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江苏口岸国际运输能力研究
2021-04-02蒋欢昕许景蕊
陈 晨,蒋欢昕,许景蕊
(江苏纬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综合规划研究所,江苏 南京210014)
引 言
口岸是对外开放的门户、国际运输的枢纽。江苏位于“一带一路”交汇点,是经济大省、开放大省、创新大省,国际经贸合作交流十分活跃。经过多年努力,江苏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与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缔结了328对友好省州(城市)。2019年全省实际利用使用外资达261.2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33万亿元,分别位于全国第一、第二位。
开放型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离不开口岸的国际运输服务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口岸国际运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与国家战略和开放型经济强省建设的要求相比,与长三角周边省份发展态势相比,我省口岸的国际运输能力不强,尤其是国际直达运输能力存在较大短板,难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亟需系统性、针对性的举措加以提升。
为增强我省口岸国际运输能力,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更高水平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为开放型经济强省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供更大支撑。本文系统研究了江苏口岸国际运输能力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在国内外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1 江苏口岸国际运输能力发展基础
1.1 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口岸国际运输长足发展、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市场需求旺盛、口岸发展基础扎实、国际运输稳定发展和口岸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四个方面,为江苏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市场需求旺盛。2019年实际利用外资261.2亿美元、全国第一,外贸进出口额43379亿元、全国第二,中国友好城市总数排名全国第一、与60个国家缔结317对国际友好省州和城市。
(2)口岸发展基础扎实。对外开放口岸26个,其中空运口岸9个、全国第一,水运口岸17个、全国第二,尚无陆路口岸;各类指定口岸43个、全国第一。
(3)国际运输稳步发展。2019年全省口岸外贸运量5.2亿吨,对外进出口额航空、水路、铁路和公路分别占比32%,63%,0.8%和3.3%,苏南、苏中和苏北占比为83.6%,9.9%和6.5%;出入境人数达755.8万人次。
(4)口岸营商环境不断改善。通关和服务便利化建设不断推进,“单一窗口”建设成效明显,对口岸发展、国际航空、国际水运、中欧班列等政策引导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1.2 存在问题
以口岸服务江苏现代化产业经济体系的成效分析,江苏口岸国际运输能力与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1]。
(1)口岸枢纽布局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苏州、南京、无锡、南通无论从地区生产总值、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和出入境人数看,都位居全省前四,但尚未形成辐射能力强的核心枢纽。苏州外贸货值82.1%通过上海口岸进出,仅8.7%通过本省口岸进出,无锡进出口额从上海口岸进出比例高达79.3%。
(2)缺乏龙头型市场主体。从国际航空看,尚无本省控股航空公司,现有基地航空公司市场份额占比不高。从国际水运看,全国排名前十远洋企业中没有一家是江苏的,全省从事国际航运企业仅13家,其中从事国际集装箱运输的企业仅1家。
(3)直达国际枢纽的航线航班明显不足。从本省口岸进出境的货值仅占13.7%、客运量仅占38%。与欧美等主要贸易国家间的直达航线航班较少,国际水运仅有美西、中东、非洲3条远洋干线,国际航空直达航线不足上海的1/3。
(4)口岸运营效率和产出效益不高。2019年规模最大的南京禄口机场货邮吞吐量仅为郑州机场的71%,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仅为萧山机场的66%[2]。水运优势未能发挥,沿江沿海400多家港口企业总资产超过上海、浙江,但利润水平只有上海的1/12、浙江的1/5。
(5)口岸营商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通关便利化程度还不高,多部门协同效率还不高,区域通关衔接还不够流畅。以港口为例,港口企业作业响应时效中,作业时间长的阶段主要在“舱单接收至向海关申报”和“海关放行至货物提离”,这与口岸地面运输服务能力、通关衔接、换单流程、库场使用费率等有较大关系。
2 经验借鉴
通过学习长三角周边省份和河南、重庆、福建、广东、山东等省市在增强口岸国际运输能力的经验做法[3-8],聚焦各省市在通关一体化、贸易便利化、国际运输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实践,可以总结出以下八点经验做法,从而为增强江苏口岸国际运输能力提供经验借鉴。
(1)优化布局、突出核心枢纽。郑州、宁波结合自身特色,单运输方式着力打造1-2个枢纽,突出核心枢纽在整体布局中的地位。
(2)做强主体、提升话语权限。重点枢纽一般至少拥有1个和多个本土的航空、航运、铁运公司,强化本地主体在航线开辟加密、资源配置上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3)拓展市场、强化航线网络。积极发挥运输主体的能动性,强化国际航线网络,增强航线航班的稳定性和经营效益,提升枢纽国际影响力。
(4)智能应用、提升服务效能。广州白云智慧机场、上海港全自动码头将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深入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提升服务效率和竞争力。
(5)改革创新、形成特色优势。要勇于变革创新,通过积极提升口岸运行效率、延伸产业链、加强交流合作、创新物流模式、加强航运服务功能等各种方式强化服务水平、形成江苏特色。
(6)降本增效,优化营商环境。以提效降费为重点,以制度和举措的多重创新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如降低口岸收费标准、7*24小时通关、“两步申报”通关模式等。
(7)政府重视、加强统筹指导。各省市高度重视口岸管理工作,把口岸建设作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关键举措。
(8)加大扶持、加强政策引导。为保障口岸创新、形成发展优势,各省市出台了一系列强化航线网络、发展枢纽经济、改善营商环境等相关引导政策。
3 对策与建议
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后,结合江苏省自身特色,本文从构建健全的口岸枢纽体系、强有力的运输主体、完善的国际航线网络、高效的口岸国际运输服务、优质的口岸营商环境、切实的组织政策保障六个方面出发,提出增强江苏国际运输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3.1 优化口岸布局,精心打造枢纽口岸
推动口岸资源整合,统筹优化口岸发展布局,明晰口岸发展层次、发展定位和重点,着力打造核心枢纽,推动口岸合理分工、各扬所长、协同发展。形成“以南京国际枢纽为龙头,其他机场协调分工”的航空口岸体系,以“连云港港、南京港和苏州-南通港为核心、沿江沿海其他港口为补充”的国际水运口岸体系,以连云港、南京、苏州、徐州等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口岸建设为重点的中欧班列发展体系。强化枢纽互补发展,联合连云港海港、徐州陆港和淮安空港,合作打造苏北地区“海陆空”多式联运立体交通体系,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3.2 自主和引进结合,培育壮大国际运输主体
采用自主培养本土航空、航运公司和择优引进国际龙头企业相结合的方式,支持东部机场集团和省港口集团做大做强,加大对航空航运“巨头”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尽快组建省级国际货运班列公司,逐步增强航线自主权;创新合作模式,探索国内外龙头企业控股、省政府委派负责人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加强与国际运输公司、货代船代企业的合作,以服务企业集聚、产业链延伸等方式,强化口岸综合竞争力和辐射能力。
3.3 综合发展需求,完善优化国际运力网络
综合考虑外贸形势和国家“一带一路”、主要贸易国家和对外交流需求,根据市场容量,有针对性地保持既有优势航线、重点开拓有需求航线,并积极引导市场储备有潜力航线。国际航空方面,重点支持禄口机场巩固并适时加密国际远程洲际客运航线,新开和加密通达与江苏经贸往来密切的国家和地区的航线,连接国际大型枢纽机场以及服务于江苏“一带一路”重点产能合作项目的航线;其他机场主要发展国际中短程航线[9]。国际水运方面,在现有美西、非洲、波斯湾等航线基础上,复开连云港港至欧洲北极航线,重点加密日韩和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近洋直达航线航班,积极创新“张太沪”等外贸支线模式。中欧班列方面,积极争取日韩和东南亚过境货物,重点拓展欧洲线路,打通西亚、东南亚新通道,开辟国内货源接驳线路,探索开行至上海、宁波港等长三角主要港口的内贸班列,强化回程货源组织。
3.4 突出智能应用,着力提升口岸经济质量
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提升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水平,推进装备技术升级、管理系统智能化发展,提升口岸“单一窗口”信息化水平[10],积极探索应用区块链技术,打造全程物流“一站式”贸易服务平台,提升口岸运输效率。创新运输模式,加快发展海铁联运、铁水联运、空铁联运,加强与国际和内陆城市的交流合作,构建高效的运输组织体系。依托港口、机场等枢纽,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培育构建有特色的枢纽偏好型产业体系,推动海运经济、航空经济、国际班列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口岸安全绿色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口岸发展质量。
3.5 降本增效,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加强制度和管理创新,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政策,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健康积极的口岸开放新环境。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扩大口岸开放;全面深化推行“一站式”阳光收费清单[11],合并简化收费项目,降低口岸作业环节合规成本;优化通关办事程序、口岸查验流程,争取全面实现“7×24”小时通关服务,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加强口岸模式改革创新,探索学习进口货物“提前申报”容错机制、“两步申报”等模式[12];深化特殊监管区区内区外联动发展,特别是支持江苏自贸区的发展,结合自贸试验区南京、苏州、连云港不同片区的发展定位,探索自贸试验区、综保区、保税区等特殊监管区域与区外的联动发展;支持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开展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逐步实现自贸试验区内综合保税区依法依规全面适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政策。
3.6 落实组织政策保障,切实加强口岸协调管理
加强政府作为,统筹协调省、市、县(市、区)口岸建设工作,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和企业的统筹协调能力,形成常态化定期联席工作会议,建立有报必检、提前沟通调配的查验单位联动协作机制,加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合作。强化责任落实,明确重点工作牵头和配合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重点任务的台账和动态跟踪制度、进展通报机制,健全督导考核机制。围绕口岸高质量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优化政策引导。从优化统筹口岸奖补政策,出台支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相关政策,优化国际航线航班政策,出台促进口岸枢纽建设的相关政策,出台强化口岸功能建设的政策五个方面出发加强政策引导。
4 结束语
增强江苏口岸国际运输服务能力,对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实施、构建江苏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江苏口岸国际运输能力发展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在理论上,对现有增强口岸国际运输能力的相关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为以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下一步应尽快开展全省口岸布局规划研究,研究出台增强江苏口岸国际运输能力的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引导企业开展国际航线运力提升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区块链在口岸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开展加强特殊监管区与枢纽联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