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栌圃地育苗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1-04-01徐明智
徐明智
摘 要:近几年,绿化造林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黄栌因具有特有的观赏性与适应性,必将成为今后造林主要用苗。对黄栌圃地育苗及病虫害防治的一些经验方法进行了总结,供参考。
关键词:黄栌;圃地育苗;病虫害;防治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3-0089-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792 文献标志码: B
1 黄栌生物学特性
黄栌别称黄栌木,属槭树科黄栌属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黄栌是喜光性树种,有耐寒、耐旱的特性,能在碱性土壤或沙质土壤中生长良好。因黄栌不耐湿,所以在选择圃地育苗时,应注意圃地排水情况是否良好。黄栌在初秋季节昼夜温差小于10 ℃时,叶片会由绿色变为浅红色,再逐渐变为深红色,所以常被作为园林景观用苗。在北方地区常被作为与其他针叶树种混交造林的首选树种。
2 種子采集
在黄栌成林内,母树的选择标准一般为:结果早、种子颗粒较饱满、树高2.5~3 m、树龄为8~13年的成年黄栌树,且没有病虫害。采集种子时间一般选择6月中旬至7月末。在采集种子时应做到:不破坏母树的枝条,为下一年种子的采集打下基础。种子采集回来后,晾晒在水泥地面上,时间一般为5~12 d,将晾晒后的种子用风车过滤一次,过滤掉种子间携带的杂质。经处理的种子再用细网筛一次分出种子的等级。最后将处理过的种子放在背阴处存放,翌年播种备用。
3 种子处理
一般北方地区采用种子冬储的办法,因黄栌种子有一层坚硬的外壳,水分不能充足地被种仁吸收,所以将种子放置在缸内或容器内,用25~45 ℃的温水浸泡种子7~14 d,让种仁充分地吸足水分;浸泡种子结束后,用笊篱将漂在表面的种子捞出,放在一边;将沉入容器底部的种子用同样的方法捞出;在背阴、干燥处挖一个深0.8 m、宽0.5 m左右的种子储藏坑,大小可根据播种数量的多少适当地进行调整。储藏坑挖好后,用细网筛将提前准备好的沙子筛一遍,沙子与水按2∶1的比例搅拌好,沙子的湿度以手握成团松开不散即可,在储藏坑内一层沙子一层种子铺好,在铺种子与沙子时在中间位置用秸秆插入其中,一般储藏坑内可放置3~4个秸秆,秸秆有较好的通气性,储藏坑填满后,在上面用通气性好的材质覆盖,再用沙子或土覆盖严;待翌年播种前的4月上旬将种子拿出储藏坑,此时有将近50%左右的种子裂口,即可播种。
4 苗圃地的选择
可根据黄栌幼苗的生长习性选择苗圃地,宜选择坡度小于15°左右、沙壤土、通光透风好、交通便利、远离污染区、距离农村居住地较近的地块,不选择低洼易积水的地块。
5 苗圃地的整地
一般北方地区在圃地选择好后进行土地的整理,用拖拉机在秋季进行土地深翻,深度为20~25 cm,随翻地将翻出的杂草等带离集中烧毁,春季整地时,深度较浅,一般在15~20 cm即可,随春、秋季节整地,按用量60~90 kg/667 m2的农家肥随整地前施入土地中,也可施用一定数量的氮、磷、钾肥,整好地后待用。
6 苗圃地做床或垄
在整好的土地内做床或垄,一般苗床的宽度可根据营养钵的多少设置,每个苗床内横向摆放3~4个营养钵,长度可根据圃地的长度设置,深度保证1锹,垄的宽度在20 cm左右,深度在1锹左右。苗床做好后,周围用细网筛好细土备用,筛好的细土可拌入一定比例杀菌剂。播种前3~4 d用40%福尔马林或4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 g/m2进行土壤消毒,也可施40~90 kg/667 m2硫酸亚铁,预防幼苗立枯病。
7 装杯与播种
在选择营养钵育苗时,可在做好的苗床内,用提前准备的细土装满杯土,装好的营养钵摆放在苗床内即可。在营养钵装好后,浇1遍透水,以明水为主,保证营养钵内的水分在50%左右,即可播种。一般黄栌选择在5月末至6月中旬播种,具体的播种方法:人工用雪糕棍或其他挖孔工具在营养钵内开孔,每个营养钵可播种2~3粒。播好种子,再用细土将营养钵内土壤填满。如果选择裸根育苗时,播种量在15~20 kg/667 m2即可,播种结束后再使用喷灌或滴灌的方法进行浇水。使用喷灌或滴灌的方法,可保证土壤不板结,增加土壤的透气度。
8 苗期管理
苗期的水分管理:黄栌在播种的15~20 d幼芽出土,此时选择喷灌或滴灌的浇水方式,可根据苗床内的土壤情况浇水。当土壤特别干旱时需进行浇水,一般每30 d进行1~2次喷灌浇水即可,喷灌的时间不宜过长,以苗床内不积水为好。
苗期施肥:一般可施用磷肥,播种前已施用一定数量农家肥或氮、磷、钾肥,此时用量在15~20 kg/667 m2即可,磷肥可有效提高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出苗后间苗:播种时单个营养钵内播2~3粒种子,出苗后每个营养钵内至少有两株苗,此时就需要间苗,在每个营养钵内保留1株生长较旺盛、没有病虫害的苗木。间苗后,在每个间出苗的位置用手压实,防止剩余的苗木根部漏风。
除草:保证除早、除小、除了的“三除”标准。除草随每次间苗同时进行,除草后及时进行土壤松土,在杂草生长旺季,除草次数增加,秋季进行早除草,防止草籽成熟而在下一年继续生长。
9 病虫害防治
9.1 黑星病
黑星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为害黄栌幼苗的叶片。该病主要以菌丝体在土壤内越冬,越冬后的菌丝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之后借风、雨在苗床间传播。该病在相对湿度80%左右、温度15 ℃左右,最容易诱发该病菌。黄栌初发该病菌时,其叶片会出现黄白相间的斑点,发展严重时,整片的叶脉受害,引起病斑周围组织扭曲、穿孔,整个叶片干枯,病斑边缘有黑色的星状斑,叶片背面有黑色的绒毛。
防治方法:每次浇水时,保证苗床内不出现积水现象,增加苗床的通风、透光度;秋、冬季节将苗床内带有病菌的枯枝落叶及时地清除出苗床集中烧毁。播种前使用50 ℃左右的温水,用4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种子消毒。黑星病发病初期,可使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00~7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600~800倍液进行人工喷雾防治,均匀地喷洒在叶片的正反面,间隔3~5 d喷施1次,防治效果均可达到85%以上。
9.2 根腐病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为害幼苗的根部。该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当土壤内的相对湿度大于70%,且相对湿度持续时间较长时,易引发该病菌的传播。根腐病发病初期,黄栌根部的须根首先引发该病菌,发病嚴重时致使整株主根部腐烂,失去吸收水分及养分的功能。发病初期,须根部为浅黄色,根部以上没有明显变化,发病严重时,根部以上不论任何时间都会出现萎靡现象,夜晚也不会恢复。
防治方法:在苗床间正午发现有幼苗出现萎靡现象的病株,及时地将病苗拔除。浇水时兼用硫酸铜溶液浇至苗床内,每个苗床用量在0.5~1.5 kg。该病发病初期,可使用75%可杀得可湿性粉剂或5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进行人工喷雾防治。
9.3 蝼蛄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主要为害黄栌幼苗根部,因蝼蛄体长、头小,具有开掘式前足,很容易在地下挖洞对根部造成损害,一般在土壤相对湿度20%~29%、沙质土壤中易引发该虫害。一般夜晚出来活动,气温适宜时很少白天出来活动。成虫有趋光性。
防治方法:在做床前,充分地将腐熟后的农家肥施入苗床内。做床前用50%辛硫磷颗粒剂370 kg/667 m2与细土均匀地拌入苗床土壤中。也可随浇水用55%辛硫磷乳剂采用浇灌的方法施入苗床内,每个苗床用量在15~30 mL。夜晚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苗床内设置诱光灯,将成虫诱杀。
10 苗木的防寒
因北方地区进入11月后,昼夜温差会有较大的浮动,一般12月气温会降至0 ℃以下。此时就需要对一年生的幼苗进行防寒工作,主要做法是:将幼苗压倒后用玉米秸秆覆盖在幼苗上,在玉米秸秆的上方再覆盖一层土,这样的做法虽保暖,但费时、费力,春季不易清理。另一种做法是:将苫布覆盖在幼苗的上方,苫布四周用土压实,防止风吹造成漏风,覆盖苫布的面积不宜过大。利用苫布防寒的做法,方便、快捷,且易于清理。
11 苗木的出圃
一般2~3年生的苗圃即可达到出圃的标准,根据造林的需要也有少部分1~2年生的苗木出圃。在苗木出圃前应做好准备工作,根据苗木运输情况,提前3~5 d向苗床内喷灌1次水,时间不宜过长,营养钵内的土壤湿度保证在50%左右即可。如果湿度过大,不易于起苗,易造成脱杯现象的发生。起苗时应注意的是,尽量减少工具对苗木主干与根部的伤害。起出的苗木及时地装入塑料袋内,便于装车运输。
12 苗木的运输
装入塑料袋的苗木及时装车,可根据运输距离的长短适当地在车上浇水,如果长时间运输,中途需要再次浇水,避免苗木缺水影响造林成活率。运输过程中保证做到不伤苗木,营养钵不脱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