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澳“国家安全牛仔”是些啥货色(点评)

2021-04-01陈弘

环球时报 2021-04-01
关键词:昆士兰汉密尔顿情报机构

陈弘

近年来,在澳大利亚国内掀起的一股股仇视中国、诋毁中国的逆流中,时不时会看见几个熟悉的身形,他们分工明确,特点清晰,往往针对不同的事件和话题,各自以独特的面目出现,有时各自为战,有时相互勾连,他们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竭尽全力地配合美国反华战略,向中国施放一支支明枪暗箭。澳大利亚媒体近期一篇文章颇为恰切地将他们称作“国家安全的牛仔”。

任何有一定规模的黑社会都需要有一批自己的马仔为其冲锋陷阵,澳大利亚反华阵营里也同样有着这样一支队伍,但与黑社会打手不同的是,这些反华牛仔常常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其角色也各有分工,目的是为了迷惑公众,煽动社会恐华、反华情绪,误导政府对华政策,以起到以点带面,打击中国和平发展的目的。

例如充满谎言与谣言的《无声的入侵》作者克莱夫·汉密尔顿就是一例。汉密尔顿是澳大利亚查尔斯·斯特德大学公共伦理方面的教授,根本就不是什么中国研究学者。然而在反华势力的指使下,他摇身一变突然成为“中国问题专家”。在一些媒体的追捧下,汉密尔顿反复炒作其编造的拙劣谎言。任何对中国有深入了解、有学术道德的人都能够一眼看出汉密尔顿反华言论其实漏洞百出,但是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一位资深教授的话显然具有巨大的迷惑性和权威性。

还有个别华裔人士也在相关势力的操纵下粉墨登场。比如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里的几位所谓“研究者”“分析家”。他们常常刻意炫耀其对中国社会的熟悉和了解,在其背后指使势力的精心安排布置下,用西方人习惯的语言,有时还会加入一些噱头,时而自嘲幽默,时而悲情造作,哗众取宠地博取眼球,在此基础上编造拼凑假信息,中伤中国政治和社会,污蔑华人和华人团体。

一些技术人员以专家身份出现在媒体聚光灯下,他们借助或者创造一些技术术语,利用普通大众对科技知识或者异质文化背景的陌生,编造所谓“研究报告”。比如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的“技术专家”谎称新疆正在大批建造“集中营”。他们煞有介事地提供同一地点、不同日期的卫星地图,指着新地图上显示的围墙声称那就是新造的监狱。有识之士很快找到证据指出,那些新出现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其实只是新造的居民小区或学校,根本就不是什么“集中营”。这些“专家”利用的,是西方社会中许多小区、学校往往不设墙,只有需要禁闭的场所才会有围墙这种东西方文化差异。

包括澳大利亚安全情报组织(ASIO)在内的澳情报机构在毒化澳社会氛围过程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2019年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王立强“间谍”事件,其中可以明显看出,澳情报机构有意识地向有关媒体喂料,提供似是而非的线索,一些记者据此大肆炒作。而情报机构事后装作毫不知情,可见其真实目的是借机制造一个敌对的中国形象,以为下一步推动 反华战略和政策做准备。

还有一些“小马仔”也受到追捧。如昆士兰大学的一个本科生,靠组织和参加支持“港独”的集会、游行博眼球。由于他在这些集会上制造事端甚至使用暴力,受到昆士兰大学校方的严厉指责,最后被开除出校。对于这样的人,澳反华势力却如获至宝,怂恿煽动媒体炒作,支持他上诉昆士兰大学校方,以起到打击高校中正义人士的目的,并对校内中国留学生、友华群体进行恫吓。在这种氛围的鼓舞下,一些急于成名的年轻媒体记者,在得到澳大利亚情报机构的“喂料”后也借机炒作话题,碰瓷鼓噪。

4年来,澳大利亚主动为这些马仔们提供话筒,他们深知舆论的作用,因此不断制造假新闻、假信息,误导公众,渲染“中国威胁论”,在国际社会发动反华信息战。一方面谣言惑众,另一方面又对中国媒体和记者下达禁令,阻止真相传播。

在这些“牛仔”的喧嚣威吓下,攻击污蔑中国正在澳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媒体新闻的话题如果涉及中国,不加上一些攻击性的不实之词就很难刊出,在推特等社交媒体上,如果有人敢于公开仗义执言,会招致民粹主义者的霸凌和围攻。从媒体智库到网络社区,反华势力妄图编织起一张网络。蛛网虽大,但其实不堪一击,谎言终究不可能掩盖真相。▲

(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昆士兰汉密尔顿情报机构
昆士兰大学
袜子手偶
PersonalSpaceandtheImpactofEyeContact
为称呼上诉
浅谈基层科技情报机构现状及发展对策的思考
西方预测伊朗18个月内拥有核武
梦境追踪
波伊斯和汉密尔顿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