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路行业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2021-04-02吴士尹

中国公路 2021年22期
关键词:铺路石公众公路

文 吴士尹

几句闲言絮语,随风遍满东南;

不算文思所及,见笑各位看官。

数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

一盏香消茶冷,半生身老心闲。

具有“传承性”“时代感”“开放性”“落地性”的新时期公路文化,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出举旗帜、展形象、聚人心、激活力的作用。

公路文化不是新鲜的话题,从全行业来看,我们有社会认同度高、传播范围广的“两路精神”“铺路石精神”;从各地成果来看,我们有安徽的“修路修身,养路养心”,山东的“与时代同步,与文明同行”,还有甘肃嘉峪关的“八棵树精神”……然而,实事求是地说,近几年,各地公路文化不同程度表现出创建后劲不足甚至“断档”的迹象,鲜有在行业内外叫得响、让人记得住的文化品牌打出来。不少同行在交谈中自嘲:“咱们给公众留下的印象就是卖苦力。谈技术,没问题;谈文化,确实有差距。”

一个与公众出行息息相关的行业,如果提炼不出与自身相匹配、得到广泛认知认可的文化,势必会逐渐丧失动力、活力和感召力。面向未来,公路行业需要怎样的文化?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关键词可供探讨。

首先,是“传承性”。以“铺路石精神”为例,这些年,业内外有不少“铺路石已过时”的观点。平心而论,其部分价值理念确实与行业发展和时代要求发生了“排异反应”。但作为几代公路人共同的精神支撑,它早已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在行业身份表征和形象识别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笔需要珍惜和保护的精神财富。

提炼新时期公路文化,应该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赋予“铺路石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让它在扬弃中展新姿、放光彩,而不是将此前的文化积淀全盘摒弃。如果没有传承,文化就会失去渊源。没有渊源,文化就像无根之木,立不住、挺不直。

第二,是“时代感”。谈文化不能厚古薄今,一味迷恋甚至迷信历史。公路行业作为生产力的直接组织者和参与者,多年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行业文化很具有代表性,部分内容已经超前于社会文化,缺乏的只是系统提炼和总结。深入挖掘能反映时代新观念、新思想、新气息的内涵,是文化创新的当务之急。缺乏时代气息、不能面向未来的文化,无论在行业内还是社会上,接受度都不会太高。

第三,是“开放性”。公路文化一直过度强调“自我认知”,这种认知又不够准确、客观,所以充其量只能得到同行认可,却很难赢得公众喝彩。

就拿外宣来讲,我们更习惯开展“劳模式”宣传,动辄就“诉苦”,提倡“舍小家为大家”,以“5+2”“白加黑”为荣,女同志挺着大肚子还要上一线,男同志妻子进产房、小孩发高烧、父母病危都不回家看一眼……调查显示,脸谱化的事迹听多了,公众都会审美疲劳,纷纷表示“能理解,但不认同”“不觉感动,只觉可怜”“管理没温度,缺乏人文关怀”……显然,封闭文化带来的认知局限,正让公路文化在社会上变得边缘化。

为此,不只一位同行提出,作为封闭性较强的行业,我们必须“戳几个窟窿透透气”。要用开放的思路搞文化、做宣传,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展活动,请广大公众参与公路文化的建设过程,借助“老百姓的眼睛、嘴巴和智慧”,打造行外人有感受、有共鸣的公路文化,帮助公众重新认识公路,理解公路,爱上公路。

最后,是“落地性”。关于文化理念的阐述不论多么精辟,最终必须有载体、能落地,让人看得见、摸得着。例如,近几年,各地在加大公路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广场等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还开展了公路摄影、骑行采风、文化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作了大量公路题材的文艺作品,这些,都极大丰富了公路文化的传播载体和展示平台。

当然,“文化”二字博大精深,区区几个关键词怎么阐述得完?令人欣慰的是,全行业日益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不少省份在新出炉的“十四五”规划中,都给“创品牌、强文化”划了重点,相信陆续都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正如一位老厅长所言:过去,我们的行业一直在强调硬实力;未来,我们应该着眼软实力。硬实力,使我们强大;软实力,使我们伟大。

猜你喜欢

铺路石公众公路
我国建成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公路断想
铺路石和绊脚石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
铺路石与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