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SPRR-SPR 并联机构运动性能评价与尺寸优化

2021-04-02郭强崔国华鱼海东程禛溢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1年3期
关键词:支链性能指标并联

郭强,崔国华,鱼海东,程禛溢

(201620 上海市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0 引言

并联机构的构型确定后,性能评价和尺度综合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1]。并联机构的性能分析方法有很多,如灵巧度分析、刚度分析、运动/力传递性能分析等[2]。通过文献[3]可知,当并联机构既具有转动又具有移动等4 个及以上自由度时,并联机构的灵巧度性能指标将因为量纲不统一而失效。由于并联机构在工作时需要提供比较大的推力,因此要求该机构具有较高的刚度和优秀的力传递性能。

本文拟采用运动/力传递性能指标[4]作为并联机构的性能评价指标,对并联机构进行尺度综合。运动/力传递性能指标是计算机构的瞬时功率,这种概念最早由Ball[5]首次提出,但未对结果进行单位化,在此基础上后经Liu 和Wang[4]的发展,建立了并联机构分支的局部传递指标(Local transmission index,LTI)。该指标是无量纲指标,且与坐标系的建立没有影响,是首个通过力传递性能对并联机构进行评价的指标。

4-SPRR-SPR 并联机构的构型最早由德国Metrom 公司提出,并研发了Pentapod PG 2000 切削机床[6]。Pentapod PG 2000 自设计出以来,取得了夺目的成就,但因其结构复杂,构型困难,国内外少有人对其进行研究。Pentapod PG 2000是一款适用于切削的机床,灵活度较大,但是存在刚度以及力传递性能不足的问题,不能应用于搅拌摩擦焊工况,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尺寸优化。G.F.Bär[6]等介绍了该机床的构型基础,推导了该机构运动学逆解和动平台的速度,但是未考虑机构的伴随运动;谢福贵[7]等以该机构为参考原型,衍生为2(UPRPU)S-UCR 构型,并命名为啄木鸟机构,并且对该衍生机构进行了运动学逆解推导,根据运动/力性能指标进行了机构尺寸优化。

本文以5 自由度4-SPRR-SPR 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将其用于汽车零部件搅拌摩擦焊接机器人的主进给机构,运用螺旋理论和运动/力性能评价指标对其进行性能评价和尺寸优化,优化后的机构不仅其优质工作空间GTW 明显增大,出现0.9 的区域,而且全域传递指标GTI 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1 并联机构描述及坐标系建立

4-SPRR-SPR 并联机构三维简图如图1 所示,样机如图2 所示。该并联机构由定平台、动平台、驱动杆和各种运动副构成,定平台和动平台通过第1 支链-SPR 支链和第2,3,4,5 支链-SPRR支链构成。第1 支链自上而下通过球副(S)、移动副(P)、转动副(R)连接,第2—5 支链自上而下通过球副(S)、移动副(P)、2 个转动副(R)连接。

图1 4-SPRR-SPR 三维模型图Fig.1 4-SPRR-SPR 3D model

如图3 所示,建立的定坐标系O-XYZ 和动坐标系o'-x'y'z'。Ai为机架上第i 支链球副S 的圆心,以A1,A3连线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绝对坐标O-XYZ,OY 轴与水平面平行且指向A1,OZ 轴竖直向上。

图2 4-SPRR-SPR 样机Fig.2 4-SPRR-SPR prototype

图3 4-SPRR-SPR 机构简图Fig.3 4-SPRR-SPR mechanism sketch

建立运动平台坐标o'-x'y'z'。oy'轴与P1J1重合,o'z'与动平台轴线重合。Ji为第i 支链上转动副R1轴线中心点。P1与o'点重合,P2-P5为第2~5 支链转动副R2轴线中心点,与P1距离分别为c2-c5。因此J1点相对动平台固定,而J2-J5点可以绕o'z'轴以动平台半径r 转动。

2 并联机构的运动性能评价

2.1 运动/力传递性能介绍

并联机构的运动/力传指标包括输入传递性能指标和输出传递指标两部分[8]。根据文献[9]可知,非冗余并联机构的LTI 计算公式为

式中:λi——第i 个支链的输入传递性能指标;ηi——第i 个支链的输出传递性能指标;$Ti——第i 个支链的传递力螺旋;$Ii——第i 个支链的输入力螺旋;$Oi——第i 个支链的输出力螺旋

从式(1)可得,机构输入/输出传递性能指标取值范围为λi,ηi∈(0,1],两种指标的值越大,表示机构的力传递性能越好,值越小表示机构力传递性能越差。当值接近于0 时,机构会发生输入/输出传递奇异。

机构的输入、输出传递性能指标能同时反应出机构瞬时的传递效率,任何一个性能指标的值过低,都会影响机构的传递性能。并且,每个分支中的输入、输出传递性能指标在不同位型下一般不同,因此,机构的最终传递效率由输入、输出传递性能指标值最低的分支决定,在文献[10]中,定义了LTI 的计算公式:

式(2)中,γ的取值范围为(0,1),且为一个无量纲常数,与坐标系无关,γ越大,表示该机构在该点的力传递性能越好,机构的传递效率越高。

文献[11]中,通过传递角的概念,定义当γ≥0.7 时,表征该机构传递效率较高,这些位置点的合集定义为运动/力的优质工作点(GPW)。

2.2 运动/力传递性能分析

如图3 所示,在文献[12]中,作者已经分析得出该机构只存在一个约束力螺旋:

式(3)中,螺旋$c轴线过球副中心A1点且与支链1 中的转动副R1轴线平行。

由于该并联机构具有5 个主动的移动副,因此具有5 个输入运动螺旋$I和5 个传递力螺旋$T,其中输入运动螺旋为

接下来对4-SPRR-SPR 并联机构的传递力螺旋$T进行求解。以第1 支链为例,当第1 支链的驱动副对应的螺旋$14被锁定,可得此时第1 支链运动副旋系U1为

以第2 支链为例,当第2 支链的驱动副对应的螺旋$24被锁定,可得此时第2 支链运动副旋系U2为

由于第3 支链、第4 支链、第5 支链构型与第2 支链构型相同,可得其余支链驱动副被锁定后的新反螺旋为

通过上述步骤,可求出每条支链在局部坐标系下的力传递螺旋$Ti。传递力螺旋的大小会受坐标系的影响,但不会影响其轴线方向。为了将力螺旋坐标统一,因此需要将其从局部坐标统一转化到固定坐标系O-XYZ,可得

设并联机构的单位输出运动螺旋为$oj=(LojMojNoj;PojQojRoj)(j=1,2,3,4,5),通 过文献[13]可知,单位输出运动螺旋$oj与传递力螺旋$Ti和约束力螺旋$c存在以下关系:

可采用文献[14]提出的利用增广矩阵的方法求解单位输出运动螺旋$Oj,本文不再详细描述。

综上所述,并联机构的输入传递指标ILI 为

从式(12)可得,机构在任何位置时,λi恒 为1。即该机构输入传递效率为100%。

并联机构的的输出传递指标OLI 为

综上所述,并联机构局部传递指标(LTI)为

3 并联机构的尺寸优化与结果分析

3.1 并联机构的尺寸优化

并联机构的尺寸优化过程的第1 步是要确定该机构的主要参数。如图1 所示机构的主要参数有:l1——机构的定平台的长;l2——机构的定平台的宽;r ——动平台的半径;h1——动平台的高度;h2——支链3,4,5 与支链1,2 的高度;L——支链驱动杆长度。

在实际中,机构体积、奇异位置、加工成本等,机构杆件参数不可能为无限长度,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条件对杆长参数进行约束,如式(15)所示:

根据已有的运动/力传递性能及文献[15],GTW 表示的是机构优质工作空间大小,机构的全域传递指标(GTI)如式(16)所示,描述的是机构在整体优质工作空间。

式中:V——机构的GTW 区域;Γ——无量纲常数,Γ∈(0.7,1.0)。Γ越大,表明机构在GTW范围内运动/力传递性能越好。

因此,本文选定GTW 以及GTI 作为机构尺度的优化目标函数。

3.2 并联机构的尺寸优化的结果分析

3.1 节已经定义了优化目标函数、约束条件以及优化算法。因为该并联机构具有5 个自由度,因此,动平台末端即使在相同位置,不同姿态下的机构GTW 以及GTI 也会不同,所以,优化目标函数通过搜寻可达空间下的GTW 以及GTI 的极值并不会找到不同工况下的尺寸最优值。因此,运用运动/力传递性能指标对于4,5,6 自由度的并联机构进行尺度优化,需要以并联机构的实际工况为基础,具体工作方式具体分析。如图4所示,本文以并联机构焊接汽车轮毂铝合金轮毂为例(β=70°,D=38 cm),进行尺度优化。设优化目标GTW ≥4 000(由加工工作空间决定)、GTI ≥0.78,进行多次遗传算法求解最优尺寸,其12 组数据如表1 所示。

图4 轮毂FSW 焊缝Fig.4 FSW weld of hub

表1 优化后机构参数Tab.1 Optimized mechanism parameters

由表1 可知,第8 组的并联机构尺寸拥有较大工作空间以及较高的性能,因此,选定第8 组数据为样机的最终尺寸。如图5 所示,并将机构初始参数与优化后尺寸进行LTI 指标对比发现,不仅机构的优质工作空间GTW 明显增大出现0.9 的区域,而且GTI 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图5 运动/力传递性能图谱Fig.5 LTI map

4 结束语

对搅拌摩擦焊机器人主进给机构——4-SPRR-SPR 并联机构进行运动性能评价与尺寸优化,得到如下结论:

(1)根据搅拌摩擦焊实际工况,确定4-SPRR-SPR 并联机构的运动评价指标。

(2)得到了机构的输入螺旋、输出螺旋和传递力螺旋,然后将其从局部坐标系进行坐标统一,通过增广矩阵法,得到机构的单位输出运动螺旋。

(3)以焊接汽车铝合金轮毂为实例,设定优化目标,并通过遗传算法得到并联机构的尺寸最优值,绘制LTI 性能图谱,优化后的机构运动/力传递性能得到明显提升。

猜你喜欢

支链性能指标并联
含双驱动五杆回路的弱耦合并联机构型综合
电流配比可调Buck并联电路变换器设计
一种含闭环支链的新型并联机构设计与分析
并联型开关稳压电源的常见故障与维修
柴油发电机并联控制器的思考
自动控制系统的优劣评价分析
基于Ganglia和Nagios的云计算平台智能监控系统
分布式并联逆变器解耦电流下垂控制技术
甘薯和玉米淀粉回生制备支链淀粉的再回生特性
烷烃系统命名叶1的“多”“简”“小”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