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

2021-04-01杜陈倩马志强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1期
关键词:职业认同产业工人调查分析

杜陈倩 马志强

摘要:制造业产业工人的职业认同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420名制造业产业工人的问卷调查发现: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接近“比较认同”水平;不同产业工人个体的职业认同呈现出一定差异,其中由年龄、工作年限、教育程度和技能等级带来的水平差异较为显著。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提升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工人;职业认同;调查分析

在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企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产业工人作为制造企业的一线员工,是制造企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其重要性不断被突出。2017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强调,产业工人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改革方案》提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

可以说要实现我国制造业再上一个台阶,建设一支高素质、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很有必要。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不断推进,制造企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己发生了一些变化:由过去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到现在拥有一定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的产业工人。然而,现有的产业工人队伍从数量和整体素质上,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如何提升产业工人就业能力已成当务之急。职业认同是就业能力的一项重要维度,积极成熟的职业认同不仅利于产业工人作出理性的职业生涯选择,更有利于产业工人主动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因此,研究产业工人职业认同,对提升制造业产业工人整体素质,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全面考察制造业产业工人的职业认同水平现状,探究造成职业认同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与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工具为自评量表。为测量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由于目前缺少针对产业工人开发的职业认同量表,因此参考前人的做法,在Mael和Ashforth(1992)开发的组织认同量表的基础上,将组织认同6条目量表中的“组织”一词改为“制造业产业工人”一词从而形成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的测量量表。

此量表采用 Likert 5点计分方法,由被调查者根据题项描述与自己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进行选择,完全不符合(同意)记为1分,比较不符合(同意)记为2分,不确定记为3分,比较符合(同意)记为4分,完全符合(同意)记为5分。另外,本研究将产业工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和技能等级作为控制变量加入问卷,如对于性别,“男”记为 1,“女”记为 2,以此类推。在进行数据分析时,为使研究结果更为准确可信,充分地考虑了各控制变量可能产生的影响。

本文以全国范围内制造业产业工人为对象,通过个人发放、问卷等渠道,共发放问卷 505份,通过对明显不认真作答、漏答、重复填答等无效问卷的筛选和删除后,得到有效问卷420份,有效回收率 79%。

(二)信度效度检验

职业认同共包含6个条目。总体的 Cronbachs 系数为0.792,大于临界值0.7,表示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KMO值为0.753,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说明测量数据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三)样本情况统计

在420个制造业产业工人中,男性与女性的分布较为不均,男性所占比例接近2/3,明显多于女性;年龄主要聚集在21~25岁和31~35岁这两个区段,分别有 138 人和 114人,占比 32.9%和 27.1%; 20 岁以下最少,仅有 7人,占比19%;样本选取的产业工人的文化程度以高中(中专)及以下居多,有 180人,占比 42.9%,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最少但仍占有一定比例,具体有80人,占比 8.0%,无研究生学历;就工作年限而言,在本公司的工作年限仅为 1 年以下的最少, 仅有 15人,占比 3.6%,工作年限五年以上人数最多,有183人,占比43.6%;就技能等级来看,初级工、中级工占比较高,分别有21.9%和43.1%,较高技能等级的技师和高级技师相对占比较少仅有11%和6.7%。 420个产业工人样本的具体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

从样本的基本情况来看,被试产业工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和技能等级等各个指标的分布情况良好:一方面与理论上的制造企业内部实际情况较为贴合,例如男性多于女性;年龄阶段方面,占较大比例的产业工人年龄介于 26~35 岁,与当前制造业产业工人多为新生代产业工人的现实相符;学历情况的分布较为集中,大专以下占绝大多数,高学历占比并不高等,与产业工人就业人员多为职业院校毕业较为吻合;技能等级集中在初级和中级,等级较高的技师、高级技师人数较少也反映了当前制造企业缺乏较高水平的技能人才的状况。另一方面各个指标值分布较为广泛,说明调研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研究結果

利用SPSS24.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基本情况进行总体分析,其次对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和技能等级水平下的职业认同进行差异性检验。

(一)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的总体情况

利用SPSS24.0对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情况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总体均值为3.59,表明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接近“比较认同”水平,结果如表2所示。

(二)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的个体差异分析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了性别,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考察年龄、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和技能等级的个体差异因素对制造业产业工人的职业认同的影响。

1. 性别因素

以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为因变量,以性别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分析数据发现,男性制造业产业工人的职业认同均值略高于女性,但差距并不明显,显著性检验显示,不同性别的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水平并无显著差异。

2. 年龄因素

以制造业产业工人年龄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产业工人在不同年龄段职业认同水平的差异。结果如表4所示。

数据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31~35和36~40岁两个年龄段的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水平要显著高于20岁以下以及21~25岁两个年龄段。40岁以上年龄段的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水平与其他年龄段无显著差异。

3. 工作年限

以制造业产业工人工作年限为自变量,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工作年限也会显著影响职业认同。多重比较的结果说明,工作1年以下的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显著低于其他工作时间较长的产业工人,而一年以上工作年限的职业认同水平并无显著差异,如表5所示。

4. 教育程度

以教育程度为自变量对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做差异性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不同教育程度的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专学历的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水平显著高于高中(中專)及以下以及大学本科学历。表6为数据分析结果。

5. 技能等级

技能等级为自变量的差异性检验中,发现不同技能等级的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经多重比较后,初级工的职业认同水平显著低于其余更高技能等级,技师的职业认同水平要显著高于初级工和中级工。其余技能等级间的职业认同水平并无显著差异。数据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三、研究结果与对策

本文利用职业认同量表对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水平进行了测量,同时引入性别、年龄、工作年限、教育程度和技能等级作为控制变量,在对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水平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工人个体职业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较接于“比较认同”的水平。根据差异性检验,发现性别并不是影响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水平的因素;不同年龄的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20~25岁的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水平显著低于31~40岁年龄段的情况;工作年限在职业认同水平上的差异体现在工作1年以下的制造业产业工人身上,较之其余工作时间更长的产业工人,他们的职业认同水平显著较低;教育水平的差异性检验则说明,大专学历的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认同水平要明显高于更低或更高的学历水平;通过检验技能等级的职业水平差异,发现较之初级工,较高的技能等级水平上,制造业产业工人的职业认同水平也较高。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1. 关注新生代产业工人职业认同培养,提升职业价值认同

目前有大量新生代产业工人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队伍的主力军,成为企业招收人才新的选择。他们成长于物质生活充裕的时代,自我意识强等特点使得他们在工作投入、学习意识方面与父辈相比存在诸多不足。在拥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同时,对工作回报的预期也更高,这种期望与产业工人地位不高、工作枯燥等特点产生矛盾,导致职业认同水平不高的现状。因此应当关注新生代产业工人职业认同培养,对新入职产业工人进行培训,加强职业认同教育,并实施激励,提升价值认同。

2. 加强职业教育阶段职业认同培育,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

制造业产业工人是具备高度实践性的职业,他们的职业认同也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在职业教育阶段需要不断增强的其职业信念与技能,不仅需要制造业产业工人自身提高实践性知识水平,也需要继续深化他们对产业工人这一职业正确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3. 畅通制造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渠道,优化晋升机制

本研究表明较高的技能等级下制造业产业工人的职业认同水平也相对提高。因此,需要制造企业投入资源对产业工人进行技能培训,使产业工人有获得职业成长的通道。规范晋升机制,促使产业工人主动学习,刺激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其职业认同。

参考文献:

[1]唐伶.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6):30-35.

[2]李晓楠. 新生代产业工人职业成长对留职意愿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3.

[3]Fugate M, Kinicki A J, Ashforth B E. 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 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01):14-38.

[4]Hekman D R, Bigley G A,Steensma H K, et al. Combined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on the reciprocity dynamic for professional employe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9,52(03):506-526.

[5]袁庆宏,丁刚,李珲.知识型员工职业成长与离职意愿——组织认同和专业认同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01):155-164.

[6]董伟,张美,王世斌,陶金虎.智能制造行业技能人才需求与培养匹配分析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6):131-138.

[7]高青松,李婷.“中国制造2025”研究进展及评述[J].工业技术经济,2018,37(10):59-66.

[8]周密,赵文红,姜玉洁.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工作倦怠的研究—心理韧性的作用[J].软科学,2016,30(12):67-71.

[9]高艳,乔志宏,宋慧婷.职业认同研究现状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47-53.

[10]李志,布润,李安然.基层公务员职业认同特征及其对工作绩效与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6(03):176-188.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杜陈倩为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职业认同产业工人调查分析
产业工人讨薪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新时代产业工人人才培训的思考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 建设改革的动员令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与对策
华北产业工人推动爱国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