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自信与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
2021-04-01丁良艳芮晓华
丁良艳 芮晓华
【摘要】在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中,树立文化自信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阐释好中国特色;有助于涵养大学生优秀精神品格,弘扬时代精神。基于此,立足文化自信,通过开展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开设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通识课程以及建设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等具体路径,能有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生;人文素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表达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崇。他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人文素质培育是培养“人”的教育,重在人文知识的传承、人文精神的涵养和内在品格的塑造。立足于文化自信的人文素质培育,就是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培根铸魂,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文化自信对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重要性
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较低,而受全球化浪潮下西方文化冲击和文化渗透的影响,部分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降低,价值取向迷茫且文化自卑。基于此,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树立文化自信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坚定理想信念
在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中,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树立正确的理念信念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面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职业、情感、学业等现实问题,以及受到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取向的腐蚀,大学生往往在价值观与精神信仰方面存在着模糊和彷徨。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因此,树立文化自信,可以帮助大学生增进文化自觉,补足精神之“钙”,使其坚定的理想信念投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当中。
(二)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阐释好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所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更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能够增进当今高校师生对传统文化课程的信心和热爱,使其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深刻理解并阐释中国特色。
(三)有助于涵养精神品格,弘扬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难而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撑。树立文化自信,能够充分地帮助大学生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寻求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涵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以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弘扬时代精神,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二、基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路径
人文素质是与科学素质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包括提高人文科学的知识素养,增强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锻造由人文知识内化而成的精神品质等内容。因此,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可以从思想教育、知识传授与环境熏陶三方面具体着手。
(一)开展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走上正确的道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因此,要在大学生群體中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开设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通识课程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渐开展,通识课程逐渐成为大学生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识教育以培养完全、完整的“人”为目的,和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目的相一致。通识课程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将不同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鉴于当今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明显不足的现状,加强国学教育,增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通识课程,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思想、文化、艺术、科学等内容的兴趣和认识,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
(三)建设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易经》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素质教育不完全等同于知识教育,除了开设人文知识相关的课程外,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塑造,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身人文实践和校园环境熏陶。因此,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类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塑学生人文精神的校园活动,包括各式各样的阅读、演讲、讲座、辩论、学习竞赛等活动、文化艺术节、人文社团活动等。要充分利用各类校园媒体,广播、报刊、宣传栏、网站等,广泛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教育普及活动,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氛,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进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牢固树立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通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政教育、开设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通识课程和建设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切实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乔东亮,李新利,李雯.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J].前线,2018(5).
[2]范丽群,刘梦梦.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综述[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10).
[3]宋丽萍.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与思想道德引领研究——基于上海高校的调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9).
[4]赵军.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20(6).
[5]杨晓铮.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
[6]常青.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表现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3).
(作者单位: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