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环境影响问题
2021-04-02
我国一些跨流域调水工程由于规模较小,涉及地区范围不大,环境影响问题不突出,建设时间较早,社会的关注度也不高,如:(1)东(江)深(圳)引水工程(从东江下游左岸建梯级泵站逐级抽水到深圳水库向香港和深圳供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建设,目的是向香港供水。随着香港用水量增加和向深圳市供水,又扩建了几次)。(2)引黄济青工程(从黄河打渔张灌区引水口引黄河水,通过4 级泵站扬水输送到青岛市。设计年引水量1.1 亿m3,1989年建成)。(3)引滦入津工程(在滦河上修建潘家口和大黑汀2 座调蓄水库,从大黑汀水库下游建引滦入津输水渠,途中用于桥水库调蓄,再送水到天津。设计年平均引水量10 亿m3,建于1981—1983年)。(4)引黄济冀工程(从黄河位山引水,经过聊城、临清送水到河北省邢台、衡水和沧州市。设计年引水量5 亿m3,1995年建成)。而南水北调工程(包括东、中、西三条引水线)由于工程规模大、跨越水系多,其环境影响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南水北调工程环境评价工作简述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环境评价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八九十年代,由于发生水污染逐渐加重等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工作被提到议事日程。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上下普遍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与此对应,南水北调前期工作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也逐步地更加重视、更加完善。
1952—1961年,南水北调工程研究初期,对环境影响问题研究得比较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由于华北地区(尤其是天津市和河北省黑龙港运东地区)发生严重旱情,出现了水资源危机,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列入了议事日程。1973年成立了水电部南水北调规划组,并于1976年3月完成了第一个东线工程规划——《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初稿)》。在编制报告期间,对一部分环境问题作了初步调查研究。
1980年,水利部组织了中线(丹江口水库-北京段)工程查勘。之后,要求长办负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前期工作。1987年长办提出了第一个中线工程规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在编制该规划过程中,较全面地研究了环境影响问题。
1984年11月,淮委编制了《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设计任务书》(相当于现在的可研报告),1986年10月,又编制了与设计任务书相配套的《环境影响报告书》。1987年10月获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复。
1991年长委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92年提出了《可研报告》。1994年水利部审查通过了《可研报告》。1995年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复了该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2000—2001年,水利部组织有关单位编制并经专家组审查通过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12个附件(其中附件7、8、9 分别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和《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2002年9月在12 个附件基础上,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水利部联合编制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12月国务院对《总体规划》作了批复,“原则同意《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根据前期工作的深度,先期实施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西线工程先继续做好前期工作。”西线第一期工程规划(从长江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引水40 亿m3,穿过巴颜喀拉山到黄河支流贾曲入黄河)进行了工程对气候、生物、调水河流水力发电等三方面环境影响分析。
2002年12月,东、中线一期工程进入实施阶段。在编制东、中线《一期工程可研报告》的同时,编制了《环境影响报告书》,2006年获国家环保总局批复。
二、南水北调工程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1.东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调水对引水口以下长江水位和长江口地区盐水入侵的影响。(2)调水是否会把南方的血吸虫病扩散到北方去。(3)调水是否会引起北方(重点是黄河以北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4)调水对输水工程沿线调蓄湖泊洼地(含湿地)水生生物的影响。
2.中线工程对环境影响
(1)调水对丹江口水库以下汉江航运、供水、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的影响。(2)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水位上升、蓄水范围扩大引发30 多万移民、淹没20 多万亩耕地;修建到北京、天津的1400 多千米输水干渠引发的占用耕地和居民搬迁问题。
三、为了保证调水水质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
东线工程利用现有河流、湖泊、洼地输水、蓄水,而这些河湖水质污染较重,需要防治污染,改善水质,使其满足调水对水质的要求(Ⅲ类水)。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通过总干渠输水到受水区,为了使丹江口水库的Ⅱ类水能够长期保持(或提高),安全送到受水区,需要加强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以及防止输水总干渠两侧地区的污水进入总干渠。
东中线工程受水区在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供水增加后,应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建设与污水排放量相适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和增加中水利用量,同时加大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提高排水河道水质,减少对当地和下游河道的污染。例如豫北地区的卫河(流经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等市),应加大全流域治污力度,在改善本流域生态环境的同时,减少对下游卫运河和漳卫新河的污染。北京市应减少排入天津市的污水量。京津两市应联合治污,提高北运河的水质(全长1700 多千米的京杭运河,目前污染较重、水质较差的两段为北京到天津的北运河和德州到临清的卫运河,南运河德州段水质也差)。
四、南水北调工程主要环境影响问题研究成果及对策
1.东线工程
(1)经过研究,在长江下游最后一个水文站大通站流量小于1 万m3/s 的情况下,调水会加重长江口地区的盐水入侵。为此,东线工程设计要求采取“避上”措施。即在长江大通站流量小于1 万m3/s 时,停止抽引江水北调,改由洪泽湖等湖泊向北调水。
调水对引水口以下水位影响甚小,不会影响长江航运等。
(2)南方的血吸虫病扩散问题。研究结论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北界为北纬33°15′(江苏省宝应县境内),调水会把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随水流带到北方去,但钉螺难以适应北纬33°15′以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不能在那里形成新的滋生地。为了防止万一,研究报告提出,本着预防为主的精神,对钉螺采取灭、防、查的防御措施:大力灭螺,采取措施,防止钉螺随调水北移扩散;在北纬33°15′以北地区设立监测哨,定期检查。为此,在建设东线第一期工程时,在北纬33°15′附近地区的输水河道高水河、里运河、金宝航道和抽水泵站金湖站、洪泽站设置了钉螺北移扩散防护工程。
21世纪初,江苏省开始实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防治力度加大。
(3)南水北调会不会引起北方(重点是黄河以北)地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问题,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六十年代初期,北方地区在排水河道未经系统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尚未展开时,盲目实施引黄灌溉,修建平原水库,有灌无排或只灌不排的情况下,造成了大面积土壤次生盐碱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当时东线工程规划提出黄河以北地区发展灌溉面积3000 万亩)。后来经过河道治理和农田基本建设,洪、涝水有了出路,灌区内有了排水系统,或者实行井渠结合灌溉。一般情况下,灌区地下水位可以控制在临界水位以下,从而解决了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问题。另一方面,现在调水到北方地区,主要供水目标是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以及部分生态环境用水,基本上不考虑农业用水。所以该问题可不作考虑。
(4)试验研究成果和东线一期工程调水后实践都说明,调水后,沿线调蓄湖泊(含湿地)蓄水量增加,水域扩大,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5)编制和实施了东线治污规划。
2.中线工程
(1)为了解决调水对汉江中下游航运、供水、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划提出、并在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时实施了引江济汉、兴隆枢纽、航道整治和闸站改造等4 项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
(2)编制并实施了丹江口水库移民安置规划。
(3)为了使丹江口水库和输水总干渠的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水或以上,编制并实施了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水土保持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设计并实施了输水总干渠与公路、铁路和交叉河流全部立交工程,在总干渠两侧建立了水源保护区,总干渠设置了水质监测设施等。
五、环境保护设(措)施和预防水质污染规划实施的效果
1.东线
(1)东线一期工程建成以来,还没有遇到过长江大通水文站流量小于1 万m3/s 的情况,因此,调水过程中没有实行“避让”措施。
(2)在北纬33°15′附近地区设置的输水河道和抽水泵站钉螺北移扩散防护工程使里运河驳岸残留的钉螺消失了。抽水泵站拦截了大量漂浮物,使钉螺不能随江水流到北纬33°15′以北地区(没有发现北纬33°15′以北地区存在钉螺)。
江苏省实施预防血吸虫病规划后,2010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2014年血吸虫病流行区已全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得到了进一步控制。
(3)按照东线治污规划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点源治理、城市污水处理、流域综合治理和截污等5 大类426 个治污项目。为了强化治污,又增加了514 个治污项目,治污效果显著。例如,黄河以南地区排入输水干线的污水量、COD 和氨氮分别由2013年的1772 万t/a、1045t/a 和124t/a,减少到2016年的154万t/a、75t/a和16.1t/a。2013年通水以来,水质基本上稳定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标准,实现了规划设计的目标。
2.中线
(1)通过实施丹江口水库移民规划,仅用两年时间,就妥善迁移安置了34.5 万人,实现了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输水总干渠沿线的居民也得到了较好的安置。
(2)通过实施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水土保持规划和水污染防治规划,关闭污染企业500 多家,否决了300 多个建设项目,进行了库区生态建设,控制了面源污染,清理了网箱养鱼等,使丹江口水库的水质一直稳定为Ⅱ类水标准。
(3)实施输水总干渠与沿线公路、铁路和河流立交工程,总干渠两侧设置了水源保护区,总干渠沿线建设了水质监测设施等,使建成通水以来水质保持良好。据总干渠水质监测资料统计,2018年以来,大部分为Ⅰ类水质。
(4)汉江中下游实施了4 项治理工程:引江济汉工程2014年8月建成通水,到2019年12月,累计补水196 亿m3,其中补给汉江154 亿m3,改善了汉江下游地区的农业灌溉、供水、航运条件和生态环境。引水口设置的泵站,在枯水季长江低水位时,抽水补汉,解决了汉江下游的“水华”问题。汛期可为沿线的长湖泄洪。引江济汉工程兼有通航效益,可缩短荆州到汉江的航程。兴隆枢纽既可调蓄汉江水量,抬高其上游汉江水位,改善供水和航运条件,又能发电。航道整治和闸站改造工程,改善了汉江下游地区的航运和灌溉条件。
目前,水利部淮委和海委、长委、黄委正在抓紧开展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和沿输水干线调蓄工程以及西线一期工程前期工作。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推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共识,相信南水北调东中西线前期工作将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因素,提出更加全面细致有效的环境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