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高标准审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2021-04-01张新科
张新科
在前不久召开的省社科界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寄语全省社科界,要以更高标准审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对新阶段新征程新使命,如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如何紧跟时代步伐、紧贴江苏大局,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找准方位、科学谋划,实现目标再高攀、内涵再拓展、质量再提升,是摆在全省社科工作者面前的重大使命和时代课题。
以科學思维谋划社科研究总体布局
增强战略思维,加强前瞻研究。着眼江苏未来发展,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时代命题、“十四五”开局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用国际视野思考当前存在的重大问题,用系统观念解答江苏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历史纵深和未来趋势中思考面临的现实问题,多出一批事关长远、事关全局的研究成果。
树立辩证思维,聚焦重点任务。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把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开展研究的出发点,把多建睿智之言、多献管用之策作为理论创新的落脚点,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提升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能力,多出一批有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
强化创新思维,突出问题导向。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始终置身于江苏改革发展实践第一线,始终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始终瞄准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掌握新资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守正创新、善于求异,多出一批为发展出招、为改革发力、为民生献计的研究成果。
以研究阐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深入研究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的路径与方法。广大社科工作者要聚焦重点任务、把准重大问题、加强前瞻研究。在科技创新上,把握创新核心地位和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要求,围绕建设国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突出全面提升江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地位的战略研究,重点研究健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和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的机制与对策,在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重大创新平台布局、“高精尖缺”人才集聚等方面提出新思路新建议。在产业体系上,围绕构建江苏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紧扣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的主线,分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与制约因素,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深化细化思路举措,特别要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集成超越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等方面加强政策研究。在城乡区域发展上,着眼江苏跨江融合、南北联动、江海统筹的基础条件,围绕构建功能互补、深度融合区域发展格局的目标定位,聚焦“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多层次空间格局、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深层次推进省内全域一体化、长江以北地区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等方面开展针对性研究。在深化改革上,聚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剖析江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系统集成的难点与方法,探索推动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的对策思路,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等多谋应对之招、破解之策。
深入研究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的重点与举措。找准江苏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深刻领会“服务全国”的逻辑内涵和“争做示范”的使命担当,着重研究两大重点问题、提出关键举措。一是如何消除“堵点”,畅通国内大循环。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发挥江苏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找准扩大内需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切入点,开展加快畅通经济循环的战略研究;把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和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聚焦生活性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和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开展江苏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消费中心建设研究。二是如何链接“节点”,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坚持把“一带一路”交汇点作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通道,加快推动制度型开放,健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重要战略枢纽作用。进一步聚焦一系列重大课题,如江苏如何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双向枢纽,如何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如何推进自贸区等重大平台更高水平开放,RCEP框架下江苏如何更加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等等。
深入研究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思路与对策。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准确把握“走在前列”的趋势条件和实践要求,加强规律研究、前瞻应对。在高品质生活上,系统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与实践经验,先行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有机衔接,重点研究促进高质量就业、推进共同富裕、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热点问题,为现代化教育强省、健康江苏、“三个高地”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决策咨询。在高效能治理上,全面总结法治社会建设成就与经验,以特大城市治理风险防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治理能力和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方向,完善省域治理制度体系;加强健全数据资源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机制研究,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新思路新举措,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美丽江苏。在高水平统筹上,把安全贯穿于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深入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开展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研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江苏。
以涵养良好学术生态为主体支撑
突出成果转化,着力凝练品牌价值。做好“政”“智”对接,加强决策部门同研究机构信息共享、互动交流,把“书斋里的学问”变成“决策的参考”和“实践的指南”。扩大“研”“用”辐射,突出务实管用,全面提升课题研究的话语建构能力,打造标志性成果,不断拓宽成果辐射范围,形成更多有全国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突出人才涌现,着力筑牢队伍支撑。优化人才结构,着重解决人才“有高原无高峰”“青黄不接”等突出问题,坚持出人才与出成果并重,在研究中锻炼人才、发现人才,培育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决策咨询能力强的领军人才,储备一批具有研究潜力、勇于创新的中青年骨干。激发人才活力,着重破除“论资排辈”“唯论文”等不良导向,强化精品管理,探索实行社科领域“揭榜挂帅”制度,创新社科课题与成果评价机制,充分拓宽社科工作者成长成才空间。
突出培根铸魂,着力完善科研服务。坚持理论之思与实践之问同向同行,搭建实地调研和基层调研平台,打造以课题促成果、以调研出实效、以培训育人才一站式科研服务平台,鼓励引导社科工作者加强调查研究,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在“大地上”做学问。坚持做学问与讲品格讲责任同向同行,加强学风建设,营造崇尚创新、潜心研究、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涵养社科工作者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在为国家、为人民做学问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