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天宁寺梵呗唱腔研究
2021-04-01郑隽逸
【摘要】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是我国南方佛乐的代表。文章依据作者对常州天宁寺水陆法会的实地考察,记录僧人们所演唱的弥陀大赞,关注其段尾落音、旋相为宫、即兴装饰等音乐特征,分析天宁寺梵呗唱诵与佛教思想的密切联系及其所展示出的独特韵味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腔;水陆法会;弥陀大赞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2-162-02
【本文著录格式】郑隽逸.常州市天宁寺梵呗唱腔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2):162-163,213
江苏佛教的兴起,可追溯至东汉末年。据《三国志·吴志·刘繇传》载:“丹阳人笮融,初聚众数百……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每浴佛(指佛生日,四月初八),多设酒饭,布度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管及就食且万人”。[1]可见,当时佛教信徒众多,佛事活动规模盛大。地处江苏省南部、长三角腹地的常州,东与无锡相邻,西与南京、镇江接壤,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常州天宁寺始建于公元627--655年,唐贞观、永徽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我国汉传佛教禅宗著名道场。乾隆六次下江南,曾三度驾临天宁寺,并为之御书“龙城象教”,1983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佛教所有活动都离不开音乐,佛教音乐是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僧传》卷十三说:“天竺方俗,凡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金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音。”其中,“转读”是佛经中散文部分的唱诵,“梵音”亦称为“梵呗”,是韵文(即偈颂①)部分的唱诵。[2]梵呗是在佛教活动中所演唱、赞颂佛菩萨功德的音乐,是佛教音乐的主体部分,其旋律古朴典雅舒缓,起伏跌宕有致。常州是齐梁王的出生地,南方梵呗的发祥地②,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天宁寺梵呗唱诵在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中,拔新领异、自成一格,为各地寺院所推法,我国佛教界向来有“高旻寺打坐金山香,天宁寺唱念盖三江”之说。自上世纪40年代起,天宁寺佛学院每年有100多位僧徒结业后分赴各地,使常州市天宁梵呗唱诵遍传国内,获得音乐界的极高评价和赞誉。目前,中国一些大丛林都喜欢称自己的唱念学自常州天宁寺。[3]
2018年10月13日至10月20日,农历戊戌年九月初五至九月十二日,常州天宁寺举办秋季“水陆法会”,吸引各界人士参加,我有幸全程参与,对梵呗唱诵进行研究。“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盛会”,是汉传佛教最隆重盛大的法会,参与的法师人数众多,唱诵的经文不胜枚举,所涉法事种类繁多,上供诸佛菩萨及一切圣贤,下施法界与一切众生,法会集梵呗、供养、诵经、礼拜、念佛、持咒、观想等多种修行法门于一身,汇聚消灾、普度、上供、下施诸多殊胜功德。历时七昼夜,坛场清净庄严,分内、外坛,共七个坛场。七日间,从清晨诵经至深夜放焰口,经声不断、佛号相续,如此庄严殊胜的法会,对每一位参与的大众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与众人共修的机会。与我而言,也近距离感受到佛教梵呗音乐的巨大魅力与无限潜能。本文将详细介绍此次法会中的焰口仪式,分析在该仪式上所演唱的弥陀大赞,从中窥见天宁寺梵呗唱诵的艺术特色。
焰口仪式是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一种超度仪式[4],以施食为法事的主要内容,源于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忆祖先所举行的“盂兰盆会”仪式,佛经中以修孝顺来激励弟子,中国自古有追悼逝者、缅怀先祖的民间信仰,故此次活动吸引大量民众参与。10月19日清晨,众僧与居士们开始准备供给之物,包括香、花、果、素食及蜡烛等,供于佛堂之上。在大雄宝殿与金刚殿间所设坛场中,摆放10桌宴席,每席10座,共10道斋菜,寓意召请十方法界、一切诸佛菩萨,以及六道轮回一切众生,前来道场接受供养与度化。下午一点仪式正式开始,众僧演唱弥陀大赞,声音洪亮、拖腔圆满,旋律自然流畅、节奏沉稳,乃南禅梵呗韵腔之典范。
该段曲调旋律优美、速度徐缓,采用严格的一板三眼节拍,体现出南方佛乐清新悠扬、宁静淡雅的风格特点。演唱过程中,僧人们使用磬、钟、鼓、木鱼等法器来伴奏,法器的敲击与人声演唱共同营造出佛教音乐特有的庄严肃穆的气氛,寺庙殿堂前曲径幽幽、余音袅袅。演唱音域由小字组c—小字二组c(c2),跨越两个八度,高音区明亮清脆,低音區浑厚饱满,声音沉稳并不断更迭,旋律在起伏中始终保持着平衡。采用五声性的七声音阶、羽调式,非方整性结构,其核心音为:
三个下行的核心音奠定了全曲哀婉动人、缠绵悱恻的情感基调。出现较多的音型为:
前八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增强了整段旋律的流动性,对音乐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分析僧人们的演唱与记录曲谱,我认为此段梵呗唱腔具有以下特点:
一、段尾落音,寓意万法归一
段落末尾落音的演唱让人印象深刻,是唱诵与念白的交汇与凝聚,如:图1。
“落音”常在京胡演奏中使用,包括下滑式和重落式两种。与乐器演奏中戏剧性的变化效果不同,本段中僧人们所演唱的落音亲切自然、平滑圆润,最后都落于“啊”字上,让人原本纷乱无序、起伏不定的心情慢慢归于平静。佛教崇尚“万法归一”,“万法”指任何事、物及精神等;“归一”即是归于自性,即本心、真心。佛教修行的方法很多,但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回归本来的“真心”,这种段尾落音的方式,也让众生在音乐中闭目静思、修心养性。
二、旋相为宫,衍生发展旋律
全曲共分三段,各段开头分别位于第6、13、29小节,中间部分的旋律相近,从而形成统一整体。通过对比分析,我发现旋律的延展采用了旋相为宫的方法,不断变化发展并得到扩充。如:第25与第43、44小节对比。如:图2、图3。
《礼记·礼运》:“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此处“旋相为宫”包含有旋宫与转调的双重含义,即以十二个律轮流作为宫音,从而构成不同调高的五声或七声音阶,当调高变化时,调式也随之转变。一段基本旋律,在经过将部分片段由商调式转为羽调式,不断发展并衍生出新的段落。从听觉角度,这些旋律片段极为相似,却有着些许不同,正如《华严经》:“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即:通过一朵小花可以窥视一个大千世界的规律与全部,可谓小而不小;一片小小的叶子中都蕴藏着如来讲的道理,音乐尽同,乐音不同。
三、即兴装饰,丰富旋律内涵
采用倚音、颤音或波音等方式,对原有旋律进行装饰,变化演唱旋律音,是民间歌曲演唱的常见方式之一。通过分析,我发现,众僧以即兴方式来处理装饰音,且因人而异、各有千秋。例如,演唱同一个音,每个人在演唱音时变化、加花方式略有不同,会同时出现上、下倚音的效果,这种处理使旋律层次更加丰富,让人感受到声音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呈现出层次感与多样性,同时也呈现出“殊途同归”的道理。如:图4
焰口仪式是社会性法事活动,参与此次活动的民众上千,尽管与会者众多,但整个坛场上,人们顶礼膜拜、虔诚祈祷,气氛庄严肃穆,梵音清净微妙、令人乐闻。佛法修行以心为本,佛语有云:八宝洗尘、妙音涤心。美妙动听的乐音可以净化心灵、令人心旷神怡。活动中,我感受到:参与法会就是一次与众生结缘、共同修行的过程,每个人都心怀感恩、真诚恭敬。除“赞颂”外,“诵经”也是梵呗唱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曲调、节奏及音型方面都有着与“赞”不同的风格特点与艺术旨趣。此外,法器作为梵呗唱诵中的演奏乐器,不仅作为伴奏,更时常作为主奏乐器,使法事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相互毗连,衔接梵呗各个段落,不同法器在不同板眼位置的演奏都不尽相同,最终共同形成相映成趣、千变万化的旋律与节奏层次。
注释:
①偈颂:佛经中的唱诵词。
②源于常州市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常州电视台2006年8月联合摄制的视频资料。
参考文献:
[1][2]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會.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8.
[3][4]田青.中国宗教音乐[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郑隽逸(1980-),女,安徽凤阳,博士研究生,常州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东方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