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西湖与湘湖的多维比较研究

2021-04-02陈志根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湘湖西湖杭州

陈志根

(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 地方志办公室,浙江 杭州 311200)

西湖、湘湖分别位于钱塘江南北两岸,两者间距不远。前者犹如弯曲的钱塘江上的一点,让钱塘江形成“之”字形,故钱塘江又称为之江,后者是倒方向一点,故湘湖又称为垂湖。两湖因为是浙江名湖,距离又近,所以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常嗜好比较。最先为之者,为明代福建延平人、官至工部尚书充侍经筵加太子少保的刘璋。他将西湖与湘湖作了比较,谓“东坡谓杭有西湖,如人之有目,而王十朋谓会稽山阴之有鉴湖,比之人有肠胃,而予谓湘湖亦然”[1]。同样是明代,散文大家张岱曰:“余谓西湖如名妓,人人得而媟亵之……湘湖如处子,眡娗羞涩,犹及见其未嫁时也。”[2]自此,把西湖比作名妓、湘湖比作少女的经典说法,一直传诵至今。张岱甚至将西湖的湖心亭和湘湖中的小阜、小墩、小山相比,认为前者是“眼中的黑子”,后者“乱插水面,四围山趾,棱棱砺砺,濡足入水,尤为奇峭”[2],当代仍不乏其例。著名报人郑逸梅,将两湖相比,曰:“和杭州一水之隔的萧山,有个湘湖,那风景胜迹,不在西湖之下”。[3]著名作家、诗人,被称为中国文坛“常青树”,做过江西省作协主席的陈世旭也对西湖与湘湖作过比较,湘湖“隔钱塘江与西湖相望,西湖天下知,湘湖腼腆、羞涩,抑或矜持”[4]。

笔者从学术的视角出发,试从形成、功能、品性、管治模式等维度,对西湖与湘湖作一综合性比较。

1 西湖、湘湖两湖异同

1.1 形成路径相比:基本相同,时间有别

湖泊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湖、冰川湖、堰塞湖、泻湖和人工湖等。湘湖与西湖“出身”相同,前身都是由古海湾而演化成为泻湖的。西湖早期是个海湾,由于钱塘江洪水和淤积的作用,塞住了海湾口,至西汉与江海隔绝,变成了泻湖。“西湖之形成基本可以确定是在秦以后,东汉以前,最大概率是在西汉年间。”[5]其西、南、北为现杭州西湖群山,东面滨江(现杭州城区)。唐长庆二至四年(822-824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重疏唐大历年间刺史李沁在西湖东岸所凿六井,疏凿湖泥,修长堤,筑湖岸,使西湖的蓄水量大为增加。“湖堤的修筑,西湖从此成为一个人工湖泊。”[6]

湘湖经历了大体相同的历程。据地质资料分析,湘湖的前身西城湖系于第三次海退时形成,距今约4 000年。因在“浙江南路西城(城山)”之畔而得名,它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也有记载[7]。随着海退的继续和泥沙的沉淀,海湾逐渐变小、变浅,大致于春秋时期,由海湾变成了江湾。“湘湖与西湖一样,其前身也是由海湾而演化成滨湖型湖泊。”[6]西城湖从唐初开始淤塞,湖中先后形成了多处面积不等的沼泽浅滩,湖面逐渐被分割,五代时成为“低洼受浸”之地。唐朝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湖中湖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但至宋初完全湮废。它严重影响了水利灌溉,萧山乡民曾多次呼吁废田复湖(西城湖),由于多种原因而未曾实现。杨时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任萧山县令后,当了解到萧山民众迫切的筑湖要求和强烈的筑湖呼声后,决定兴筑湘湖。最后经过1年7个月的开筑,湘湖终于形成。

从上述形成来看,西湖、湘湖形成虽然基本相同,是由泻湖转化为人工湖的,但是时间不同。近代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考证,有多种说法。民国九年(1920年),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距今已有12 000年。1979年,地质工作者再度确认西湖在全新世时期的发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泻湖、中期海湾、晚期泻湖[8]。至于成为人工湖时间是明确的,西湖是唐代,湘湖于北宋。所以,结论是形成基本相同,只是时间有别。

1.2 功能性质相比:大异小同,趋向共同

历史时期,西湖曾发挥过灌溉的功能,但没有像湘湖那么时间久长,很快走向旅游、生态、景观、防洪等功能。唐代西湖山水风光就成为文人雅士题咏对象,北宋时期杭州成为“东南第一州”后,城市发展很快,促进了西湖旅游的建设与发展,西湖开始走上了旅游之路。南宋定都杭州以后,西湖的治理与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西湖十景等名胜很快建成,杭州赢得了“人间天堂”的美誉。南宋王朝的锐意经营,加上南宋诸皇帝嗜好游玩西湖,使西湖历史上的第一个旅游高峰期形成,“奠定了杭州成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风景名城的基础”[6]。

清代康乾盛世,康熙、乾隆两帝12次南巡,其中11次驻跸杭州。它促进了杭州的城市建设,西湖景区及旅游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康熙御定“西湖十景”之名,康熙、乾隆两帝频作西湖诗词,营造了氛围,使游览西湖蔚然成风,西湖历史上第二次旅游高峰期形成。进入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后,西湖迎来了第三个旅游高峰期[9]。每逢春秋时节,西湖游人如鲫,热闹异常。西湖旅游的特点是,业态丰富,游览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

而湘湖则不同,自北宋政和年间建成以来,其主要功能或者说性质,是为了满足水利灌溉的需要,从这种意义上讲,把它说成是水利湘湖,是顺理成章的。虽然各个时期灌溉量不一样,建成至明代中晚期约4个多世纪,完全发挥着灌溉功能。“昔龟山杨先生为宰,开筑湘湖以灌田,其利至于今未艾”[10];自晚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4个多世纪,增加了垦殖和制作砖瓦两种功能,但水利功能依然是主要的。湘湖水最多时,可灌其周边9乡农田,计9 791.2 hm2。为了灌溉,湖堤沿岸筑有18个霪穴,以泄水灌田。后来,虽然面积有所减少,其主要功能还是水利灌溉。水利灌溉和农业休戚相关,因而,历史上将湘湖比作肠胃是十分贴切和形象的,“盖目翳则不可视,而肠胃稍秘必致,不可为生命而人以绝。其利害所系如是其重且大也。夫前人创之,后人守之原,欲其经久勿替”[1]。

1960年8月,湘湖西南的小砾山机电排灌站建成,翻引钱塘江水灌溉农田,解决了原湘湖灌区的水利问题,湘湖的灌溉功能退出历史舞台。20世纪80年代末,湘湖仅成为“两条面宽30~50 m的河道”[11]。湘湖何去何从?鉴于湘湖拥有秀丽的山水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以及湘湖和湖中的传统名产等优势,萧山选择了走旅游之路。199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湘湖度假区建立。尔后,杭州乐园、杭州东方文化园等相继开发建成,成为湘湖开发的前奏。进入新世纪后,湘湖开发正式提上议事日程。2006年4月,湘湖一期建成并对外开放。2008年8月,湘湖二期全面启动,于翌年9月正式开园。2013年7月三期动工,2016年10月顺利实现对外开放。

新开发之湘湖,我们经常说是“恢复”,其实并不准确。它不是为了水利灌溉,而是为了发展旅游业的需要。湘湖于2008年成为4A级旅游景区,2015年10月被批准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湘湖终于经过20世纪60—90年代近40年的过渡期,完成功能转换,走上了与西湖一样的道路。所以,从功能上说,两湖基本上由异转同。

1.3 景观品性相比:样貌相似,品性相异

先比较两湖的形态大小。西湖湖面南北长3.3 km,东西宽2.8 km,水面原面积5.66 km2(包括湖中岛屿6.3 km2),湖岸周长15 km。经过“西湖西进”,扩大为6.39 km,基本达到了清初西湖的面积。湘湖长约9 500 m,宽500~3 000 m不等,周围41 250 m,西南宽,东北窄。堤塘共长5 km,面积2 466.8 hm2。约是西湖的3.8倍。湘湖自建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原因,其面积日渐缩小,至民国16年(1927年),全湖面积比宋时缩小1/3。至1966年,全湖面积仅存202.67 hm2,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不到100 hm2。进入21世纪后,经过三期开发,湘湖面积为6.1 km2,与西湖面积基本相当。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赞美:“西湖之风景为世界所无,妙在大小适中。”[12]而目前湘湖也达到此最佳面积。

西湖和湘湖均自然景观丰富,“拥有珍贵的人文历史”,两相交融,加上种种有关两湖的神话传说,充满了诗情画意,但品性各有千秋。借用江西省原作协主席陈世旭的话,是最适宜、贴切,最有说服力的了。“湘湖与西湖,样貌相似,品性相异:同是名胜,西湖称人间天堂,湘湖近世外桃源;同是风景,西湖风情万种,湘湖返璞归真;同是唯美,西湖阴柔,湘湖阳刚;同是诗歌,西湖婉约绚丽,湘湖豪迈奔放……同是现实,西湖精致,湘湖雄浑。”[4]两湖距离相近,存在品性差异,就更有吸引力,旅游者,不妨两者同游。先西湖,后湘湖。反之,亦可。游览中细细品味,也许能品出个味道来。

1.4 管理整治相比:模式不同,各呈千秋

西湖、湘湖两湖管理整治模式各不相同。西湖水权属于国有,历史上为省治、府治(不同时期,有不同称呼)所在地,吴越国和南宋时还是首都。故对西湖的管理、整治历来依靠官治,是刺史(知府、郡守)们的职责。他们利用权力,对西湖实行一系列的管理和整治。除整个元代,官府对西湖始终采取了废而不治的政策。影响特别大的,就是唐代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率民众挖葑田,筑起自钱塘门外石函桥北至余杭门(今武林门)之间的湖堤;北宋苏轼任杭州知府,率众浚治西湖,把挖出的湖泥葑草筑成沟通西湖南北的长堤,上筑六桥;明代杭州郡守杨孟瑛将大部分的淤泥筑成北起岳湖、南至小南湖、与苏堤并行的长堤。此三堤,即是现在所称的“白堤”“苏堤”和“杨公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官府治理西湖更加有为。1950年把治理西湖列入国家投资计划,翌年,启动了疏浚西湖工程,实施有史以来清除淤泥最多的1 次疏浚,至1958年完成,使西湖摆脱了沼泽化的困境。1976年,开始第2 次疏浚,国家拨款200万元;1978—1981年,由国家列入环境保护建设计划,拨款150万元,兴建了西湖环湖污水截流工程;西湖引水工程于1985年2月动工,总投资1169万元;进入21世纪后,相继进行了“西湖南线整合工程”“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湖中“两堤三岛”整治等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深化项目。政府的有为,让西湖越来越秀美,使西湖的客源地不断扩大,将西湖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人越来越多。

而湘湖建成后,实行的是均包湖米,将建造湘湖所废农田原应缴纳的税粮1 000石7升5合(约合59 204.44 kg),平摊至受湘湖水利益处的农田上,每亩农田承担湖田税粮为7合5勺(约合0.57 kg)。显然,湘湖的水权属于九乡,是九乡百姓的生命共同体。后经过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县丞赵善济制定《均水法》,淳熙九年(1182年)县令顾冲对此法进行修订,并于淳熙十一年十月十二日制定、推出《湘湖均水约束记》后,此制度进一步优化、固化。这种情况一直延至1927年湘湖收为省有为止,历时800余年,于1928年才收为国有。所以,直至民国初期,对湘湖的产权问题仍有很大的争议[13]。

这种“大集体”产权,决定湘湖的使用和管理的行为模式、社会规范与西湖不同,治理模式依靠官与区域内的绅民间的合作,以此来维护湘湖的运作。它以农业水利灌溉为基准,以老百姓的正常诉求为己任,实行官绅民合力对湘湖的保护。官吏中的循吏,如杨时、顾冲、赵善济和郭渊明等,他们视湘湖如生命,懂得湘湖对老百姓的利害关系,十分珍重自己的职责,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湘湖的制度。所谓绅,即绅士。从明代开始,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显重要。清代开始,他们在湘湖的保护方面发挥了更重大的作用。这些绅士,除了个人捐款,完成相关设施的修建外,更重要的是站在保护湘湖的立场上,代表百姓的利益,清除非法所占湖面,制止对湘湖的非法占有。他们当中以明代的魏骥和清代的毛奇龄为代表。湘湖和西湖不一样,不能随便筑堤,轻易筑了,就会使湖水流水不畅。如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八月,孙凯臣、孙茂洲、孙广等聚众数千人,在下湘湖筑堤架桥,东自柴岭,西至湖岭,横跨湖面约3里许,时称横塘。它使湘湖贮水面积大减,严重影响了湘湖的灌溉。后经本县朝臣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揭发上告,知府采纳,才饬县削堤去桥,惩治了孙凯臣等,并勒石永禁。清乾隆十六年(1795年)后,还将整治湘湖之责移交乡绅,并为防止经费被胥吏侵蚀、挪用,实行“绅董停办,不准假手胥吏”办法。这些绅士,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乡贤。周易藻所撰的《萧山湘湖志》,专门设有湖贤事迹一卷,记载湘湖贤达五十余人,作为全志的第六卷。

以上官绅得到湘湖周边九乡范围老百姓的支持。湘湖周边九乡范围老百姓是捍卫湘湖水利地位的主要群体。他们与循吏和绅士形成合力,积极向官府举报占湖损湖现象,甚至采取必要的行动来保护湘湖。

湘湖还实行过湖长、塘长制度。前者实行于明正德年间,湖长一般两年更替。上级随时阅视湖堤,如果发现湖岸坍塌的,就责成该乡修筑,不致泄漏湖水。工程于每年正月前完工,否则按奸豪占种湖田,盗泄湖水处理。同时,湖长任职期间免丁差。后者由每乡上户推荐出来,分别担任塘长、副塘长。乡以下有塘夫、地总。每年春秋两季,由乡绅率领巡察。县乡两级并设“涉讼委员”,专理湘湖的水利纠纷。如发现有私筑塘堤、私开穴口等破坏湘湖水利的行为,由总甲具报,史典详县,水利署具查上报,后敦促塘夫、地总修复,并给犯者一定的处罚。我们现在实行的河长、湖长制,从萧山湘湖的历史上也能找到渊源。

在长期的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形成了“土地是财富之母”观念,总认为水利不如地利,故而历朝历代垦禁之争相当激烈。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城门立有禁占塞西湖的禁约,禁约中曰,“往岁豪右侵占淤塞,已经前院勒石亦戒,岁久法弛,蚕食如故”,故“特立石禁谕,凡有宦族豪民侵占及已占尚未改正者,许诸人指示,赴院陈告”。它表明西湖也曾存在过保护与侵占的矛盾与斗争,但远不及湘湖争斗之激烈、影响之大。正因为湘湖这方面的社会学意义,美国汉学家萧邦齐,日本汉学家佐藤武敏、斯波义信将湘湖作为研究对象,有多种著述问世。

如今,《湘湖度假区管理条例》,于2018年8月、9月,被先后召开的杭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和批准,规定由萧山区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湘湖度假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湘湖管理也基本走上了与西湖一样的道路。

另外,由于人、自然、社会对两湖的影响差异,导致两湖蕴含的人文历史也存在较大差异。

2 两湖异同原因简析

综上所述,西湖与湘湖在形成、功能、品性、管理整治等方面,既有相同的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差异。究其原因,形成方式相同,则是因为均在钱塘江两侧,受洪潮之影响。

功能之别,是因为杭州是个城市,诚如浙江大学侯慧遴老师所言,“西湖和杭州城市是相互依存的”;西湖“和杭州城市的兴废紧密相连,即西湖以它的一湖碧水保证杭州的生存与发展,杭州的兴旺发达又保护西湖的存在”[6]。特别是进入民国以后,阻隔杭州城市与西湖间的城墙逐渐被拆除,城市与西湖的关系更加密切。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韩国首尔奎章阁研究院访问学者傅舒兰亦言:“西湖的存在与杭州城市发展紧密相连。”[14]而湘湖所在的萧山,历史上是浙东最西北部,属农村范畴,与杭州相比,显得偏僻。不仅如此,它也是历来人口密集的地方,大量的耕地需要灌溉。湘湖最后走上旅游之路,则是机遇产业转型和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

品性之异,一则是地理环境不同,西湖与城市的依存度强,而湘湖较弱;另则是文化差异,是吴文化和越文化沉淀的结果。杭州最早属于吴国,后属越国,萧山早属越国,也是越文化的发源地。两地“犹如是一段旋律的两个声部,互有差异,也相互融合”。但“吴与越相比,吸收外来文化的时间早,范围广,国力也强于越,文化也更发达。越则更多地保留了古老、纯朴、豪放、粗犷”[15]。

管治模式不同,源于水权不同,使用和管理行为模式的不同,也是因城乡结构的不同而致。所以,历史上西湖治理主要依靠官治,湘湖治理依赖官绅民合作,即官治与民治相结合的模式。

3 结 语

两湖相较,虽各有千秋,但实事求是而论,西湖有很多优于湘湖的地方,它踏上旅游之路较早,管理经验丰富;人文文化丰富,不仅保护得好,传承也非常之好;国际影响比湘湖要早、要大,等等。湘湖应该好好地学习,真正在颜值和内涵上做文章,实现当年习近平视察湘湖开发时所提的,将两湖打造成为钱塘江南北的两颗龙眼。

目前,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走上“拥江发展”之路,萧山从“边缘”走向了“中心”,西湖与湘湖真正成了钱塘江南北的双娇。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市园林文物局)是由杭州市委、市政府依法设立的独立行政管理机构,其对西湖风景区实施的保护与整治,所需资金全部由财政划拨;整治后或新建的公园景点基本上实行免费开放。这种模式是西湖历史模式的创新,但也存在着困难,特别是大量的财政支出。而湘湖旅游度假区的管理模式也有类似的地方,需要探讨、研究、创新。

猜你喜欢

湘湖西湖杭州
杭州
将湘湖文化融入初中美术水彩画的教学实践
我的湘湖情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湘湖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
当西湖遇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