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桐溪寺
2021-04-01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3期
长沙岳麓区坪塘街道的大王山,又称莲花山或莲蕊山。
大王山的佛寺虽然比不得近邻的岳麓山,但此地拥有的一座寺庙,在中国佛教史上一再被提及,它就是桐溪寺,也叫兴国寺或伏龙庵,位于现桐溪村境内的伏龙山下。
兴国寺的创建者是唐朝时的振朗禅师。明末,寺毁于战火。时至清代,来了天岩应适这位大德禅师,又使寺院焕发了生机。民国期间,属桐溪寺最为鼎盛的时期,后来,寺院受到冲击,僧徒星散,寺宇逐渐废而不存,至今仅留下两株罗汉松和―株白果树。
曾国藩与桐溪寺的缘分最早来自于靖港水战,时间为清咸丰四年四月下旬。当时,为了抵抗太平军,曾国藩奉命组织团勇。他拉起了一支水陆师共达一万七千人的队伍,曾在靖港、湘江等地训练水军,曾国藩一度以为这支队伍将一往无前横扫太平军。但这年四月,石达开之兄石祥贞、林绍璋的队伍将其打回了原形。一场意想不到的遭遇战在靖港发生,毫无作战经验的湘勇一敗涂地,团练总兵被歼,全军覆没。曾国藩羞愧难当,两次悲愤投水,幸为手下救起,并被送到桐溪寺“疗养”。这时,他遇见了住持宝月和尚。他与宝月一见相投,两人谈经论道,极其合拍。宝月对他而言,简直是天赐的一种良机。在此之前,曾国藩恪守传统礼教,克欲守旧,因而为官早期做事手段单一、风格强硬、一往无前,但亦因此得罪了不少同僚、学者。然而,人总是在找到机缘后会有所前进的,他就在回湘守孝的两年中“大悔大悟”,领悟了道家“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哲理。然而这次与宝月的交流,让他体悟到了佛教的圆融,在大败之后找到了心灵的安慰与心理的平衡,处事更锲而不舍,更精益求精。
(摘自《点墨长沙》岳麓书社出版 龚军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