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交通的挑战
2021-04-02赵晓夏
文|本刊记者 赵晓夏
7国首脑和联合国秘书长在线发表主旨演讲或致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将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171国参与,数量占到与我国建交国家的96%;成果文件《北京宣言》,将作为联合国文件印发……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必将成为联合国会议史上值得铭记的一笔,参与范围之广,受重视程度之高,成果之丰硕,在联合国各类会议中均首屈一指。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介绍,在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方面,中国将逐步成立可持续交通高端智库,开展国际会议展览和教育培训,持续落实大会成果,推动交通强国。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宣言》介绍了可持续交通的重要性,阐述了加快向可持续交通转型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鼓励各国开展国际合作、能力建设和知识交流,推进技术发展和创新,推动可持续交通运输系统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及偏远地区、特殊处境国家延伸等。
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让全世界看到可持续交通在脱贫减贫、民生、绿色发展、互联互通、区域发展、创新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全人类都必须意识到,可持续交通发展依然面临挑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意义更为重大,面对的形势也更为严峻。
普惠性交通基础设施依然缺乏
在中国,最大型的普惠性交通基础设施就是农村公路,它是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工程”。截至2020年底,中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438万公里,等级公路比例达94.8%,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98.9%,实现了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李小鹏指出,农村公路建设为中国实现脱贫攻坚做出了重要而卓越的贡献,建设可靠和可负担的基础设施在减贫脱贫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然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很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依然落后。“目前,全球很多农村地区仍然没有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无法享受到良好的公共交通服务。”亚洲开发银行交通运输业集团首席执行官詹姆斯·莱瑟提到,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农村地区仍有超过10亿人无法自由使用公路和充足的交通服务,这是阻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建设普惠性交通基础设施成为发展中国家交通发展的当务之急。国际道路联合会主席比尔·哈尔基亚斯建议,各国政府应根据国情制定具体的发展措施,结合实际需求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拓展交通运输网络,提供具有可负担性和可行性的交通解决方案。
当然,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可及性是首要任务,而关注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交通服务也是普惠性基础设施需要完善的功能。在人口老龄化成为全球大趋势的今天,老年人的出行需要更值得被关注和重视。此外,妇女儿童和残障人士的出行保障,也是普惠性交通基础设施的题中之义。而现实中,这些需要被重点关怀人群的需求却很容易被忽视,成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盲点和弱点。
加快脱碳速度刻不容缓
交通运输排放出全球近四分之一的温室气体,也是全球空气和碳污染排放的最大来源之一,空气污染导致全球约有700万人过早死亡。预计未来几年,交通运输的碳排放量将大幅增长,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
脱碳已经成为可持续交通发展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致辞中表示,交通运输部门必须加快脱碳的速度,虽然巴黎协定的成员国已经通过国际民航组织和国际海事组织采取了一些初步措施,来解决海运和航空的排放问题,但是目前的承诺和行动并不足以达到巴黎协定设定的升温1.5摄氏度的目标。实际上,升温的幅度可能大大超过3摄氏度。这两个机构在未来几个月和几年的当务之急是制定一套新的目标,一套真正符合巴黎协定的、更加可信和雄心勃勃的目标。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赵冲久表示,“中国交通运输行业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努力以可持续的绿色方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出行需要。”中国正在行动,制定节能降碳发展的行动纲领与阶段路径,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改变交通运输资源利用方式,促进资源节约集约与循环利用;践行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同时,古特雷斯呼吁,主要制造业国家到2035年要逐步停止生产内燃机车辆,发展中国家到2040年要达到这一目标;低排放的船舶必须成为默认选择,到2030年投入市场,从而到2050年实现航运业低排放;私营部门从现在开始必须使用可持续的航空燃料,到2050年将每位乘客的碳排放量减少65%。所有利益相关方都应发挥作用,包括改变个人的出行习惯,私营部门彻底改变碳足迹。各国政府必须鼓励清洁交通方式,要为此设立标准和征收税款,同时,要对基础设施和采购活动实施更严格的监管。
有与会代表担心,发达国家有可能将弃用的燃油汽车或货车倾销至发展中国家,从而阻碍发展中国家的脱碳进程。“采用政策、技术、倡议等手段,推动政府和私营部门合作,破除交通运输关键技术壁垒,尤其要帮助发展中国家走上交通运输去碳化的路径。”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及持续性低碳交通合作委员会(SLOCAT)秘书长马鲁莎·卡达玛表示。加强国际合作,是未来减碳脱碳行动的必由之路,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要肩负起减碳脱碳责任。
科技创新仍需发力
虽然技术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灵药”,但几乎每场论坛和主题会议的主席、专业学者、社会组织和企业代表都提到了可持续交通发展中需要持续开展科技创新,特别是习近平提出要建设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将可持续交通创新推上了新的高度。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工作,一直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推动交通在基础设施建设、先进装备制造、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将交通打造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王志清指出。
实现交通出行方式的变革需要科技创新,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需要科技创新,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需要科技创新,实现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高效运输同样需要科技创新……
在科技创新方面,很多国家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要实现脱碳工作,必须注重数字化发展。芬兰一直把创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相关公司、研究机构和大学正在积极参与推动‘电子燃料’的应用。”芬兰交通通讯部部长蒂莫·哈拉卡介绍,芬兰还将探索数字社会发展路径,在人工智能及数字智能等方面深入研究和实践,为2030年实现减排目标做出贡献。
日本国土交通大臣齐藤铁夫的家乡广岛气候变化明显,过去7年间出现了多次特大暴雨,日本为应对气候变化,正在以技术之力加速发展公共交通,提高物流效率,同时加强数字化应用,推动引进电动汽车,应用可持续性的航空燃料,努力发展“碳中和”港口。
在可持续交通发展的道路上,世界各国任重道远,需要携起手来拓展互联互通,共同对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动经济复苏,进一步推动区域交通合作一体化,创新科技助力绿色交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