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急危重症患者运用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的临床疗效
2021-04-02纪丽丽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辽宁大连116033
纪丽丽 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 (辽宁 大连 116033)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在急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100例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本院进行救治的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呼吸支持治疗,研究组实施呼吸机阶段性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呼吸恢复稳定所需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就治疗有效率对比来看,研究组较高,分别为96.00%和70.00%,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呼吸恢复稳定所需时间(37.62±4.37)min与对照组(57.48±5.62)min相比明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在急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与常规支持治疗相比治疗效果较好,能够尽快缓解患者呼吸困难情况,为病情恢复奠定基础。
急危重症是医院急诊收治中较为常见的病症类型,患者患病后的临床症状主要为低氧血症以及呼吸障碍等,需要及时进行通气治疗,确保患者足够氧流量的供应,做好机械通气处理以及护理管理,及时确保患者氧气的正常供应,提升救治成功率[1]。但是如果患者合并肿瘤或者肥胖情况则会出现插管困难情况,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呼吸机治疗方式,确保治疗效果[2]。为此,本院抽选100例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本院进行救治的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在急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选100例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本院急诊进行急诊救治的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男女占比27:23,年龄26~75岁,平均(43.41±6.53)岁;患者体重为48~62kg,平均(55.62±8.42)kg;身高158~186cm,平均(165.35±12.24)cm。研究组男女占比26:24,年龄28~77岁,平均(45.74±6.65)岁。患者体重为46~63kg,平均(55.35±8.52)kg;身高157~185cm,平均(165.25±12.31)cm。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年龄均高于18岁;患者均无其他系统功能异常;均为首次发病;均无药物或者食物过敏情况;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自愿配合。
排除标准:患者心率、血压等循环系统不稳定;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无法正常配合完成本次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呼吸机支持治疗。研究组实施呼吸机阶段性治疗,第一阶段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治疗阶段,该阶段需要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时清理患者口腔中的异物,确保其呼吸道通畅,避免出现误吸情况,为其进行体位调整,确保及平躺于床上,双臂自然放置于身体两侧,如患者合并心血管或者呼吸系统疾病,需要将体位调整为半卧位。如患者佩戴假牙,需要及时将其取出,防止假牙脱落,导致其气道受阻,如患者脊椎未受损伤,且无严重脊椎功能性疾病可将其下颌适当抬高,防止患者出现舌后缀或者呼吸道梗阻情况。体位调整完成之后,可采取适当力度对患者胸,背进行适当挤压,提升其气体交换量。如无效进展为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为呼吸道清除干净之后如仍存在呼吸困难,需要选择面罩为患者进行氧气供应,进行无创呼吸机供氧治疗,如患者仍存在呼吸困难情况,需要接下来下一阶段的治疗;第三阶段为有创治疗,此阶段治疗中需要进行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气管切开等措施,如仍未达到统计效果,则需进展到第四阶段;第四阶段则需要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根据治疗效果,其次,呼吸机可治疗参数进行调整。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呼吸恢复稳定所需时间:①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如下[3]:患者经治疗后呼吸困难症状完全消失为治疗显效;患者经治疗后呼吸困难症状有明显缓解为治疗有效;患者经治疗后呼吸困难症状未见缓解甚至有所加重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50×100%。另分组统计患者治疗后呼吸机恢复稳定所需时间均值后进行组间对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和±s描述,行χ2和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就治疗有效率对比来看,研究组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恢复稳定所需时间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呼吸恢复稳定所需时间为(37.62±4.37)min,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呼吸恢复稳定所需时间为(57.48±5.62)min,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呼吸恢复稳定所需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少,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9.726,P=0.000)。
3.讨论
低氧血症以及呼吸困难是急危重症患者入院时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因此在急诊抢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症状进行针对性缓解,确保其呼吸通畅生命体征稳定,以促进后期治疗质量及抢救成功率的提升。常规呼吸支持治疗中常用的方式为,医护人员依照自身工作经验进行呼吸处理,虽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会出现处置以及呼吸机使用不恰当情况[4]。为了提升急救呼吸管理质量,本院急诊抢救中引入了外呼吸机阶段性治疗,其在实际治疗中将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层级划分,将其按照由轻到重进行分配,并依照患者病情轻重程度进行相应的呼吸阶段性治疗,能够充分满足患者不同病情的治疗需求。呼吸机阶段治疗,在急性危重症患者早期抢救治疗中的应用,能够为患者进行最佳的处置方式,尽可能减少有创呼吸对患者造成的创伤,缓解患者痛苦。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性,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提升治疗效果及安全性[5]。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就治疗有效率对比来看,研究组较高,分别为96.00%和70.00%,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呼吸恢复稳定所需时间(37.62±4.37)min与对照组(57.48±5.62)min相比明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急危重症患者急救中呼吸机阶段性治疗的实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且能够缩短患者治疗后呼吸恢复稳定所需的时间,尽早缓解患者而痛苦。
综上所述,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在急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与常规支持治疗相比治疗效果较好,能够尽快缓解患者呼吸困难情况,为病情恢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