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
2021-04-01柴凤辉
柴凤辉
摘 要:讨论了现如今可持续发展背景下野生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包括社会公众环保意识不强、野生植物保护技术落后、责任主体彼此缺乏配合意识、相关法规不全面等方面,并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归纳梳理,如系统教育、技术创新精神缺乏,权责利分配不当,绩效考核不认真,立法效率低下等,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提升野生植物保护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野生植物保护;存在问题;策略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3-0135-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58;D922.68 文献标志码: A
在20世纪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已经有5万~6万种野生植物进入了濒临灭绝的名单。故此,野生植物保护措施必须落实,而且需要严抓,并需要从全局视角入手,保证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此背景下,需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以期为形成具体的创新方案夯实基础[1]。
1 野生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1.1 人类生存所需
人类生活的环境由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一同组成。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和材料,而自然环境正是其源头。很多中药材本身就是来源于自然环境,属于珍稀野生植物;城市的园林工程中,也会有野生植物的一席之地;家庭的装饰装修中也有野生植物的蹤影;在高档超市内,也能看到源于野生植物的各种果实乃至于果汁类产品,均被列入有机食品领域,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1.2 生态平衡所需
自然界是一个博大而精密的系统,其中的一个系统称为食物链:微生物、植物、动物从低到高形成的一个链条,人处于食物链顶端。野生植物是食草类动物生存的根本保障,处于食物链最底端。若是野生植物大面积消失,食草类动物也会随之减少,继而食肉类动物同样会受到生存威胁,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发展[2]。目前,关于野生植物灭绝的新闻经常可以看到,我国乃至于国际组织每年都会统计野生植物灭绝数据,并对相应植物灭绝带来的环境影响展开评价。由此可见,野生植物对于生态平衡具有积极影响。正因为野生植物具有的这一功能,使得我国目前在野生植物生存研究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有关部门开始融入大数据技术对目前存在的野生植物展开观察研究,希望通过这些研究所得数据,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得野生植物得到保护,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平衡功能。
1.3 经济发展及人类健康所需
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助力。其中以野生植物果实为代表的产品,已经成为现代绿色食品领域的中坚力量。该类食品不仅推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发挥了良好的调节作用。2020年10月15日,国际沙棘协会秘书长、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副主任卢顺光就我国沙棘产业的发展给出这样的评价:中国沙棘在35年前种植面积约为66.7万hm2,而今发展到了200万hm2左右,沙棘鲜果已经达到了数十万吨,使得3 000余家沙棘产品生产厂家总体创造了250余亿元产值。
2 现阶段野生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公众环保意识不强
野生植物保护依赖于社会公众参与,这是因为大量的野生植物都生长在乡下及远离人群的荒郊野外。社会公众如果能够为野生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展空间,那么生态环境就会逐渐好转。但迄今为止,基层群众的环保意识较淡薄,在推行“禁牧”的农村仍然可以看到放牧现象。相对于绵羊而言,山羊采食对象更加广泛,其具有啃食草根的能力,对农村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生长于农村山野间的以山里红、山丹花等为代表的野生植物,在山羊的啃食下正在不断减少。另外,农村存在的烧纸祭祀等活动经常导致荒野火灾,使得大量的野生植物被烧毁,有的甚至在一定领域内灭绝。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第一,群众环保教育基础弱,没有抓住校园教育。第二,在社会治理的层面没有融入创新的激励机制,社会资本融入差,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公众的参与积极性。第三,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弱,没有建立硬性野生植物保护标准。
2.2 野生植物保护技术落后
第一,缺乏微观意识,导致技术发展不均衡。例如目前国家对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规划,包括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种苗繁育、回归引种5种方式。这是宏观上的规划,而详细的操作则需要技术支持,例如针对某个珍稀濒危植物采取的5种保护方法,具体上指种子选择、培育、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在划出的保护区内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保护对象的数量明显增加等。第二,信息技术融入差。濒危植物的生态情况包括和一些虫类的互相依托关系,其生长状态包括发芽、开花、授粉、结果等,这些都是需要持续观察的,而且有的现象是微观的,并非人眼所能及,必须要融入先进的现代智能技术展开观察和监控。然而,现阶段这些技术因为有关单位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导致普及效果不佳。另外,野生植物保护单位之间的沟通较滞后,导致彼此的野生植物数据不能交互,这对于野生植物创新保护来说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2.3 责任主体彼此缺乏配合意识
第一,政府出台的法规缺乏足够的论证,导致相关内容和野生植物保护的实际工作偏离。主要是政府和野生植物保护部门交互不足,不能获得第一手客观资料,导致其规范内容笼统,没有很好的约束及指导作用。第二,在野生植物保护力量中,基层群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目前大部分公众缺乏环保意识,不能积极配合政府展开必要的保护工作,甚至个别地区存在过分采掘野菜、野生药材的现象。第三,野生植物保护理论和野生植物保护工作间存在矛盾,致使知识难以转化成产能,导致保护工作粗放[3]。
2.4 有关法规不全面
目前存在的法规或者规范主要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小区技术规程》《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建设技术规范》等,这些可以从技术角度提供一些具体指导,但是却缺乏对于野生植物保护有关的权、责、利分配的法规,没有形成进一步的责任机制,导致了监督不严、落实不彻底等情况。更没有结合时代步伐对那些破坏环境导致濒危野生植物进一步减少的不法活动进行惩治,这样的情况使得违法者违法成本低,给野生植物保护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3 提升野生植物保护水平的策略
3.1 提升基层群众野生植物保护意识
首先,野生植物保护部门要以新媒体为载体,积极地向基层群众传达野生植物保护的重要性,使得群众认识到之前的挖掘、采伐野生植物尤其是珍稀野生植物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其次,普法活动进乡村。积极地走进基层农村,面对面地提供野生植物保护的普法宣传,印制宣传单并大量发放。最后,建立举报系统,鼓励基层群众举报损害野生植物的行为,并向举报属实者发放奖励。
3.2 提升野生植物保护技术水平
第一,积极地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能够将智能监控设备、信息化建模技术(生态环境建模、保护区生态建模等)融入进来,为濒危植物的近地保护、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引种等提供支持,使得微观操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数据,提高操作的精准性。其中野生植物和土壤的关系、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野生植物之间的微观生态关系需要特别关注,要找到它们之间存在的依存规律,这样可以构建出适合野生植物生长的微观生态环境,利于它们形成小的植物群落,不断地壮大规模。第二,投入资金、培养人才,要广泛推广先进的保护技术及设备,让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效率得到改观。
3.3 建立有关主体责任意识
第一,需要从政府角度融入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并发挥党组织监督作用,确保工作得到落实,使得有关款项得到切实利用,避免挪用。需要建立第一负责人制度,并推出考核机制,发挥出行政监督、民主监督作用,避免工作口号化、形式化。总的来说,就是对有关责任主体进行权责利分配,不断推进野生植物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第二,需要融入市场机制,使得社会资本进入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发挥市场的资源调节作用,让社会公众参与积极性升高。第三,积极调动高校科研力量,使得野生植物保护工作获得更多的理论支持,并落实高校的一些具有创新价值、实用价值的项目,促进项目成果转化,提升野生植物保护力度。
3.4 健全有关法规,提升执法力度
第一,政府积极地健全有关法规,并建立监督机构,对法规的执行情况予以监督,保证法规的落地生效,使得植物保护工作的权利、责任、义务明晰。第二,要着重完善野生植物损害行为的惩治条例,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第三,要积极地培养野生植物保护法的法律人才,他们能够面对基层群众提供相应的法律咨询服务,深入基层宣传相应的法规,让基层群众认识到野生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保护者队列,为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注入新的活力[4]。
综上所述,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是在做好相关主体权责利分配基础上,围绕着“人、财、物、信息、法律、技术”等展开的多元化管理工作。要积极提升人的主观意识和技术水平,为相关工作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统一信息平台,丰富法律体系,促进行业技术的更新,全面攻克以往的瓶颈。
参考文献:
[ 1 ] 魏家玉.《生态植物保护学:原理与实践》评述[J].植物保护,2020(2):297.
[ 2 ] 陳守宪.试论我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措施[J].农家参谋,2020(3):105.
[ 3 ] 陈冬东,李镇清.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生存力分析:方法、问题与展望[J].生物多样性,2020(3):99-107.
[ 4 ] 张沙银婷.我国野生植物保护中存在的法律问题[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