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旅游文化产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2021-04-01张懿嘉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

【摘要】宁夏农业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发展基础,土壤、光热和引黄灌溉等自然力的支撑,加上中央地方乡村振兴的政策制度保障,已经发展出一条具有宁夏农业特色的“一特三高”之路,成为宁夏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之相比,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则相对薄弱。通过具体分析稻渔空间“内与外”的产业融合模式路径,发现以优带劣、以弱辅强的特色第一产业与特色第三产业的融合可以产生“1+1>2”的多重作用和成效,对创新优化升级中国特色产业结构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产业融合模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乡村游;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2-090-03

【本文著录格式】张懿嘉.宁夏旅游文化产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以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2):90-92.

宁夏素有“塞上江南”之称,作为鱼米之乡的宁夏,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栖息并兼营少量农业。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引黄灌溉,天下黄河“保”得宁夏无水旱之虞,更是“富”得宁夏麦稻齐收,蔬果丰足。据相关记载,汉代宁夏平原农业已经初具规模,农业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宁夏平原的灌溉技术和农事水准不断革故鼎新,直至今日依托广袤土地草场资源、天然光热和引黄灌溉之便,发展出高质量现代特色优势农业,成为宁夏战略性支柱产业。而发展相对薄弱的自治区旅游文化产业则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大兴“乡村游”的背景與融合问题的提出

(一)需求升级驱动与中央地方政策支持下乡村游蓬发

人民更加向往和需要美好生活,更加意识到丰富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特别是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出现大幅增加,这就相应地带动幸福产业的蓬勃发展。十九大报告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当前,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要加快由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促进旅游发展阶段演进,实现旅游业发展战略的提升。①宁夏深入贯彻“宁夏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的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并不断修订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三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②提出围绕全域化、国际化、智慧化、品牌化、生态化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一核两带三廊七板块”全域旅游空间发展新格局的发展目标和五大发展战略。

(二)“旅游+农业+乡村”融合问题的提出

发展规划中特别强调要提升全域旅游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推进旅游产业内与产业外的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业态,因而产生了宁夏旅游业与其他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的问题。作为西北传统的农业省区,宁夏明确先进的“一特三高”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拥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有历史、高质量、特色明”成为宁夏农产品的名片。相反,宁夏旅游业发展受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相比我国东部地区发展起步较晚并存在一定的差距。

作为全国第二个创建全域旅游的示范省区标志着宁夏旅游业进入后进超车的行列,这对于宁夏旅游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怎样挖掘创新乡村旅游产品?怎样利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怎样依托先发优势产业带动弱势产业,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共同发展?这都是宁夏旅游业改革发展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宁夏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的创立,为解答这些棘手问题进行了探索突破性的尝试。

二、“内”与“外”的产业深融合

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欧洲委员会“绿皮书”中产业融合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③产业融合是不同的产业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原来相互独立的产业相互渗透,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失的过程,最终对市场绩效实现经济效益提高的影响。产业融合对我国社会经济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产业内行业的融合

我国对各产业部门依据联系划分。第一产业内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这四个产业具有相同重自然、浅加工的特征。在共性特征下,农林牧渔走向联合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稻渔综合种养就是农业、渔业和养殖业走向联合的完美结晶,稻田不仅供给水稻种植,同时养殖水产品和禽类,完美结晶之妙在于他们的动态互补性。稻田中的水、杂草、昆虫等资源被鱼禽类充分利用,相反,鱼禽类作用于稻田除草松土施肥。最终达到稻田里全部元素的整体有机,获得优质有机的农副产品——米、鱼、鸭。稻渔模式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不断适应当地水土资源和气候条件,从单一的稻鱼共生发展为多种生物和谐模式。

这种“农业+渔业”的种养模式在业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并逐渐推广,中国小龙虾之乡湛江市的虾稻养殖面积达到八十万亩;江苏宿迁宿城区“藕遇小龙虾”产业模式产生的效益是单纯农作物种植的十倍;宁夏贺兰县也根据本地土壤和气候的特点,选择了“稻田蟹逅”的综合种养模式,助力塞上香米和膏肥蟹美的双丰收。

(二)产业大类外的融合

相比于产业内不同门类产业的联合来说,产业大类外的融合由于其自身界限差异较大的限制,打破壁垒走向交融相对更加困难。产业之间以市场需求导向为主线,分别在知识、技术、应用、产品、制度、企业等方面进行融合发展,全面系统多层次结构融合模式也对产业大类间的融合渗透提出更高的要求,其融合发展的形式路径水平标准更高,也更加困难复杂。

宁夏贺兰县稻渔空间生态观光园走的正是这种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稻渔空间观光园位于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地处贺兰县常信乡的东北角,距离贺兰县城生活圈仅仅有三公里,处于宁夏首府都市半小时交通圈内;同时,常信乡拥有丰富的热量资源,基本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期的热量需要;唐徕渠沿村西穿过使得整个区域内灌溉水源充足。第一产业的巩固发展具有过硬的自然力支撑,第三产业的创新探索也拥有优越的市场消费潜力。依靠天然地理区位和气候水文的优势,该地打造了集特色生态农业生产、渔业养殖、餐饮垂钓、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有机农产品加工、电商销售、农民培训为一体的银川一流、宁夏领先的黄河金岸休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④

(三)“稻渔空间”具体融合模式路径

稻渔空间创办人赵建文发现市场上高端有机大米价格要高于农户种植的普通大米,种植有机大米可以增加收入利润,利于生态自然环境保护,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就业,与农民一起致富。2012年,赵建文流转土地建起水稻种植基地成立了合作社,拉开了有机水稻种植的序幕。

过去四十里店村稻米产量品质欠佳,赵建文聘请专家对土壤进行检测,通过挖沟减盐禁用农药的方式改善土壤。投放蟹苗,利用螃蟹帮忙除草。但结果并不理想,螃蟹躲进水里不起作用,气温较低螃蟹生长周期长也卖不上价。赵建文根据专家建议把沟挖深投放鱼类,螃蟹害怕鱼从而躲进稻田除草,重量长到了4两多。随后引进麻鸭,在田间穿梭的鸭子不仅吃草、小虫和田螺,促进了稻田的通风环境,还减少了水稻的各种病虫害。⑤就这样千亩地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起来,稻、蟹、鱼、鸭立体种养的新模式初具雏形,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产业融合的第一次跨越——产业大类下的内融合。

在田边拍婚纱照的年轻人的启发下,赵建新决定投资打造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一时间观景塔、科普教育长廊、烧烤小木屋、玻璃栈道等景致在田野中拔地而起。令人称奇的是由七种颜色稻苗勾勒出的网红稻田画,这种人工培育的杂交新品种吸引了大批游客观景打卡。在稻渔空间里儿童可以下水抓鱼,与形态各异的卡通稻草人合影;大人可以烧烤野餐享受原生态美食,30元的门票参观还有2斤有机大米相赠。观光者可以享受多层次舒适的游览体验。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的落成与升级标志着产业融合的第二次跨越——产业大类外的融合。

三、“1+N”融合模式的作用与成效

(一)闭合循环系统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一套以鱼蟹粪便为肥来滋养水稻,再通过水泵的协助和高低环渠的设计将稻田净化后的水返回鱼塘的闭合生态循环系统成为“稻渔空间”的特色专利。这种综合种养模式平均可以减少一半以上的化肥农药使用量,这可以有效控制土壤、地下水以及空气的污染,有效针对宁夏本地土壤盐渍碱化的问题,“以鱼改碱”长久的补充改善土壤自然母质。稻田中的鱼虾大量捕食害虫可以有效预防减少重大传染病的发生,同时,鱼和鸭子摄食可以减少杂草的生长,有效减少人工农药的使用。“地球之肾”的稻田利于补充水分、育肥地力、调节气候、恢复调节生态系统。

同时,稻渔空间乡村观光园在发展旅游业时,将观光塔搭建在田间最宽的道路上,小木屋架在农田边沟渠上,玻璃栈道也与稻田保持一定距离穿田而过,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基本农田环境不受破坏。

(二)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一地多用一水多产模式极大地缓解了自然资源高消耗问题。过去水稻种植采用传统大水漫灌。宁夏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引黄水资源相对丰富,但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的漫灌传统模式对下游地区乃至整条母亲河造成较大的伤害。

其次,粮食类作物单价低,农民每亩地单产收入经济效益不高。而现在同等面积的土地以及灌溉水源投入却产生了多倍的效益,从过去简单的大米销售发展到现在的有机稻米与鱼蟹鸭混合售卖。既节约了水土资源,又提高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最后,“稻渔空间”自然生态循环系统除自然资源外也节约了人力资源和其他化肥农药的费用,通过每年举办农民丰收节日等,吸引大批游客观光旅游,形成了“以一带三”“以三补一”的良性协调互动机制。

(三)增加就业,带动脱贫增收,助推乡村振新

四十里店昔日被称为“空心村”,年轻人更愿意打工不愿种地,村中老人种植劳动力不足,造成了“有地无粮”的局面。如今的稻渔空间模式,农民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将土地流转给企业,不仅每年获得流转费和分红,而且可以领到固定工资,减弱了当地农民生活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利益。

种养产业外“稻渔空间”休闲观光功能日益凸显,每年可吸引入园游客二十万人次,多层次的产业发展模式可容纳的劳动力倍增,相应地提供多层次水平的岗位,需要多层次水平的人员加入,因而吸引大批年轻人返回家乡,投身乡村建设,也解决了周边贫困人员的就业问题。“稻渔空间”模式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助推乡村全面振新。

(四)寓教于乐的体验式农耕文化教育丰富人们精神生活

稻渔空间内规划的稻田画景观区、稻田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健康养殖技术观赏区、科普教育长廊、农民田间学校等区域,通过体验式教育方式向游览者传递农耕文化。游客可以在亲身从事农耕、采摘和捕捞过程中体会耕种劳作的辛劳以及作物收获的喜悦之情。这种不同于纸上得来的体验式农耕教育,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也将“粒粒皆辛苦”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传承发扬。

园区还不定期举办农业嘉年华活动,丰富周边农民农闲时的文化生活。通过农业学校向村民灌输现代农业知识技术,培养新时代现代化新兴农民队伍,以科教兴农提升农民就业质量。

(五)“领域互渗”模式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决定了各类产业必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一二三产业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领域互渗”结构理论视角下稻渔空间模式,促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其融合效能,增加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衍生新兴产业,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国家发改委发布年度报告总结肯定了各地农村产业融合的优秀经验,明确了产业融合的方向。稻渔空间的产业融合提高了产业的价值创造功能,以强带弱,以弱助强的融合模式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方式手段。如今稻渔空间的有机塞上香米随着“一带一路”的步伐端上了世界各地的餐桌,从宏观层面看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促进产品的提质创新,提高我国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四、“稻渔空间”的现实成就与反思

在居民消费需求升级和国家政策制度环境优化的内外双重驱动下,发展有绿色产业、幸福产业之称的全域旅游业是大势所向。贺兰县稻渔空间正是依靠这样的发展思想指引,在完成第一产业内的融合后走上了一三产业融合的新路子,成为集多功能产业服务为一体的融合发展示范区、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

稻渔空间创建“五优”水稻生产基地、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有机及优质大米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500万元。培训农户3860人次,带动农户实现增收350万元。端午节新华网直播活动网上浏览突破100万。先后举办了农耕文化插秧节、摄影大赛、秋季丰收节等休闲节庆活动,旅游观光人数达到了30万人次。⑥稻渔空间产业融合模式探索取得了非凡成就。

在关注成功的背后也要注意到其发展的问题与不足。园区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休闲观光季节性强、农事体验的周期性,淡旺季明显,景区服务游客舒适度低,宣传功能未开发造成图文不符,一三产联结机制不明晰,游客回头率不高等成为制约“稻渔空间”发展的现实问题,亟需在实践中不断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信息技术优势,探索尝试积累旅游等产业与优势产业深度融合的模式经验,才能实现不同产业间可持续的科学融合发展,创新优化升级中国特色产业结构模式。

注释:

①“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N].中国旅游报,2016-12-27(002)。

②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三五”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修订本)。

③Green Paper o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s,an the Implication for Regulation,com(97)23,19january 1998.

④寧夏首届“中国丰收节”喜迎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工旅行-中工网(http://tour.workercn)。

⑤李增辉,刘峰.“稻渔空间”融出农业新天地[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7-07(005).

⑥贺兰县政府.贺兰县打造“稻渔空间”促产业融合成效凸显(2018)。

参考文献:

[1]丁瑶瑶.稻渔共生让田生金[J].环境经济,2020(12):52-55.

[2]宁夏四项措施加快推进渔业结构优化调整[J].科学养鱼,2020(6):84.

[3]李荣波,马卫祖,李国雄,杨文芬.昆明市稻渔综合种养的成效与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20(3):18-20,173.

[4]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19)[J].中国水产,2020(1):16-22.

[5]王文彬.渔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六种新模式[J].新农村,2019(12):25-26.

[6]唐润成.乳源县稻渔综合种养系统价值分析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9.

[7]雷永琴.宁夏贺兰县稻渔空间特色小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8]熊爱华,张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条件分析及政策建议[J].理论学刊,2019(1):72-79.

[9]王林,陈友顺.龙虾节庆活动与产业发展[J].渔业致富指南,2018(23):21-25.

[10]谢宜菲,陈剑东.广西灵山县大芦村特色第一产业与特色第三产业融合研究[J].南方农机,2018,49(8):19,24.

[11]朱士光.浅论历史时期宁夏地区农牧业开发与环境变迁问题[J].古今农业,1989(1):14-21,32.

[12]李增辉,刘峰.“稻渔空间”融出农业新天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7-07(5).

作者简介:张懿嘉(1996-),女,汉族,宁夏大学民族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
2019西部文化产业指数出炉 川陕渝居前三
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逐年提高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017,文化产业如何挑大梁?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