚会满意度更高。我鼓励学生重复这一实验,从全校同学中招募参与者,收集实验数据,看是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一研究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积极地设计实验,讨论如何对参与者隐瞒实验目的,从而得到比较真实的反应。他们的实验结果也表明,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没有手机存在时人们有更强的愉悦感。

有些学生受到这些研究的启发,又探究了电脑游戏是否能够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他们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发现,电脑游戏对那些有认知发展缺陷的人而言,确实有可能提高其认知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很难迁移到生活中。还有些学生则探究了手机的存在是否会对认知任务产生影响。他们发现,对于那些需要注意力的复杂任务,哪怕手机只是存在于视线之内,也可能对任务产生干扰。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探究活动,学生对电子产品的利弊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虽然亲自设计实验的只是一部分选修心理学课的学生,但是通过他们的实验,各个年级的学生都参与到了研究过程中,在整个学校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第二阶段活动的目标是亲身体验当没有手机或电脑陪伴的时候,学习生活和社会互动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我召集对这一话题最有兴趣的部分学生,对手机和电脑使用状况进行讨论。学生们普遍承认电子产品和网络在当今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同时也开始思考我们是否每时每刻都需要电子产品和网络的相伴。我也与他们分享了老师们的经历和感受:有些老师偶尔将手机忘记带在身上会一整天惴惴不安;如果不开着电脑,会觉得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在讨论的基础上,我和学生达成了共识,要一起感受一下没有网络和电子产品的生活。我们一起约定,每天尝试在一段时间里不用电脑、手机和网络,当然这个时间的选择以不影响正常的学习为原则。我们还约定了升级版的任务——邀请至少两个朋友来参与这一活动,以及尝试说服父母在周末关闭手机,享受没有手机和网络打扰的家庭一小时。最后学生们还起草了一份倡议书,将这一活动向全年级的学生和家长宣传推广,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加入这一体验活动中来,体验的时间长度可以由学生和家长自主选择,如一周、两周或更长时间。

班级里70%的学生主动回复并参与了挑战,这一活动也得到了家长的广泛响应。学生们还设计了承诺书和完成情况自我检查表,每天评估自己完成的情况。整个活动持续了四周之后,我们在晨会课中对活动进行了总结。很多学生表示刚开始限制电脑使用时不太习惯,而现在必须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需要用电脑的作业,学习效率有所提高;在不用电脑时进行小组讨论,效率更高。当他们在家庭中看到家长不能玩手机时,尤其感到开心兴奋,父母与孩子也有了更多时间的交流。而前文所提到的那位学生,也成为这次活动的参与者之一,使用电子产品的行为也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四、反思与讨论

运用长程和综合的教育策略来解决中学生的行为问题、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问题以及家校合作问题具有优势。虽然整个活动是受一位家長电话的启发,但自始至终没有仅仅关注那一位学生,而是将学生的问题放到他所生活的同伴群体中,放到他所处的社会情境中来解决。同伴之间互相影响的力量可以成为个体转变的动力来源。电子产品和网络的使用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果不考虑一个人的生活处境,只是要求他一个人不用或者少用电子产品,可能会使他感觉到自己与所处的群体脱离,也不利于习惯的养成或行为的改变。我们可以通过整合的策略,把教育对象从一个人转换到一个群体,从一个特殊情境中的行为表现,转换到对电子产品和网络使用的引导和干预,通过一段长程的教育过程,深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意识,从而实现持续的教育效果。

在系列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被有效激发。根据自我决定理论[9],自主性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这些基本需要的满足促进内在动机的产生,从而有利于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在这一活动中,实验研究任务和体验任务都在很大程度上由学生自主选择:从如何选题,研究设计,到确定体验活动的参与时间,参与对象,任务难度等,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当学生的自主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更能够体验到参与活动的乐趣,提升内在动机,达到较好的自我教育效果。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反思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也得到发展,能够更为理性客观地看待电子产品的利弊。

在活动体验阶段,“没有网络的家庭一小时”旨在改变家庭中亲子互动的模式。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往往是管教与被管教的关系,孩子在家庭中是缺少话语权的弱势一方。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期,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成长及其对自主性的需要,这种亲子互动模式往往诱发青少年逆反心理,不愿意与父母交流。这一活动尝试改变亲子互动的方向,使青少年有机会在家庭互动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孩子对父母的劝导和监督不仅可以促使父母换位思考理解孩子,有助于改善青少年的家庭氛围,促进良性的亲子沟通,也为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胡珺晖,翟玥,刘泽豫,等.大学生腰背痛与电子产品使用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8,26(5):420-424.

[2]陈锦远,翟玥,刘泽豫,等.大学生电子产品使用现状及其与慢性头痛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1):2627-2632.

[3]冯华祥,刘昌国.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网络及电子产品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14):222.

[4]荆敏菊,中小学生电子产品使用状况及其对心理发展影响与对策的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5(4):77-79.

[5]Thornton B, Faires A, RobbinsM,et al. The mere presence of a cell phone may be distracting[J].Social Psychology,2014,45(6):479-488.

[6]张华清.家校合作的“失度”与“适度”[J].教学与管理,2018(22):83-84.

[7]李家成,王晓丽,李晓文.“新基础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指导纲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Dwyer R J,Kushlev K. Dunn E W. Smartphone use undermines enjoyment of face-to-face social interaction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0(78):233-239.

[9]Deci E L,Ryan R M.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11):227-268.

(作者单位:上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上海,201101)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猜你喜欢

电子产品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小眼镜找朋友
关于电子产品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襄阳市区3~6岁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情况调查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中国每年报废两亿台电器 处理不当释放致癌物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