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学科引领下民族高师以本土民族美术课程进行差别化建设探析

2021-04-01李学奇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期

【摘要】当下全国各高校如火如荼进行“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建设呼唤课程改革,边疆地方民族高师抓住政策、形势、地域上的优势构建以本土民族美术进行差别化建设的美术课程体系,并结合国家教育部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高校开发适合本土的地方课程,通过设立民族高师壮族美术课程主要建设目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本土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教学价值与多元文化特色完成学科差别化发展,最终形成课程体系内具有本土少数民族文化课程教学的学科特色建设与创新。

【关键词】一流建设;壮族文化资源;民族高师本土课程;学科差别化

【中图分类号】G6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2-066-03

【本文著录格式】李学奇.一流学科引领下民族高师以本土民族美术课程进行差别化建设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2):66-68.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民族高师壮族美术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JGA327)阶段性研究成果;2018年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重点项目“双一流背景下地方民族高师壮族美术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ZD201809)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校的办学定位与专业建设特色是现代高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双一流”建设中边疆地方民族高师有规划地开展利用本土少数民族文化、优秀民族美术进行教育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评价等,是学科差别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已经成为“双一流”建设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突破点。学科差别化建设宗旨是为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提高,进而支撑“一流学科”主体建设深入地发展。对于不同区域高校学科差别化发展要求而言,需要自身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制定与教学改革相适合所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目标,经过学科特色建设又促进高校树立民族教育品牌和不断扩大自身社会影响力。通过在专业上整体规划与设计,对学科现有课程改革设计实施专业课程+壮族美术(花山岩画、壮族铜鼓、壮锦、陶器、青铜器、服饰、干栏建筑)模式,达到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国一流大学本科建设实践动向是应用型课程建设中首先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本土壮族美术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壮族铜鼓、壮锦、陶器、玉器、服饰、建筑文化等进入民族高师课程教育教学,必定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职业技能起到积极作用。

一、“双一流”战略为民族高师学科差别化设立新目标

“人优我新”的差别化策略既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也适应边疆民族高师专业特色建设的实际,在结合学校自身区位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下,学科差变化建设实际上更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至今,第一阶段,国内研究主要是对美术课程融入少数民族美术课程进行分析论证,研究高等师范院校美术课程改革目前还处在探析阶段;第二阶段是,各高校缺乏具体实施过程和注重技能上传授成功教学模式。目前,广西壮族美术在本土民族高师美术专业课程开设的课程教学需要进入精准化应用阶段,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大力倡导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地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实行高等教育领域内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实现一体化、平行构建、分层级教学模式,在民族地方高师美术专业性课程内容与体系上有序并置、贯穿、拓展本土壮族优秀美术资源课程教学,在实施深入挖掘利用壮族美术价值与内涵过程中,加快推进地方民族文化复兴和发展进程,实现少数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土少数民族美术资源通过层级与平行授课实现教学内容上整合、拓展和补充,使学生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文化结构、地域民族文化、艺术创新等方面得以提高和加强。在不断树立学生民族文化自信、民族文化认同、多元文化一体化的宗旨下,使壮族美术的文化类型的图像符号元素在学科建设中得以全面化地呈现。中华多元文化下边疆少数民族优秀美术资源的特色美术课程的开拓性应用成为现今地方民族高师美术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即传授美术“双基”增强艺术文化素质又开发审美创造力,为提高民族地区高师美术专业学生的藝术修养和创作实践提供多元文化的参照,使本土壮族美术文化课程在民族高师美术专业双一流建设中达到高标准的目标。

二、实施壮族美术多元审美教育价值,提升学生创新力

在差别化课程建设过程中,既要遵循特色课程自身的发展规律,又要保持和发展已有课程体系的优势,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我国民族高师美术专业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存在的同质同构课程体系,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素描、色彩、图案和核心课国画、油画、水彩画、手工制作之间主要突出技能技法的传授,缺乏贯穿课程中的民族审美内涵进行创新传统美术育人导向原则,形成目前美术专业课程体系无差别化教学内容与形式,出现课程定位高齐全与课程教学目的粗放的现状。为改善现状,建设精准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为主导思想的特色课程教改,通过挖掘本土民族美术作为生产力多元审美标准的经济潜能和文化价值,增添中原汉族主体之外民族美术构成和审美教育成分。建立完善的机制,确保本土少数民族美术课程科学实施,符合本土教育规律,注重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审美价值和传承意义的本土壮族美术。同时,通过加强开发研究者和授课者队伍建设,让专业素质过硬与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研究队伍走在学术前沿实施教学,牢固树立所培养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是民族审美素质的重要奠基者。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学生对壮族美术审美形成过程与民族审美内涵系统而深入地实施,针对壮族的花山岩画、铜鼓、壮锦、服饰、干栏、傩面等优秀的壮族美术元素,实地开发和创新,实现多元审美课程内容改革建设,实现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提高。

三、专业课程+壮族美术改革模式加速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民族高师美术课程改革建设在专业课程+壮族美术模式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读图、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素养,让美术专业的学生选择实地丰富,更有利于发挥其潜能和专业特长,形成具有少数民族美术特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抓住其关键点,借用大量壮族美术作品的力量,发挥审美能力提高就是生产力的作用。通过制定具体实施理念、实施机制、实施方式、评价机制等,在不断坚定学生专业课程基础上加入花山岩画、铜鼓、壮锦等审美文化、造型理念、美学法则应用等。如非遗壮族铜鼓鼓面在原始认知文化和稻作文化影响下始终固定为太阳与上界纹饰,同时,在对作物时令的认知基础上,太阳的芒纹由8、10、12、14等到冷水冲时期已经常常为12道揭示季节时令认知;鼓面的圆雕青蛙则是原始崇拜信仰下雷神之子形象,青蛙的叫声既是咚咚的鼓声又像轰轰雷声,具有沟通三界“天地水”的超能力神性,既能祈求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便利的雨水,又可避免水带来的危害。在族群群体审美意识下造就出以半球眼三角身三足蛙符号式的塑像成为壮族铜鼓标志性的艺术形象,世界遗产花山岩画中的“蛙形人”特有的美术形象也以符号的形式贯穿使用于壮族青铜器物铜鼓、铜钺、提梁卣、铜戈中。在壮族先民的主要生活用品陶器、铜鼓、壮锦中制作范式以应用点和线为主要元素的几何纹饰始终贯穿于其中,显示出壮族先民具有统一的创作意识和群体审美要求等。壮族美术教学内容为确保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权威性、前沿性、民族性、指导性并突出壮族的文化特色,完成对广西壮族传统美术探索、传承、创新、利用,达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发展宗旨,使壮族美术发挥独有的民族艺术特色魅力,完善并充实中华文化艺术的宝库,以团结融合的民族性内容建设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四、关联本土民族文化,提升壮族美术课程教学水准

依托本土少数民族美术课程建设,实现民族高师美术专业课程特色发展,其实质是加强专业课程内容建设,建立具有本土少数民族美术专长民族地方高师新的育人模式,实现教学改革,达到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发展愿景。在建设民族高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中,借助本土资源优势,以艺术实践教学与本土壮族生活相关联,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教学应用研究立足本土,在全国形成天下一家的局面。鉴于目前壮族美术遗存花肩大石铲、铜鼓、壮锦、花山岩画、服饰、木栏建筑等艺术价值重大,影响深远,通过具体艺术实践教学与民族生活直接相关联,开发引入壮族创世始祖布洛陀文化、鸟图腾崇拜、沟通三界蛙神信仰文化、大石铲文化、稻作文化、渔业捕捞文化、几何形造型审美文化等,在实践教学与民族生活关联中探寻其文化内涵,来拓展广西壮族美术研究和教学空间,解决课程建设的难点是厘清壮族美术研究前沿性的成果与中国主体和主流的中原汉文化历史和经济发展,是依存并促进个性发展的关系,必须依靠实地参观、考察、实习的独立实践教学,使学生感同身受民族文化,培养成为审美的基础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因此,无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理论课程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平台中不单独强调少数民族美术的某种艺术风格或实用功能的“教科书”模式,要深入实地发掘其独有的艺术价值与内涵,扩展中华多元文化,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广西壮族左江花山岩画遗存200余公里178多处,与其他地区的岩画相比其规模巨大,绘画地点主要选择在水边的岩壁上,表现手法质朴单纯和程式化,主体“蛙形人”美术形象独具特色且风格統一,以几何形绘制的太阳纹(铜鼓纹)约25种之多等构成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与审美精神。以方驭圆的双臂上举、下肢半蹲的蛙形人符号以同样的风格贯穿出现在铜鼓、铜越、铜戈、铜提梁卣中等图像彰显祈求收获丰足、繁衍兴旺、生生不息、生死轮回、人神互通等原始思维意识的内容,其艺术形象固化为简洁硬朗、象征、程式化的主流造型特点,几何形占主导的纹饰在节奏、韵律等美学法则熟练应用下造就了大石铲、陶器、铜鼓、壮锦制作辉煌成就,使壮族美术在中国文化中发挥独有的民族艺术特色,完善和充实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加强民族美术课程建设要体现大中见微、宏中见精、边疆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视角,使壮族美术的各种表象语言得到直观、生动的展现,通过创建壮族美术实训室、资料室、展览馆、实践教学基地等奠定学生美术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新时代育人基础,使壮族美术课程的教学达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水准。

五、增进文化认同感,实现差别化学科建设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充分用本土少数民族优秀美术资源进行规划与设计,有效开发专业课程,建设拓展地方民族高师的办学特色和本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空间,陶冶学生民族文化情怀,增进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感。如广西左江花山岩画后申遗时代开发和应用中存在的发展理念需要新时代文化自信引领和落实,避免发掘和传承应用路径单一、文化传承覆盖面小、文化传播力度弱等问题。受高校课程文化建设属性的自身要求,必然决定在民族地方高师课程建设应用路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改革,如在中国画、书法、篆刻、青铜器、岩画、陶瓷器、剪纸艺术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注入新时代民族文化元素,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开发和利用培养良好的审美精神和文化情感,拥有完善的个性和更高的审美境界,实现提智育人效果。壮族美术针对中国大美术的艺术形式和内涵而言,在造型理念与纹饰民族化特征等方面,具有丰富和补充作用。广西这一特定区域的壮族不仅有独特的鸟图腾崇拜、多神信仰文化,也有稻作与渔猎捕捞相融合的文化类型,这恰恰是与其他民族文化类型之间的差异性。如广西壮族以铜鼓为代表的青铜文化无论在发生、发展的时间上,还是纹饰艺术风格和内涵上,都与传统美术史的中原青铜文化有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上的差别,壮族先民以几何形为主的拓印式制作手法始终贯穿于“天地水”三界与“人神互动”原始认识思维的壮族铜鼓中,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陶器、壮锦、服饰等美术形式也同样演绎几何形为装饰风格的民族风。壮族美术形式与内涵借助差别化的美术课程建设主线,主要采用在专业基础课建立和培养民族美术审美判断,在专业核心课相对应的花山岩画、铜鼓纹饰、壮锦图案等知识层级积累方式完成专业技能能力促成美术表现与创意实践,通过应用实践教学培养的方式把原始信仰文化、渔业捕捞文化、稻作文化、民族习俗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平行贯穿于实践教学模块建设中,培养文化认同情感与文化理解能力,提供无限的主题和本土美术元素,对于现代艺术教育具有多元审美参照,使学生真正认同与感悟边疆民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多民族团结和谐意识育人教育作用。

六、结语

中国是56个多民族的国家,古往今来,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文化,只有对壮族美术课程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应用,才能充分发挥民族美术特色课程对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产生有效作用,不断完善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创新思维结构,才能带给地方民族文化发展创新新动力。因此,在课程设计时,不仅要着眼于国家发展需要,而且要考虑现实学生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前途,这样既能展现少数民族美术课程设置“同中有异”,也能让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人优我新”深融创新建设下满足快速发展的区域民族教学发展需求。

作者简介:李学奇(1966-),男,汉族,硕士,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壮族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