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题材绘画对“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的现代新疆形象的建构

2021-04-01杨树文邬建华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中国国家认同民族团结

杨树文 邬建华

【摘要】1949年以来,绘画中描绘和表现新疆少数民族形象、新疆景物的新疆题材作品传达着民族文化交融和对国家认同的价值立场,而不仅只是对少数民族生活风情的再现。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的主题也是绘画作品构建现代新疆形象的必然和必须要素。

【关键词】新中国;新疆题材绘画;民族团结;国家认同;新疆形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2-185-03

【本文著录格式】杨树文,邬建华.新疆题材绘画对“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的现代新疆形象的建构[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2):185-18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建国以来民汉交互与国家认同中新疆视觉形像建构的图像学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4XJJCZH007)。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平等的地位是大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平等作用的根本保证。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是客观事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是新中国形象构建的基础条件和客观依据。在美术创作中,少数民族题材是社会主义人民政权与社会主义文化生态、中华民族文化记忆在艺术表达中交融化合的重要类型,它承担着塑造社会主义新中国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国家文化形象的重任。在此视野下,新中国初期艺术家们借助雪域高原、草原牧场、边疆风光等创作素材从地缘上塑造“家国统一”的形象,表现“民族大团结”、边疆建设、民族风情、少数民族地区生产与生活的民族题材亦成为艺术创作中的重要题材。

一、新中国初期新疆题材绘画中的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

“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交流融合、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民族间的了解、信任与文化交融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新疆题材的绘画创作自新中国初就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民族交融”与“国家认同”成为新疆题材绘画叙事的核心,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题材创作立意的根本。

新中国成立后,響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大批美术专业人才进疆,这其中许多人在新疆绘画事业的道路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为新疆的美术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创作了大量表现边疆风貌、家园建设、民族团结、屯垦戍边题材的美术作品。

(一)《罪恶的审判》:彰显新制度的立场和力量

维吾尔族画家哈孜·艾买提60年代创作的《罪恶的审判》一经展出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作品描述了在旧社会宗教法庭不公审判下,巴依(地主)强行霸占民女的事件。“罪恶的审判”具有双重意味:一是画面中叙述的解放前与地主剥削势力勾结的宗教法庭对一个无辜佃农的罪恶审判并对其女儿的掠夺;另一个层面则是通过对这种罪行的揭露,达到新中国无产阶级政权对旧社会剥削阶级的审判、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对地主帮凶和宗教法庭的审判,对巴依和依附于地主的宗教法庭的揭露激发了各族人民对旧社会、旧制度、旧文化的切身痛恨,引导大家对新政权、新社会和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热爱,作品背后是批判者明确的立场和力量,这种立场和力量来自全新的社会制度(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制度),非常清晰地完成了对人民政权和国家的认同和塑造。

(二)国画家笔下的“家国”景色

新疆自然风景与民俗风情是上世纪画家的主要表现题材。对这类题材的表现是基于对生活在此的人和故土家园的热爱。由于新中国之前新疆并无山水画传统,这类题材的创作只有将之前主要描绘内地特别是关陕、中原和江南的山水画语言与新疆独特的地理地貌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传统绘画对新疆形象的塑造。

徐庶之是长安画派代表人物之一,在四十余年中足迹几乎遍布新疆南北各地。“在长安画派质朴、厚重、清新的画风基础上,融合新疆博大、辽阔、雄浑的自然气象,形成了大气、雄壮、豪放的艺术风格。”而谢家道则以传统笔墨对新疆奇特的自然景观进行创造性描绘,在对丝绸之路风光的长期探索和实践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舒春光用水墨表现新疆独特的雅丹地貌和沙漠,虽无传统山水画中的山泉秀美和草木葳蕤,但同样是祖国大地面貌的一角,之所以能让画家倾注半生心血正是让人热血沸腾的“家国”概念使然,若没有这样的感情基础,如何能在中华传统绘画经验中极力寻求合适的语言去歌颂与赞美它呢?这些山水画家笔下的新疆景色是传统的中国山水画语言和图式经验与新疆景色的融合与自洽,这个过程和画家对于国家疆域和领土的自觉认知,对家乡故土的深情,同构了国家认同的立场和以此为基本内容的新疆形象。

(三)少数民族精神肖像与新疆形象的同构

《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为龚建新(满族)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作品,画面表现了包括汉族在内的新疆各民族对伟大领袖的热爱和拥护,折射出各民族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政权、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烈拥护和强烈感情。而在龚建新大量表现新疆少数民族肖像的作品中,对少数民族自然民族身份的形象表达和对中华民族一分子身份的精神传达成为画家对少数民族形象塑造的双重内涵。肖像背后是各族人民不同的阐释方式,但其指归则不分彼此,意义明确且清晰。不论哪个民族的肖像,都是自然民族身份和共和国公民身份与中华民族身份的天然统一,这本身即是民汉交互的鲜活例证,也是新疆形象构建中的重要元素。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疆绘画与新疆形象的塑造

新疆独特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为新疆的美术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创作资源,加之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文化构建的需要,新疆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依然备受外界关注。

(一)新时期以来内地画家来疆的“文化寻根”

八十年代初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瞬间涌入使得长期接受单一模式的中国艺术家变得迷茫无措,在无所适从中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性。另一方面,遥远的新疆和处于经济、文化中心地带的内地发达城市又非常符合“乡村”与“城市”的意象,乡村往往落后但却温暖和谐,城市虽然先进发达但却物欲横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内地画家远赴边疆的“文化寻根”中,新疆在全国文化地理中承担着陶冶内地艺术家灵魂、救赎迷茫心灵的意象和角色,而内地画家在新疆寻梦所获得的净化与陶冶也折射出向往“桃花源”理想境界的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深层结构。

新疆作为大家共同的“家园”和“故土”被反复揣摩、表现和塑造,作为家园和故土的新疆既在潜移默化中调试画家的情感、净化画家的心灵,也让画家在绘画语言和风格追求层面获得前所未有的营养。如内地画家靳尚谊、文国璋笔下的塔吉克人物形象、全山石描绘的新疆人物和景物、张仃创作的《昆仑颂》、吴冠中的《高昌遗址》以及叶浅予的新疆民族舞蹈绘画与刘秉江的新疆速写等都体现出这一特点。在他们的带动下,新疆本土画家逐渐以更加多样的语言和手法积极地投入到新疆民族题材的创作中,以新的视角塑造丰富多彩的新疆新形象。

(二)本土画家的新疆形象塑造

前述艺术家哈孜·艾买提在改革开放初期创作的《木卡姆》已不是对民俗风情的一般表现,而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深沉的精神内涵的深入挖掘,该作品是在世界面前用中华民族文化塑造新疆视觉形象的典型案例。

买买提·艾依提1980年创作的《早秋》,将早婚少女对生活前景的渺茫与无措之感通过画笔真实还原,抨击了新疆个别边远地区仍然延续的落后的早婚习俗和对妇女极为不公的婚姻观念。这是画家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视角对文化习俗中的精华与糟粕的区分,是画家对女性命运的人文关怀,与国家在新婚姻法中对妇女权益的保障相呼应,体现出一位少数民族画家对现代文明和国家制度的情感共鸣和自觉拥护。

康书增在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将少数民族与国家认同的叙事逻辑结合起来:1990年创作的《古城圣火》巧妙又合乎情理地展现了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共同事业——亚运会的关注和发自内心的拥护。他的另一幅作品《红柳滩》(1999年),以漫天的朱砂红笼罩画面,鳞次栉比的石油“磕头井”井架构成了画面最远处的背景。将传统的民族形象、生活道具(毛驴车)置于国家现代石油产业之前,以新疆戈壁绿洲生态中随处可见的红柳滩和绿洲中生活的维吾尔族人与现代国家的形象紧密关联起来,共同塑造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中的现代新疆的视觉形象。

三、新世纪以来新疆绘画中现代新疆形象

新疆题材的图像构成新疆对外宣传和文化传播中新疆的“典型形象”,建国之初的此类图像被用来表现少数民族对党和国家政治、政策和权力的认同与歌颂;80 年代以来这类图像要么重回文化人类学的维度成为找寻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视觉求证;要么在商品经济兴起之后逐渐演变为现代市场消费与宣传中文化猎奇与旅游商业发展的视觉呈现方式;而新世纪以来,包括表现少数民族形象为主的新疆题材绘画则更加注重民族团结、国家认同与主动共建中的新疆视觉形象塑造。

(一)兄弟的牵挂:民族与国家的互动

赵培智油画作品《来自高原的祈福——5·19国家记忆》荣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金奖,这不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首次获得美术金奖,也是西北五省区油画作品首次获此殊荣。画面表现了新疆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民众在2008年5月19日自发组织的为5·12汶川大地震中罹难的汶川百姓默哀祈福的场景,在“国家”这一视野下祈祷者与远方的遇难者血浓于水,亲如兄弟,这是对民族团结、民族交融最有力的塑造,也是对团结的多民族国家形象的可信建构。

(二)家国情怀的深情表达

新疆的地貌风景是新疆各族百姓最亲切和熟悉的家园,是新疆各族人民生活存在的“现场”,更是国家边疆和领土的客观存在。从文化地理学角度讲,新疆的风景是连接画家、新疆百姓心中“家”与“国”的桥梁。画家在诸如土地与故乡的表现中,实现了个体的感情化空间向政治化空间的转化,个体的感情涉及人对家和故土的依恋和归属,不论表现的土地是肥沃还是贫瘠、景色是繁茂还是荒凉,都丝毫不影响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的集体认同。而在这种集体认同的背后,则潜藏着领土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逻辑。

新疆本土画家在对家国景色的刻画中挖掘出“家”的魅力多彩和作为祖国领土的“国土”的丰富多姿,用画笔构建了真实可信的家国形象。努尔·买买提的故土景色中一次次诉说着对故土的归属和向往;程林新和秦天星的新疆风景画中荒凉的河床与山丘蕴藏着肃穆崇高的时间与空间对话。他们用风景表达着对土地的深情,进行着新疆形象的细节刻画。

(三)迈向现代的步伐:傅建峰与韩志强的现代新疆形象塑造

新疆地域风景图像从侧重自然地貌景色走向兼顾现代都市景象的传达,此类图像意味着民族和汉族对共同的“家”——也即新疆现代形象的诉求。 韩志强从现代社会的视角审视新疆社会的变化,他的作品《为高原儿女带来吉祥》描绘了现代信息工具手机给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意象的描绘表达了现代科技为代表的现代文化与传统的社会生活的互动。

新疆绘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画家用图像的方式,表达着一个现代、团结、奋发的现代新疆形象。但是我们在肯定新疆题材绘画本体的探索和绘画事业成就的同时,也需认识到作为新疆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新疆绘画在表现新疆现代形象方面还有很大空间,比如在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环境的现代化方面有待加强、表现少数民族现代都市生活方面的探索也很缺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在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以来新疆快速的国际化、现代化进程中应有的现代形象的塑造还需要深入刻画,这将成为新疆画家共同面对也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家协会编.天山南北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西班牙]胡安·諾格,徐鹤林,朱伦,译.民族主义与领土[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54).

[3]黄宗贤.国家认同与文化想象——新中国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巡礼[J].西北美术,2019(3):23-24.

[4]杨树文,李楠.民汉交互与国家认同下现代新疆视觉形象建构的图像学研究论纲[J].大众文艺,2017(10):279-280.

[5]康书增.天山下的壮丽画卷——新疆美术六十年回眸[N].人民日报,2015(10):11.

[6]胡清清.国家形象塑造——新中国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1949-1976)[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5(2):60-68,189.

[7]谢冰月.试论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J].丝绸之路,2014(6):49-50.

[8]吴端涛.天山情深——龚建新笔下新疆少数民族的人物形象[J].美术,2014(1):64-69.

[9]马戎.现代国家观念的出现和国家形态的演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10]康书增.与共和国一起走向辉煌——新疆现代美术发展概述[J].美术观察,2012(4):107-111.

[11]范景中.《图像学研究》中译本序[J].新美术,2007(4):4-12.

[12]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9(4):19.

作者简介:杨树文(1980-),男,汉族,天津静海人,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近现代美术史与视觉文化、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的研究与教学;邬建华(1978-),女,土家族,湖南凌源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从事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新中国国家认同民族团结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还原真实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
美媒:“新中国”的赢家与输家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