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让智慧成“纸会”

2021-04-02林水

中国公路 2021年16期
关键词:隧道智慧模块

文 林水

“智慧工程”要能切实解决用户的“痛点”问题,切忌成为各种“前卫”概念的堆砌和不切实际的“炫技”。

一介书生,两鬓染霜;

三余读书,四十有惑;

五味俱全,六根不净;

七言八语,九行十业。

7月中下旬,河南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各种受灾信息迅速充斥网络,特别是郑州地铁5号线和京广路隧道被淹事件,连续多日成为新闻热点。

让京广路隧道备受关注的,除了严重的灾情和艰难的救援清理过程外,还有一条被网友们挖出的“旧闻”,只不过在当下看来,内容显得有些讽刺。

今年5月6日,不少当地媒体以较大篇幅报道了郑州市“智慧隧道”建设成就,一则题为《郑州智慧隧道“会思考、会说话”是如何运作的?有哪些特点?》的新闻写道:京广路隧道作为智慧隧道一期“软硬”结合试点,已完成98%,仅剩最后的调试工作。

新闻介绍了京广路“智慧隧道”的功能和亮点:“智慧大屏能实时监控各隧道内的各种情况,及时发出预警,通知现场人员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如果隧道内发生交通事故、火灾、设备故障,智慧大屏会立即感知到事故情况,作出预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也会立即通知现场人员前往处理,或疏散车流”。

新闻还指出,“六大模块”确保该隧道“会思考、会说话”。如隐患事故感知模块和应急管理模块,能为各类设备问题、恶劣天气、违章停车等突发情况提供早识别、早发现、早跟踪、早处置的应急处置工作基础。而隧道内定位/导航模块,能实现对隧道内人员、设备、车辆的精准定位;能通过后台记录的人员最后所在位置,实现快速搜救等功能。此外,隧道内还设有38个紧急电话,“摘下话筒,按下拨通按钮即可同指挥中心进行实时通话”,而且“定位精度在1米以内”。

此前“吹”得有多响,现在打脸就有多疼。事实证明,新闻里“神通广大”的“智慧隧道”在重大考验面前失灵了,既不会“思考”,也没有“说话”。对此,郑州市隧道中心相关人员解释,此前宣传的功能目前并未全部实现,暂时仅具备养护人员实时定位、养护事件App一键上报等功能,此次道路积水渗入电控箱造成断电,导致系统直接“失智”“失语”。

“智慧”成了“纸会”——纸面上行,实际效果相差甚远,被批评在所难免。如果再检视一下其他“智慧工程”,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工可”报告一套一套,宣传起来天花乱坠,关键时刻就“掉链子”?答案恐怕并不乐观。

例如,公路行业一些单位实施“智慧高速”“智慧公路”,投入不少资金,安装了不少摄像头和传感器,开发了不少管理平台和软件,有的宣称路面能光伏发电,有的宣称可以监测团雾等恶劣天气并预警,有的宣称可以自动融冰除雪,有的宣称可以对行驶货车的速度、胎压、胎温、车厢温度等进行实时监测,避免货车爆胎。这些功能“看上去很美”,用词紧紧围绕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车路协同、人工智能,非常“高大上”。但实际上,受运行成本、后期维护、专业人才等制约,很多“智慧”设施都形同虚设或效果大打折扣,并没真正给管理者带来更大帮助,也没给使用者带来更好的体验。

“智慧化”的前景很美好,也是大势所趋。但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智慧化”需要“强感知”“强连接”“强交互”,现阶段很多“智慧工程”只拥有少量感知设备和数据,缺乏交互学习,更谈不上“思考”和“说话”,充其量只是具备部分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元素,称“智慧化”言过其实,言之过早。

需要谨记的是,“智慧工程”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用户思维”,要能切实解决用户的“痛点”问题,真正提升公众出行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切忌成为各种“前卫”概念的堆砌和不切实际的“炫技”。

猜你喜欢

隧道智慧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预见2019:隧道的微光
神奇的泥巴山隧道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
LED隧道照明节能改造探讨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