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品牌的未来不在收费站
2021-04-02吴士尹
文 吴士尹
行业品牌创建当然有未来,但这个未来不在收费站,更不能全部寄托于微笑服务。
几句闲言絮语,随风遍满东南;
不算文思所及,见笑各位看官。
数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盏香消茶冷,半生身老心闲。
近年来,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出行的新需求,越来越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机构深刻意识到,是否拥有特色品牌,已关系到自身可持续发展。下阶段,打造面向未来的行业品牌,不仅有助于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全面提升公众体验感、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抓手。
众所周知,在高速行业,品牌脱胎于以微笑服务为代表的收费窗口文明服务。正因如此,大多数运营管理机构的品牌创建都热衷于聚焦收费窗口发力。随着全面撤站的完成和“一张网”运营的铺开,收费站原有的服务生态发生重大变化,对此,不管老品牌还是新品牌,在创建过程中都免不了会提出一个问题:在新的行业发展背景下,收费品牌还有没有未来?
前段时间,笔者到多个省份一线单位开展了系列调研,做了一些思考。简而言之,个人认为,行业品牌创建当然有未来,但这个未来不在收费站,更不能全部寄托于微笑服务。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收费窗口接触司乘的“触点”在变少,使得微笑的机会越来越少。作为“弱感品牌”,高速服务品牌原本能让司乘感知的“触点”就很少,正因如此,作为为数不多能让公众感受到服务的载体,收费站和服务区这“两大窗口”一直是行业品牌紧抓不放的发力点,“八颗牙”也是在收费窗口被公众所熟知和认可。然而,随着撤站的实施和ETC的普及,收费站正不可避免朝着“无人化”方向发展,今后,服务人员和司乘面对面的机会将越来越少,微笑服务也将越来越没有用武之地。
其次,微笑服务严重“内卷”,已到了“天花板”,可优化空间越来越少。上世纪90年代,微笑服务从广西发端,在全行业引领了一股风潮。毫不夸张地说,各地只要搞品牌创建,基本都包含这块内容。放眼望去,行业品牌中收费服务品牌占了绝大多数。在这一趋势下,各地围绕“微笑”不断做加法,从表情、神态、嘴角弧度,再到文明用语的语音、语调,有些肢体动作甚至借鉴了戏曲的身段。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疫情防控背景下,有单位居然要求收费员即使戴着口罩也要微笑,要“从眼神里看到笑意”。如此“内卷”之下,“笑”得好的人太多了,再做优化已加无可加,既难操作,也无必要。
第三,微笑不是当前司乘的出行“痛点”和迫切需求,可以有,但无需用力过猛。按照品牌价值理论,收费站微笑服务并不能满足出行者的刚性需求——快速通过,它只能在一定程度消除司乘的“不满意度”,但如果无法同步提供“畅通”体验,对提升公众满意度并无太大帮助。所以,揪着“微笑”不放,未免本末倒置,“自作多情”。
最后,收费站“人”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并不愿意笑。调查显示,撤站带来的影响持续发酵,大批收费员转岗的同时,很多单位执行收费岗位正式员工“只出不进”原则,大量采用劳务派遣人员,解决收费站人手不足的问题。劳务派遣人员面临“转正难”“没保险”“同工不同酬”等现实问题,离职率很高,留下的人也很难把单位当成家,更谈不上心甘情愿投入微笑服务。此外,职工老龄化、日常工作繁重、工资偏低等因素,也让越来越多收费员“笑不出来”。
行业品牌创建靠收费站微笑服务“撑门面”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打通全部业务板块,为用户提供全链条优质出行服务,正成为新的品牌发展趋势。作为多个业务板块中的一环,收费站只需做好收费站该做的事,为用户创造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价值,而无需再大包大揽,把整个单位的品牌大旗扛在身上。当然,收费服务还可以抓,但不宜“内卷”,可以雪中送炭补短板,但不宜锦上添花再加码。毕竟,在用户看来,一个好品牌,不该是拿出一套套令人眼花缭乱的旧做法,而是能解决一个个五花八门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