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资源失衡下的阶层固化趋势探究

2021-04-01安黎刘军

公关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育均衡阶层治理

安黎 刘军

摘要: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的起点,教育起点均衡指的是接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它既是人的发展起点,更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起点均衡的诉求内含着人性的根基和社会的道德意向,既承担着社会的伦理责任,也要求着社会的伦理规范。本文主要研究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后的教学资源均衡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教学在小学课堂中也广泛展开。机器人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实现创新实践能力,因而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以机器人为主要科目的科学技术竞赛也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一個舞台。自2017年起,在芜湖市镜湖区,竞赛成绩已直接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升初”进行挂钩。而伴随着机器人竞赛如火如荼地展开,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原来的经济不平等逐渐转化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财富的分层也会导致教育的分层。利用公共治理手段使得人们有机会突破教育不均导致的阶层固化是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育均衡 机器人课程 阶层 治理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列为十大战略支柱产业之一。2017年,科技部、军委科技委又联合印发《“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这一国家战略的发布使得中国机器人行业获得巨大发展前景。在小学课程改革中,机器人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代表性科目走进了千万小学的课堂里,机器人竞赛又将机器人教育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然而,机器人教育进入小学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以赛促教”的局势使得机器人教学涌现出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一系列教学问题的出现折射出可以预见的社会问题。如何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的当下,保障每个公民教育起点的资源均衡?避免阶层固化的趋势在小学阶段就开始萌芽,是公共治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在中国,自古以来秉持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小学入学率在逐年上升,从1949年的20%,到1965年的85%,再到2007年为99.5%;20世纪初出生的人约30%接受过教育,而6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96%都接受过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使得我国的教育从原先的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的时代。然而即便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背景下,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获得了同等的教育。在教育日渐普及化和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哪些人从中受了益,有哪些人获得了更好的教育,又有哪些人因为受到了更好的教育而走在前面。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受教育程度对个人职业与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日益显著。改革开放后,相对于文化资本而言,政治、经济等其他资源对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显著增强。在基础教育基本普及的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对个人经济社会地位获得的作用正日益凸显。但由于教育具有累积性,如果没有获得优质的初等和中等教育,就很难踏进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的大门。人民日报近10年来多次发表关于“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的评论文章,通过对清华、北大等百年名校的10年、20年、30年甚至70年、100年的学生家庭背景数据比较显示,中国教育社会出现了越是高等的院校里面,寒门学子越少的趋势。我们不得不承认,教育分层成了财富划分的结果,而教育起点不公是阶层固化的垫脚石。

2000年元月,国家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素质教育成了新名词,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开始正式实施。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不曾想到当初素质教育的开展竟然使得教育起点资源的不均现象更甚一层。尤其是农村小学的素质教育俨然只是一种摆设,一种有名无实的“素质教育”。机器人教育本该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大突破,也是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大探索。然而,很多常规比赛被各大厂商垄断,比赛项目的主体每年更新,迫使学校和家长花费大量资金更新和淘汰机器人设备,给机器人教育扣上了土豪才玩得起的帽子。高收入阶层的孩子有能力接受机器人教育,而低收入阶层的孩子只是玩一玩简易的机器人而已。

通过上述文献梳理, 我们发现有关我国不同阶层的教育起点是否公正的研究中,以实证研究居多, 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建构相对系统的理论解释。阶层背景如何影响教育的途径和手段依然朦胧,如何通过公共治理手段,以保障教育资源均衡改善阶层固化趋势,有待我们继续努力。

二、机器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共教学资源跟不上,教育资源均衡难保障

机器人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校园活动之一。虽然到目前为止,芜湖市镜湖区所有的小学都开展了机器人课程,但由于公共教学资源与课程诉求的不匹配,大多数学校的机器人教学还只是一种摆设,只能起到启蒙的作用,并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是一种有名无实的“素质教育”。

首先,课程安排不均。目前镜湖区各小学的机器人课程是通过社团课和“三点半课堂”两种形式进入校园,二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三点半课堂”是将机器人课程编进学生课表,选课的学生每天下午三点半都要上课,所传授的知识量大,学生可以真正地通过此门课程学习到专业知识,目前芜湖市仅有安师大附小城东分校选择了这种模式,开办了机器人实验室,自开班起至今累计投入超300万元购买实操教材供学生学习。

而镜湖区所有的小学采用的授课方式都是社团课。社团是以一种课后兴趣班的形式开课,学生可填报自己想上的社团的志愿,但班主任老师要根据志愿和所要考虑的其它情况进行安排。经济学中,我们经常会玩三种游戏,它们是零和游戏、负和游戏和正和游戏。那么机器人课程就是一门零和游戏。当老师安排一部分学生上机器人社团课,就必然要剔除一部分学生去别的社团。原因很简单,机器人课程是一门需要自费购买教材的课程,这个教材往往比较贵,并且不可与他人共享,如果安排在一起上课的学生不合理,有的学生买教材,有的学生不买教材,就会发生争抢,变成负和游戏。即便如此,留下来的“幸运儿”每个星期也只有一节课,以课外活动的形式为主,教学成分极低,不受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学生能从课堂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微乎其微。

其次,师资队伍难保障。到目前为止,芜湖市还没有任何一家小学配备全职的机器人教师。当前的机器人课程是通过教育局向培训机构进行招标,以外包的形式进入校园。授课教师由培训机构安排,自然导致了师资队伍难以保障。原因有二:首先,不同的培训机构难免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私立机构的人员流动性较大,授课老师有无教学资质也是无从保障。其次,教育局和学校并不支付给教育机构相关的培训佣金,并且明令禁止学校和机构以任何形式向学生收费。而机器人课程又是一门复杂程度高且以实操为主的课程,无论是人才成本还是材料成本都比较高,因此中标机构在校园内义务教学的积极性不大。

反观安徽省会合肥市,在每一所小学内都配备了科学技术老师,有能力和资质教STEM、微积木、机器人和创客等相关课程。学校配备相关经费为学生免费发放实操教材,实现了真正的素质教育。而在芜湖市场上,想要获得较为全面的机器人课程培训,每学生平均每年需要投入4000~8000元左右。因此,教学资源薄弱的学校以及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想要通过学校开设的机器人社团学到相关知识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

2.学习动机太过功利化,过分强调竞赛成绩

目前国内的机器人竞赛种类繁多,这些机器人竞赛不仅受到了广大家长的追捧,也引起了中小学校长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受重视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上至市教育局,下至各个学校和教师,都将竞赛中获得的成绩和荣誉作为本地或本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一种成果展现。其二,在不得择校的背景下,又确实存在部分重点中学在招生政策中对机器人特长生有所倾斜,便出现了家长将机器人竞赛当作一条择校的便捷通道,让一些本没有这方面天赋的孩子被迫参加竞赛。

就镜湖区而言,芜湖市第27中学和芜湖市第29中学分别有2个重点班,其中要想获得科学技術班的报考资格,就需要在小学六年期间至少获得过一次全国机器人竞赛的二等奖及以上。没有学区房的家庭,想要获得这两所初中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参赛获奖似乎是唯一的敲门砖。

于是乎,在这种“以赛促教”的思路引导之下,越来越多急功近利的指导教师将竞赛内容作为自己的教学大纲,只教比赛要考核的内容,硬生生地将素质教育变成了应赛教育,这样的工作思路完全背离了机器人教育的价值所在。教学内容既脱离了生活实际,也提不起孩子的兴趣,便无法培养学生在手脑并用过程中锻炼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也不能有效地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机器人教学创意不足,被器材商绑架

镜湖区对于机器人教学并没有统一规定机器人器材的品牌和型号,使得机器人教育出现杂乱的现象。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机器人竞赛项目商业化气息也十分浓厚,许多比赛项目都具有绝对排外性——学生只能使用指定品牌和型号的机器人设备进行参赛,且此类常规赛的项目主体每年更新。要想年年参赛检验学习成果,就需迫使家长花费大量资金更新和淘汰原有设备。机器人教育被戏称为“土豪教育”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资源浪费的问题。素质教育变成了“拼爹教育”,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问题已经有意无意的呈现“制度化”趋势。

三、素质教育失衡下的伦理审视

1.教育资源不均的伦理审视

自改革开放持续深入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在不断转型。在此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围绕现行教育资源的分配制度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全面开展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背景下,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为实现义务教育起点公正,在保障农民工子女、贫困人口子女等弱势群体也能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颁布与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教育制度。制度的颁布并不意味着深入的执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低阶层子女仍然面临着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部分学校的“借读费”、“赞助费”等额外收费屡禁不止。而普通百姓的子女只能服从安排就近入学,遇到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质量赶不上“好学区”的学校也没有解决办法。这不仅影响了中低阶层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也违背了现行教育制度的伦理性原则。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子女的教育费用占国民家庭收入的比重年年攀升。在一项2020年针对安徽省内新社会阶层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在日常消费中,花费多的消费项目,有效回收问卷789份,其中投子女教育的人数有451人(见图1),占据的比重最高,占57.16%,甚至超过了购房(见图2)。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很低。镜湖区内部分经费充足的学校,如镜湖区小学、育红小学和师范附小等,他们的硬件设施十分完善,软件配套也在不断更新。而距离他们路程很近的一些老城区内的学校,如大庆路小学、大官山小学等,他们的校园设施配套条件相对较差,素质教育的开展完全依赖于教育局统一安排的社团大课,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学习只能浮于表面,没有能力应对相关的竞赛和重点班的入学考试。因此,在教育投入经费十分不足的前提下,经费分配不均的问题又成为普通百姓子女教育起点均衡的另一个突出障碍。

只有政府教育观念的转变,重视并逐渐消除城乡之间、社区之间或贫富之间已存在的教育起点资源不均衡,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获得平等的学习、发展机会。

2.素质教育失衡带来的马太效应

素质教育广泛开展而又浮于表面,使得普通百姓的子女相对于富裕家庭的子女更加失去核心竞争力。芜湖市27中和29中科学技术实验班(也称“重点班”)的招生模式,从正面看,确实选择了有机器人特长的学生。然而,机器人社团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份子,既没有被所有的学校编进课表,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从而暴露出三个问题:其一,考生资源被“顶峰教育”、“启迪教育”等大型辅导机构所垄断,各类小型教育机构争相捡漏,培训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其二,由于学校没有能力教授相关专业知识,只能有条件的学生课外自费学习,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在学校大课中无论如何努力获得重点班的报考资格,加剧了贫富教育不均衡,“穷人家的孩子”信心受挫;其三,重点班招生制度存在漏洞,竞赛成绩与学生真实水平不匹配的案例比比皆是,容易催生升学腐败,伤害招生制度,也伤害教育和社会公正。

科学技术实验班招生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既有教育存在的问题——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也有社会问题——弱势阶层向上一个阶层的流动困难。而且,这种现象已经有意无意的呈“制度化”趋势,十分令人担忧。

3.高科技社团课成为新一轮阶层固化的“摇篮”

素质教育开展多年,社团课也一直存在。但纵观二十年来的社团课品类发展,从最初的绘画、唱歌、舞蹈发展到今天的创客、机器人、编程等,无论是从授课形式还是选课学生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不同的家庭背景给孩子提供的教育资源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在芜湖市镜湖区,校内社团课的局限性限制的只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家庭。而家庭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不仅可以通过金钱择校和户籍迁移等手段为孩子择校,还可以选择课后花重金为孩子辅导,再通过极其“烧钱”的竞赛成绩让孩子顺利进入好中学的实验班。家庭经济地位更高一些的家庭,则会选择让孩子到大城市读书,大城市的素质教育是实实在在开展在校园内的。在我们的省会合肥,机器人课程就能够做到学校配老师,教材统一发,课程进课表。仅仅通过校内的培训,就能够具备参加相关竞赛的知识储备,由此节省下来的时间,又可以学习新的知识。这一类孩子的家长通过经济资本和政治资本的运作来给孩子获得优质教育机会,因此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也是更高的。

素质教育带来的教育分流,让取消多年的“小升初”考试换了种形式依旧存在。它不存在于无力备考竞赛的普通家庭,而是存在于有钱备考无钱择校的中产家庭。本着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施行的素质教育,一步步成为了日后阶层固化的摇篮。

四、利用公共治理手段改善阶层固化趋势探究

1.让公共教育资源向中低阶层倾斜

促进教育起点资源均衡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教育起点均衡之所以能够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体现之一,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起点均衡还能够显著地影响和改善人们的生存状态,从而进一步增进社会公平。社会公平的牵涉面特别广,与此相应的教育改革难度也特别大。只有立足国情,让公共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农民工子女、残疾人家庭子女等弱势群体倾斜,着力推动区域内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才能逐步实现公共教育服务的均等化。

改革教育财政制度是使公共教育资源向中低阶层倾斜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育财政责任基层化制度,显而易见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差异必然导致教育资源有着优劣之分。如果采用中央财政统一拨款的形式,逐一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社区之间的适龄儿童就可以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了。

此外,在改革教育财政制度的过程中,还需打破公办和民办学校的界限。目前教育局只负责将机器人课程引进校园,却无资金支付民办教育机构相关费用,是机器人教师上大课潦草,上小课精华的根源。只有让学生在民办教育机构就读也能享受到免费义务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均衡。

2.提高区域内整体教育水平

要想实现教育资源在社会和学校之间得到合理优化配置,需要把区域整体教育水平提高到较高水平,最大限度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差异。首先,可以在区域内进行结对帮扶政策。以好带差,以强帮弱,从制度设计上保障学校之间的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和科研成果的共享,从而保证受帮扶的学校发展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如教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开将教学水平较低的学校合并为自己的分校,本部与分校之间制度一致、资源共享,便可快捷的提高被帮扶学校的教学水平。其次,教学的硬件设施要均衡,对基础设施薄弱的学校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升级改造,使其至少达到区域内的平均水平。最后,谋求教学内涵的高位均衡。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为各个学校之间提供交流共享平台。鼓励优质学校将教学课题研究、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向弱势学校进行宣讲。

制定科学的素质教育规划,关键是要从源头抓起。如果可以取消有名无实的社团课,而是真正地让机器人课程走进课堂,在班级教学中开展。一方面,可以让机器人不再成为高大上的代名词,不再是中上阶层家庭子女的专属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机器人的乐趣。另一方面,更多学生的参与也为机器人竞赛的人才选拔奠定了基础,是实现小升初报考科学实验班公平竞争的必由之路。

3.摈弃错误观念,为素质教育课程正名

素质教育的施行不可以只作为一个“空架子”,名不副实。目前不少学校和家长仍然思想落后,抱着学好文化课就行了的态度,无视素质教育理念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那么,如何使机器人教育真正成为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特长素养的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好科技创新课程,要想提高教师和家长对科技学科的认识,就不能让它们总是以“副課”的形式出现,或每周上一节名不符实的社团课。第二,提高科技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芜湖市小学科技教师的规模和教学水平都与大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除了需要积极引进有能力有水平的专业教师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着眼于本市实际,为现有的在职教师创造专业进修机会,组织在职教师通过学习提高他们科技课的教育教学水平。第三,要多开展科技成果展示活动,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用科技特长的形式展现自我,而不将文化课成绩纳入考核范围。最后,要坚持以技促教,摈弃以赛促教。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才是将机器人纳入素质教育课程范畴中的真实目的。

机器人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大突破,也是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大探索。在机器人的教育过程中,受家庭经济影响的成分较多。经济条件的差异不自觉地转化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使得孩子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不均衡程度也日趋严重。

教育均衡的诉求既表达着教育的基本理想,也传递着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守望。素质教育的资源均衡是每个家庭子女的基本权利。能否突破经济的制约保障每个学生公平接受素质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通过对现行体制进行改革,保障教育制度的公正、合理,就能够保障中低阶层的子女平等接受素质教育和发展特长的权利。

本文为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安徽新社会阶层文化研(AHSKZ2018D0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吕寿伟,柴楠.教育公平诉求的伦理审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11):43-48.

[2]方长春,.风笑天.阶层差异与教育获得:一项关于教育分流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5).:22-30.

[3].Deng.Zhong,.Donald.J.Treiman.The.Impact.of.the.Cultural.Revolution.on.Trends.in.Educational.Attainment.in.the.Peoples. Republic.of.China[J].The.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97,.103.(2).:391-428.

猜你喜欢

教育均衡阶层治理
19世纪20年代不同阶层的民国女子影像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强抓学校管理,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基于教育均衡发展大环境下的高中语文“平等”教学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171万人跻身中产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