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发展亟需打破“最后一公里”

2021-04-02潘永辉

中国公路 2021年16期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服务区交通

文 本刊记者 潘永辉

近年来,随着交通投融资改革的深入,交通产业也在积极融入市场经济大潮,许多交通企业都在借助改革的契机,深入实践多元化经营战略,推进交通关联产业发展,探索打造综合交通产业新业态,拓展企业收入来源,从而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不少省级交通集团因本省整体路网通行费收入“入不敷出”,为保障平台功能发挥,也纷纷实施“双轮驱动”,形成以交通经营型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模式,具体做法包括:拓展服务区商业功能,积极发展新能源,放大沿路资产投资效应;逐步做强工程施工、供应链物流等产业,延伸高速公路产业链;充分发挥投融资优势,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探索交旅融合等交通关联产业,积极发展产业金融等,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也丰富了相关经验。

本期“第一观察”《企业改革转型发展之路》特邀江苏、重庆、陕西3个省份的交通国企和华设集团结合自身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分析当前交通企业改革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探讨企业该如何在改革转型过程中找准坐标,通过补短板、优供给、强服务,推动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和动力变革。

值得一提的是,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这些省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体制机制不灵活、外部环境因素不确定、产业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这些由来已久的问题,正是交通产业发展的“痛点”。针对这些问题,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国交通产业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就曾有专家呼吁,一定要打通交通产业发展的三个“最后一公里”。

第一,理念上的“最后一公里”。部分省份的行政主管部门思维定势、行为惯性、路径依赖仍然很强,从观念上更倾向于发挥交通的先导作用、基础支撑作用,而对交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少数主管部门甚至将交通企业探索多元化发展视为“不务正业”,设置各种障碍,影响行业与产业形成真正的发展命运共同体。

第二,部门间的“最后一公里”。由于交通运输和旅游、金融、制造业等各个行业分属不同行政主管部门,交通运输领域的规划与其他行业领域的规划缺乏统筹协调和有机融合,无法从顶层设计上发挥“1+1>2”的效应。

第三,政策上的“最后一公里”。目前,交通行业相关政策法规已经滞后于时代发展和交通产业发展。以服务区为例,交通运输部在《关于加强高速公路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高速公路服务区不刻意追求商业利益,这种导向客观上不仅阻碍了服务区的发展,也影响其为景区提供相应配套服务的能力。

专家指出,未来,要打通这三个“最后一公里”,还需进行“四个融合”:融合理念,营造交通产业发展“大环境”;融合政策,推动行业法规与产业发展“齐步走”;融合产业,打造交通关联产业大集群;融合资源,打造交通产业发展大主题。产业有活力,企业有竞争力,公众才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这样皆大欢喜的融合,再困难,都值得为之付出持续不懈的努力。

猜你喜欢

最后一公里服务区交通
基于AIoT+GIS的智慧服务区构建
高速公路服务区信息技术的应用
繁忙的交通
小小交通劝导员
建言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双提升”
繁忙的交通
爱无国界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