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审计问题与环境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1-04-01丁琳
丁 琳
(上海市浦东新区审计管理与信息中心,上海市 200125)
0 引 言
在工程项目建设快速发展与变化的现实背景下,如何释放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将审计工作持续保持在高效率、高质量状态,已成为工程项目审计工作人员面临的共同难题与挑战。因此,为了寻找解决对策,本文在讨论与分析当前工程项目审计所存在问题与不足的前提下,对项目各参与方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工作模式相对落后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以期为审计人员更高质量地开展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1 各参与方内部审计制度问题分析与优化对策
作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内部审计制度是管理与监督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随着现代化工程项目建设的不断发展,建设主管行政事业单位和工程建设单位既有内部审计制度的弊端与不足日趋显著,如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环节设置不合理等。
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制度改革与建设,以适应新时代工程建设发展需要,可从工程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各利益方出发,加强各方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1.1 加强工程项目建设投资方或业主方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
目前,我国大部分工程建设项目仍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如铁路、市政基础设施、公路等,而且项目建设的管理与监督主体(包括审计监管)也为政府行政事业单位或政府委托的第三方单位。为了加强相关行政事业主管部门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优化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现有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进行优化,不但可有效减少或避免单位负责人在工程项目建设领域的错误决策,促进工程项目资金高效、精准配置,而且还可提高该领域腐败事件被揭露的概率[1],加强有关人员科学、客观和依法履职的力度。
(2)优化内部审计各个环节。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可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内部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低、内部审计制度不合理及财务管理人员不满足审计工作要求等问题[2]。
1.2 加强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
除工程项目建设投资方或业主外,工程项目的其他各参与方,如设计、施工(包括总承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等)、监理(投资监理、施工监理)加强各自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不仅有利于规范监管工程项目资金依法依规使用,还可有效防止、切断或抑制参与方人员之间的经济利益输送。因此,无论工程项目参与单位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各自内部设计制度的建设:
(1)加强审计机构的专业性建设。许多企业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并未有稳定、成熟的内部审计团队或专职审计机构,其对应设置的审计机构由企业的纪检部门或财务人员组成或兼职。这样不仅审计工程项目等领域的专业性不强,而且综合素养不高,容易造成工程项目审计工作混乱、审计质量水平低等问题。
(2)注重审计工作的实操性。部分企业不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直接套用其他企业内部审计模式,只侧重审计计划以及审计报告编制等现象比较普遍[3],忽视审计工作效果,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缺乏实操性。因此,工程项目参与方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研究并制订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审计模式,既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审计计划,还要根据审计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审计报告。
(3)升级换代审计手段。少数企业,尤其一些小企业,其审计方式与工具落后,仍采取人工操作计算器的方式细查账簿、凭证等,信息化、网络化工具手段应用严重滞后,审计效率低下。
2 工程项目建设环境现状分析与审计工作模式创新对策
2.1 工程项目建设环境现状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审计人员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采用细查账簿、凭证等工作模式就能够较为客观地履行审计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审计对象的环境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就工程项目领域而言,审计环境发生了以下变化:
(1)投资与规模越来越大,审计工作量明显增加。过去单项投资金额突破1 亿元的工程项目相对少见,尤其在市政基础设施、园林绿化、环保等领域。然而,近年来这些领域工程项目动辄超过10 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工程项目也屡见不鲜,使得工程项目审计的工作量也成倍数或成级数地增加。
(2)建设环境越来越复杂,审计工作难度大幅增大。我国工程领域过去受技术与经济条件制约,项目建设多集中于地形开阔、环境干扰少、技术成熟度高的区域(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尤为明显)。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许多工程项目不仅越江、遁地、穿河、跨桥、过居民区的频次日益增大,项目建设场地的平面与空间范围不断被压缩,而且建设过程中遭遇不确定因素(如地下管廊、地下障碍物、临近建筑基础等)的概率也大增,导致项目建设环境的复杂程度与不定性陡增,使得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频繁变更设计、更改技术工艺、调整施工工序等。为了确保工程项目顺利成功的实施,不得不频繁地调整工程项目的配套资金。这就要求项目各参与方的审计人员根据项目建设现场变化情况,及时跟踪、掌握并调整审计计划目标,对工程项目资金进行动态监管。
(3)四新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资金投入界定与审计的难度显著提升。近年来在国家鼓励全民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工程项目建设领域涌现出一批诸如大跨径桥梁技术、超长隧道工艺、大断面综合管廊工艺、工业装配式房屋建筑工艺、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高韧性混凝土材料、无人摊铺机、无人压路机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且这些四新技术在项目中应用的规模与集成度非常高。因而极大地增加了审计人员界定与审查应用四新技术资金投入的难度。
2.2 改革与创新适应新环境下的动态审计工作模式
(1)加强审计人员专业培训。在工程项目建设准备期与建设过程中,项目建设各参与方应当定期采取单独或联合的方式,对审计人员开展工程项目工况、重难点、四新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加强审计人员对工程项目情况的动态掌握,便于更加客观、全面地做好项目过程与验收审计工作,减少审计工作偏差与难度。
(2)建立全过程动态监管机制。各参与方可以建立由专人驻地、过程抽审、聘请第三方平行审计等组成的动态审计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工程项目审计工作的精准性、真实性与科学性,而且有助于实现对工程项目资金进行动态、严格、准确监管的目的。
(3)借助现代化辅助工具。即使在各参与方人力成本投入不变的前提下,目前工程项目审计的工作量就已非常繁重。因此,为了减轻审计人员的压力,可借助一些现代化的辅助工具,如:借助计算机专业软件、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手段,整理、分析与归档各类审计材料,减少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借助BIM(建筑信息模型)[4-5],可以构建包括材料、重量、价格和进度等参数在内的信息模型,不仅有利于提升工程造价计算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工程造价计算效率,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借助无人机定期巡查[6-7],不仅可以帮助排查工程建设的危险因素,监测施工进度,而且利于审计人员更加深入、动态地了解与掌握项目审计的重点、难点,还可大幅减少审计人员(如项目投资或业主方审计人员)现场跟踪与核验的工作量。
3 结 语
在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同时,根据审计对象及环境变化,创新审计工作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防止或抑制工程项目建设腐败,还可大幅减少审计工作量,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压力。工程项目审计工作需要各参与方及相关审计人员从实际出发,始终保持动态创新与改革意识,高效率、高质量、精准地做好工程项目审计与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