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绿色发展的启示

2021-04-01谢丹

公关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生态危机启示

谢丹

摘要:我国的绿色发展理念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从传统发展模式到绿色发展模式的转变,继续推进永续发展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对解决生态危机的独特视角,从自然维度,意识维度和制度维度进行深刻探究。

关键词:生态马克思主义 绿色发展理念 生态危机 启示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理念

(一)自然哲学视域下的绿色发展

马克思曾说过“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正是工业革命的开展,经济的迅速腾飞,西方社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时资产阶级对利润的无休止追寻使得环境恶化,“一个狰狞的生态危机的幽灵”如期而至。生态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当今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大威胁,成为全球治理的非传统难题,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重点话题。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不断利用科学技术更新劳动工具试图借以控制自然,主宰自然,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和对自然环境过度破坏。福特斯提出物质交换的一部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人类与自然相处应秉持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的理念,寻求制定人类与自然相处的理性规则。

(二)经济学视域下的绿色发展

首先,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个人主义发展观深入人心。资本家对财富的执着追求,对剩余价值增值的贪婪驱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不顾环境破坏的超标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益驱使下,追求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个人主义观念使得他们把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抛之脑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相悖。其次,生态化消费成为当今社会践行的重要原则。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异化消费,利用过度消费换取经济危机的延缓。异化劳动和资本的无限逐利使得资本家进行无限生产满足虚假消费,通过各种商业手段不断扩大再生产,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破坏,最终出现生态危机,因此必须倡导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来挽救生态危机。

(三)政治学视域下的绿色发展

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并无好坏之分,而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驱使下才成为破坏环境和奴役人的工具,奥康纳也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和残酷性在于一切都是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和价值增值,在这样的制度之下,自然被商品化和资本化,成为利益追逐的牺牲品。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本就是反生态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问题没有可解决的可能性,社会制度的变革成为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解决生态危机建立在以公有制和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

(一)自然维度的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中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遭遇生态危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绿色发展理念对于中国的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的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人类历史的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人对自然的利用是存在限度的,人不可存在于自然之外,因此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随之而来的是追寻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我国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倡导循循环经济、提倡资源节约、综合整治生态环境、促保障生态安全。生态马克思主义提倡的在有机、整体的生态环境系统下人与自然协同进化对于我国今后继续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提供现实指导。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可借鉴莱斯、阿格尔等提出的“稳态经济模式”,在顺应自然发展的前提下,不以破坏环境为原则促进经济发展,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原则下避免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着力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

(二)意识维度的指导

生态马克思主义把生态文明看作思想革命,涉及核心价值观问题,核心价值观的转变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影响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生态马克思主义从导致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着手,提出价值观的堕落和文化的弱化与生态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国着力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化,要始终坚持树立核心价值观引领绿色发展走向纵深,结合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价值观,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同传统文化中的“道法天然”相结合,将之融入核心价值观之中,彻底转变思想观念,进而在人类与生态危机的战斗中实现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唤醒原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把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实际行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行。生态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阿格尔提倡进行人的需求的革命,通过不断消除异化消费来破解生态危机,因此解决人们从感情上依附于商品的异化消费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国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民收入急剧增长,消费能力显著提高,但过度消费和无效消费现象兴起。要坚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防止异化消费成为阻碍生態文明建设成果的因素,阻碍绿色发展的持续健康进行。莱易斯认为解决生态危机需要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官方机构宣称环境问题是经济的代价问题,鼓励人民用高价购买良好环境的陷阱。我国完善制度、改变观念,高度重视环保问题,推进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我国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反应人民对良好环境的追求,从实践中切实体会绿色发展的现实意义。

(三)制度维度的指导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弊端,在资本主义框架下无法克服生态危机,主张只有彻底变革社会制度,才能解决生态危机问题。高兹提出推行生态理性的发展模式,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好选择。同样佩珀认为消除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变资本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变为生态社会主义,提倡人与自然相处中人的中心地位,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我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优越性,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和生态现状的基础,找到适合中国发展乃至世界生态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发展,意味着西方学者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未来环境的担忧,同时也表明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显然,各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造就了各个国家生态问题不尽相同,在处理态度和方式上更是天差地别。作为具有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大国,我国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正是对全球生态治理做出的最好的回应。

三、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

绿色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的升华,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当代诠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切实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解放的基本问题之一,目前我国提倡绿色发展,着力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正是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为实现国家尽快走向富强提倡与自然作斗争,提倡战胜自然谋求发展,导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我国深刻总结发展经验的不足,回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提倡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征服自然到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了质的飞跃。

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生态文明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之一,纳入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之中,已经上升为治国方略的高度,将绿色发展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提出,促使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然在国家战略层面占据根本性地位。纵观历史,一个生态破坏严重的国家,民众生活必然受到负面影响,最终导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不能保证社会治理顺利展开,更不可能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中国共产党极具长远目光,稳步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指导思想,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和指导方针。

(二)绿色发展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理念的提出,在我党的带领之下,绿色发展理念从思想层面落实到制度层,外化为行动,具有很强的可操控性和践行性。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体现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绿色发展不仅是国家重视发展的理念,更是人民的真切诉求。

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落实促使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格局逐渐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观点被纳入国家发展指导思想之中,切实执行。众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相继颁发,用制度保障理念的贯彻落實,成为最强劲的保障。对于违反的个例实行最严肃的惩处,保障持续遵循这一理念。首先要转变经济发展动力,实施绿色创新战略;其次,转变产业结构形式,实行绿色化生产;最后,创新规划理念,引导地方绿色实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07):40.

[2]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05):24.

[3]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推进生态文明.键设美丽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02):16.

[4]周悦.生态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绿色发展理念思考[J].政策与商法研究,2020.11:138-139.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理念生态危机启示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
高职院校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绿色发展理念下建筑给排水及采暖通风空调安装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