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河长培训模式的建立与应用
2021-04-02徐剑桥潘盈臣周新民
徐剑桥,陈 熹,潘盈臣,周新民
(1.广东省广州市河涌监测中心,501000,广州;2.广州粤建三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501000,广州)
问责是河长制强化监督管理的重要措施,能够起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作用,但过度依赖问责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半路出家”的新任河长没有接受过履职培训,未充分了解河长制的文件制度和规范以及一般河湖和黑臭河湖的巡河要求,若一味以责代管,好的制度规范就有可能成为“制度圈套”。因此如果在强化监督、问责的基础上,强化河长履职的“源头管理”,提供差异化、针对性的培训为河长履职“赋能”,不仅有利于更好发挥河长履职效能,同时也是强化监督的有益补充。
传统河长培训一般是按部就班开展大规模会场培训,课程通常具有普适性,往往和每个河长实际履职迫切需要及工作短板关联度不高,针对性不足,达不到很好的培训效果。广州市河长办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开展特色鲜明的个性化培训,强化“源头管理”及“关键把控”,以河长个体履职薄弱点为导向,以数据驱动挖掘培训需求,开展针对性河长培训,补齐履职短板,实现基层河长从被动履职向“会管”“管好”的转变,更好发挥撬动源头治理的支点作用,发挥“河长领治”的正效应。
一、基层河长履职现状分析
广州市近年来在河湖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河湖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实践中部分基层河长、尤其是新任基层河长仍存在一些履职短板亟需解决。
①基层河长有河湖治污经验的比例不高。基层河长大多数是基层党政领导干部,来自各个领域,广州市河长办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发现仅有21.8%的河长有过河湖治理经验。基层河长经验的缺失,不利于发挥“河长吹哨、部门报到”的协同工作机制,易造成基层部门推诿扯皮、久拖不办的被动局面。
②基层河长变动快,履职培训需求大。2019年,广州市新上任区级河长51名,占总数的19.7%;新上任镇街级河长202名,占总数的24.7%;新上任村居级河长180名,占总数的10.6%。齐抓共管落实河长制,需要基层河长具备一定治水知识、履职能力,新任河长有较大的培训需求。
③基层河长工作任务重。一方面,基层河长作为党政干部面临“上面千根线”的客观事实,不但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花精力统筹推进河长制工作任务,客观上存在力不从心的困难;另一方面,河长制推行多年,制定的文件和规范庞杂,基层河长缺乏系统的履职学习,对各类型水体的巡河频次、履职要求、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日常履职掌握不足。
河长制能否实现从“有名”向“有实”转变,能否真正落地见效,河长履职能力和担当是关键。进一步做好河长履职“源头管理”工作,提升河长队伍履职能力水平,是促进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发挥“河长领治”作用的动力源泉。
二、针对性河长培训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针对性河长培训主要特点包括:小规模、针对性强、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开展同一问题专题座谈、同一河段纽带培训、基层河长现场培训、区级河长送教上门、线上培训直播和网络微课堂等方式,针对不同河长,用不同形式、不同方式实施个性化培训。通过建立培训对象筛选机制、课程开发机制、履职跟踪机制,保障培训的有效性和长效性。
1.针对性河长培训的“三大机制”
(1)筛选机制
筛选机制是针对性培训的基础。一是利用广州河长管理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筛选和分析功能,对各级河长履职数据、河道管理现状、河段问题及问题上报质量、问题办结率、河段水质变化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对问题河道、履职不力河长进行整理归类。二是通过购买服务建立外业巡查机制,由第三方技术力量对全市河道进行全周期巡查,建立河长、河道、问题、水质四个关联;发现问题河段并建立履职不到位河长名单,形成拟培训河长库。
(2)课程开发机制
课程开发机制是培训实施的内容保障。前期对履职数据进行筛选后,针对培训对象履职存在的薄弱点,分析成因形成培训需求,制定与河长履职强关联的针对性课程。另外,针对典型的履职问题,也建立了微课程开发机制。以“一个问题一个微课”为原则,以案例为切入点,开发录制成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贴合履职的河长微课程(时长3~5分钟),上架到河长培训小程序 “河长课堂”栏目,供河长日常学习。
(3)履职跟踪机制
履职跟踪机制实现的是发挥培训成效的闭环管理。培训的成效是否符合预期、是否能够填补河长履职薄弱环节、是否有效提升河长履职能力,需要有培训成效的反馈,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纠偏。具体做法是对已培训河长建立为期6个月的履职跟踪电子档案。通过履职数据跟踪,对比分析,通过河长APP即时通信、微信群、电话等方式定期与培训对象进行履职提醒和沟通反馈,形成培训成效评估,并持续改进培训的方式方法和课件内容。
2.针对性河长培训的五种形式
(1)现场培训
通过对拟培训河长履职数据的分析,理清履职不力成因,结合有针对性的课件到基层河道现场开展培训。通过共同巡河,边巡边讲,分享案例方案。现场培训的特点是气氛轻松自由,学员各抒己见,既是培训,又是交流;既能针对性地填补基层河长履职薄弱环节、迅速提升河长的履职能力,又能够深入调研、了解基层河长履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基层减负。
(2)纽带式培训
通过外业巡查,选定一些问题多发、水质恶化的问题河段,对该河段上下游关系的镇/街、村/居级河长,区、镇级河长办人员进行连带培训、座谈协调,共同解决河段存在的主要矛盾。如流溪河纽带式培训,花都区花东镇和白云区江高镇在流溪河是上下游关系,为切实解决该区域的水质问题,通过召集两区、两镇、四村12名河长/河长办人员,通过履职培训理清了影响河段水质的主要问题和监管盲区,搭建了上下游沟通交流平台。通过对比培训前后各3个月数据,上游花东镇各级河长重大问题上报率从59.3%上升到70.8%。
(3)区级河长培训
区级河长是落实河长制的“关键少数”,提升区级河长履职能力,有助于其发挥高位推进、统筹协调、综合施策、系统治水的作用。对新上任或有主动培训需求的区级河长通常采用送教上门培训形式。内容包括治水技术路线、本区治污现状分析等,给区级河长提供了清晰、系统的治水思路。高位推动、横向打通治水力量,助力区级河长系统推进截污纳管和涉水违建拆除等重大专项任务。
(4)民间治水力量培训
河长制建立长效机制,需要广泛发动民间治水力量,形成全民参与的治水格局。水污染的本质源于人的行为;调整、纠正人的错误行为,更需要依靠全民参与的力量。通过建立与团委、中小学校、志愿者团体和民间河长的沟通协作机制,开展志愿者驿站培训、民间河长培训、进校园、进社区培训;发挥志愿服务组织“传帮带”作用,有目的地培育社区志愿治水服务组织,形成以点带面、开枝散叶的民间治水力量培训模式。
(5)专题培训
定期对河长履职情况进行筛选分析,对一些较为突出的重点问题、共性问题开展专题培训,如新上任河长、巡河不达标、重大问题零上报及各区、镇河长办人员培训等。
3.培训的线上模式
(1)河长培训小程序
针对线下培训规模小、受众少的问题,广州市河长办开发“广州河长培训”微信小程序,采取线上培训方式提升河长履职能力。设有河长课堂、经典案例、趣味闯关、排水单元达标、河长漫画、河长会议等11类功能模块。河长课堂以微课为主要形式,分为管理篇、履职篇、案例篇、履职小技巧、全民治水5大类,便于各级河长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自我学习,辐射全体河长及公众,提升各级河长整体履职能力。志愿活动汇集多个民间志愿服务组织的巡河志愿活动报名入口,打造集成化的志愿治水活动平台。小程序上线后3个月时间内累计用户达到2万余人。
(2)线上直播培训课堂
结合当下直播行业的浪潮,根据受众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直播培训。聚焦当前治水难点、重点问题开展专题直播,如小微水体治理、排水单元达标攻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提升河长和行业部门对当前治水重点、热点工作的专业水平和履职能力,让治水新政策、新要求迅速、便捷、透彻地宣贯到各参与主体;通过策划生活污水常识、违法排水举报等普适性治水课程,利用网络直播的广泛传播力量,提倡公众节水先行,参与治水,进一步营造“开门治水,人人参与”氛围。
4.针对性河长培训的“三大优势”
一是规模“小”。对比传统培训的“人海战术”,针对性培训每次培训的人数在8~15人,凸显了培训的互动优势和针对性效果。二是节奏“快”。2019年7—12月,广州市河长办共举办了12场河长培训,月均达2次;利用前期摸查的河长履职数据,每场培训从策划到实施大约需要1周时间。三是方式“灵”。通过“源头管理”的方式,以河长履职问题为导向,制定各式各样、角度贴合实际的个性化培训课程,解决河长履职瓶颈问题。 与传统培训的按部就班不同,针对性培训形式多样化、特色突出,从线上到线下、从座谈培训到河道现场,不拘一格,关键是把履职薄弱问题摆出来、解决掉。
5.培训成效分析
通过培训跟踪机制,对已培训河长进行为期6个月的履职数据跟踪。经对比分析发现:一是巡河不达标河长大幅度减少。以“河长办管理专题培训”前后 (2019年 6—8月对比2019年 10—12月)数据为例,荔湾区、番禺区、黄埔区、白云区、花都区巡河不达标的镇、村级河长从219人减少到114人,环比减少47.9%。二是已培训镇街河长办问题办结率大幅度提升。以 “流溪河纽带式培训”(2019年7—11月和 2019年 12月—2020年4月)月均数据为例,花东镇月均办结率从47.55%提升到97.48%;炭步镇月均办结率从66.55%提升到98.52%;江高镇月均问题办结率由的44.58%提升到100%。三是已培训河长重大问题上报率整体提升。重大问题上报是河长内容履职的关键指标,以 (2019年6—8月对比 2019年 10—12月)数据为例,荔湾区、番禺区、黄埔区、白云区、花都区各级河长重大问题上报率从31.2%上升到47.7%。
三、建 议
河长制要全面落地见效,关键在于发挥好基层河长的作用,让基层河长成为撬动源头治理的支点,充分发挥其熟悉基层的“领头雁”效应。而抓好河长培训,是河长制有序、有力、有效推行的基础建设。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一要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差异化,对不同人群、不同问题,选择合适的形式和内容,确保培训的针对性;二要强化培训的闭环管理,对已培训河长进行定期履职跟踪、持续引导和纠偏,确保河长培训切实发挥成效;三要深入基层做调研,了解河长履职存在的问题,了解基层河长培训需求,才能真正提供有效的解决思路和帮助。
重问责解决的是河长 “要管”问题;抓好河长培训,提升河长履职能力和专业水平,解决的是 “会管”问题。基层河长只有“要管”“会管”才能“管好”,才能在河湖治理的具体工作中抓住要害、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让河长制在河湖治理工作中发挥“河长领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