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骚有益论

2021-04-01张树民

杂文月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牢骚有益屈原

张树民

牢骚是一种烦闷不满的情绪。发牢骚就是说抱怨的话,把烦闷不满的情绪发泄出去。平心而论,牢骚满腹,显得消极,并非绝对好事一桩,有句俗语“牢骚太盛防断肠”。好心情才能发现好风景,一个人心情长期极为抑郁,总觉得事事不称心意,看啥啥别扭,想啥啥怨忧,对自身诸方面都很不利。当然,烦闷不满的情绪,完全窝在心里也不是好事,恰到好处地发发牢骚,出出郁结之气,并没什么不好,相反,还大有益处。

牢骚亦可分出境界的高低。胸有大格局、眼界宽广、思想深邃者,也难免发牢骚。但是,这类人的牢骚一般极少涉及私利,而关乎国计民生,充满忧国忧民情怀。最典型的,应该是战国后期的屈原。屈原一生都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漩涡中挣扎,尽管他学识渊博,品格高尚,心怀“举贤授能”国富法立的理想,但他的进步主张,还是惨遭腐败透顶的楚国旧贵族势力的围攻、诬陷和残害。在长期的放逐生活中,屈原就发了一些牢骚,而且很著名,流传至今而不朽。汉朝王逸在《天问序》中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叹息......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并由此形成一则关于发牢骚的成语——问天呵壁。同样是牢骚,屈原的牢骚《天问》,却展现了激昂的爱国情怀,深刻的历史反思,成为流芳千古的佳作。牢骚如斯,大有益,岂容疑?

在古代,贤明的统治者,也很重视民间流传的牢骚,并把其当做镜鉴,来检视修正执政中的错漏。譬如,大家熟知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由周王朝早期始,为了考察民風民俗的好坏、执政的得失,由民间搜集而来。可以说,这些民谣当中,含有相当多的民间牢骚。《硕鼠》《相鼠》《伐檀》《氓》《羔裘》《鸨羽》等等,无不表达着对贵族剥削者腐朽荒淫生活的愤懑情绪,通过叫苦连天的牢骚,相当于今天的一些讥讽“段子”,呼吁其时上层统治者体恤人民疾苦,渴望过上美好生活。有一种说法,《诗经》是周公组织采集的,他远见卓识,充分认识到倾听牢骚的重要性,并通过牢骚,引发广泛的反思,从而改良执政思路。由此观之,注意倾听辨别牢骚,的确有益。

时至今日,平民百姓中的牢骚也不少,凡有牢骚,必存不平或不可理解之事。而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通常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切身利益相关。譬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存在,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屡禁不止,个别地方官员执政过程中对百姓利益的侵害等等。老百姓不满意,有意见,有怨言,难免发发牢骚,说一些所谓“负能量”的话。说实话,牢骚同赞歌比,注定不悦耳、不中听,正因为如此,才考验听牢骚者的初心和襟怀。谁善于倾听分析牢骚,善于倾听百姓呼声,并以问题为导向,挖出引发牢骚的祸根,不断完善措施,定能赢得民心。牢骚是百姓心态的反映,是社会的风向标,对施政方向起引导作用,牢骚有益,此论大抵不谬。

或有人质疑,牢骚本身不是消极的吗?不错。然而,消极之中也蕴含着积极因素。可以说,百姓的牢骚里面,往往隐含着真情实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有启迪,有激发,有警示。邓公小平曾说:“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试想,如果百姓有意见,只能统统闷在心里,日积月累,必然引发不满情绪。因此,允许人发发牢骚,写写微博,写写网帖,发发微信,只要不突破底线,疏而不堵,有益而无害。

如何正确对待老百姓的牢骚,是执政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正确的态度,无疑应该是从牢骚中找到不足,纠正失误,体察民情,顺乎民心。而不是听了牢骚,心生反感,把牢骚和谣言混淆,顶起牛来,这只会激化矛盾。倘使听了牢骚,却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入耳不入心,同样会坏事。看来,对待牢骚,只要入耳入心,拎得清辨得明,见行动,就可以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动力。

猜你喜欢

牢骚有益屈原
独处有益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做有趣有益的游戏
端午思屈原
静坐有益
牢骚神偷
听听“牢骚话”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