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化软实力,需做好“形神兼备”大文章
2021-04-01张双喜
张双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将“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到二〇三五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然成为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与支撑,成为国家与国民的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更成为各级政府、文化工作者与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综合学术界的观点,从文化外显的力量和该力量如何外显出来的层面界定,文化软实力是文化体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而文化凸显其力量的深层内质则是文化软实力的内容,是由文化的结构和功能所内蕴的一种力量,是产生文化外在影响力的内在根据。如果说文化外显的力量是文化软实力的“形”的话,文化凸显其力量的深层内质则是文化软实力的“神”。提高文化软实力,既要关注文化力如何充分外显,又要关注文化力何以能够充分外显,需要做好“形神兼备”大文章。
从“形”的方面做文章,需要从以下几点发力: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民族文化资源构建文化软实力内在基元。中国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坚实基础,是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源所在,更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审美境界、人格操守、思维方式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能够为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发展的中国智慧。为此,我们要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加强对中华文化的宣传,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新力量,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二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筑牢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我们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它发挥着类似“磁场”和“黏合剂”的作用,各种文化力量必须也只能通过核心价值观的“磁场”效应将其集中起来,拧成综合文化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同化作用,从而发挥其凝聚力。为此,我们要综合运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等方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真正动力。
三要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以文化产业质量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美誉度。文化产业承载者一个国家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文化产业兼具“商品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是文化转变为文化力的重要载体,亦是文化软实力的物质基元,提升文化软实力离不开产业逻辑的支撑。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在推进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同时,以“内容为王”,精心打造文化内容,以质赢得市场认可;另一方面,要在以创新增强文化产品的创意元素的同时,注重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走特色之路,以培养新的文化业态、开辟市场新领地,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四要提升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文化传播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话语权。国际传播力是塑造国家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掌握国际话语权,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外宣方针,明确了既要做好中国的事情,還要讲好中国的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在世界树立新的中国形象。为此,我们不仅需要以丰富的媒体资讯、鲜明的中国视角、开阔的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更要积极发声,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传达出中国各界对大事件的看法和分析,争取国际话语权。具体来讲,一方面,要坚持文化“引进来”,更要注重“走出去”,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借助“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文化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尤其要抢占5G时代互联网这一信息化条件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地。
从“神”的方面做文章,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一要提升文化的人性力。所谓文化的人性力,即文化因贴近人性而表现出来的力量。文化是人的文化,有了人才有文化,它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故必然有其内在的人性基础,并要体现人的本质、表现人的需要、尊重人的价值。一种文化越是贴近人的内在本质与需求,越是具有人性的特征,也就越具有人性力,就越会受到人们的青睐,越具有亲和力、传播力和生命力。今天,我们之所以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价值,之所以秉持“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一个也不能少”的理念,就是体现文化的为人性,是文化人性力的一种综合表现。故此,我们要以人为本,坚持文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并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文化为着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发展。
二要提升文化的科学力。所谓文化的科学力,即文化因蕴涵科学内容而具有的力量。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实践以及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只有尊崇科学,善于认同、吸纳、蕴涵科学成果的文化才更具内在的发展力量。科学的本质就是揭示真理,可以说,文化的科学性也就是文化的真理性含量。没有真理性的文化只能是自欺欺人的把戏,“皇帝的新衣”“指鹿为马”都是与文化的真理性要求相背离的,是必须剔除的。故此,我们要坚持对文化内含的“真”的追求,凡事要有一个客观理性的态度,唯实、唯真、唯理,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事成功遂,也才能发挥文化内在的发展力量,提升文化的科学力。
三要提升文化的协同力。所谓文化的协同力,即文化合理处理它与政治、经济、军事等之间关系的能力。文化通过与政治、经济、军事等的协同而使协同双方同时得到提升。反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曾几何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力度非常大,发展也很快,而相应的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改革发展却比较滞后,这就使得市场经济与政治制度、文化形态等不相协调,从而导致一切“向钱看”、道德滑坡等一些问题的出现,因而才有了今天改革的全面与纵深发展。故此,我们要注重文化的协调作用,既充分发挥个体能力又努力追求道德完善,强调个人权利和个人责任的高度统一,让文化与当前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发展更相适应、更相协调。
四要提升文化的学习力。所谓文化的学习力,即一种文化因善于向其他文化学习而获得的自身发展的内在力量。一种文化必须能够海纳百川,善于并勤于向其他文化学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文化的学习力包括开放力、包容力、选择力、融合力、实践力等方面。要学习就要懂得开放,且怀有包容的心态,通过合理选择来取长补短,并融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于自己的文化之中,然后自觉运用于实践。我们熟知的学习型政党就是在此意义之上的鲜活实践。谦受益、满招损,自知不足则可有长进。故此,在面对更加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更加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以及更加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当下,我们越需要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向其他优秀文化学习。
五要提升文化的创新力。所谓文化的创新力,即文化自有的新陈代谢发展能力。创新意味着创造、更新与改变,它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无经验可寻,需要独自探索、钻研,是一种实践的挑战。而实践又是创新的源泉,文化要创新首先要立足现实、关注现实且敢于实践,要学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掌握文化的短板与弱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改进和完善,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化创新的作用。
文化软实力是一种综合力量,外在地表现为一种感召力、内聚力和影响力,内在地表现为文化的人性力、科学力、学习力、协同力和创新力等方面,且这些方面是高度协同的。我们只有做好“形神兼备”的大文章,才能使我们的文化显现出更强大的内核功能,并使其外化的力量不彰自显,从而以文化的复兴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青海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