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路径探析

2021-04-01谢少娜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证书毕业生技能

谢少娜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打造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2019年国家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和实施“1+X”证书制度,旨在通过“1+X”证书制度巩固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要求各职业学院在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证书有效地融合起来,提倡和激励学生积极获取职业技能证书,增强和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的能力[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将实现高质量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提升就业的质量和水平。高质量就业主要涵盖两方面,一方面是实现最大化的就业,让有技术、有需求的求职者实现就业,最直接的指标就是降低失业率。二是高质量的就业,劳动者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可以让其自身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获得更多的收入。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主要用专业对口率、岗位稳定性、薪资待遇满意度以及职业发展空间等标准进行衡量和判断。

一、“1+X”证书制度的实施背景

(一)职教改革深入推进,校企双元融通发展势在必行

随着时代变迁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双证书制度在职业教育实践中出现了通用性、认可度不高等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原有的双证书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现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要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就必须促使教育目标与行业需求结合、育人模式与企业用人机制协同一致。高等职业教育自身个性化发展与职业多元化培养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融通社会,满足不同行业的要求。“1+X”证书制度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证书与企业体现岗位职业能力水平的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连接与融合,推动校企人才培养双元融通发展。

(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标准对接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提档升级的深入推进,各行各业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运用能力强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目前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传统的职业资格评价手段忽视了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技术水平等专业性、标准性的考核,无法全面、有效地鉴定职业技能,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等现象。随着我国产业不断转型升级,行业对综合素质高、职业素养好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日益迫切,亟需综合性、全面性、专业性的人才认定机制和培养机制,“1+X”证书制度应运而生。

(三)高职扩招生源变革,学生多元发展需求亟需保障

高职扩招以来,职业教育开放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生源多样化带来的培养体系变革问题正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科学办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不同生源对成长成才的需求产生多样化的选择要求,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考核标准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学生的就业观、学业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大部分高职学生接受了多元成才观念,这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新职教学生搭建更多、更广阔、更专业的学习平台,建立专业性、综合性的评价保障体系,学生多样化发展亟需得到有效的保障和认可[2]。

二、“1+X”证书制度对促进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作用

高职学生就业质量评价应以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水平对社会需求和劳动者个人需求的满足程度为标准。实施“1+X”证书制度,对促进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提高专业对口率

高职院校承担了培养地方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责。“1+X”证书制度是综合型技术技能培养的重要抓手和保障,促进推动学生专业技术持续发展。以职业证书为专业育人标准和育人目标,提升大学生专业水平,对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吻合度,提高专业对口率和缓解高职院校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提高就业稳定性

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的“1+X”证书制度不仅可以促进复合型人才需要的职业院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严格职业技能水平评估,开展高质量的技能培训和落实严格的证书发放制度,提升大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降低失业的风险,提高学生就业的稳定性。

(三)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1+X”证书制度的设立主要通过X证书聚焦专业工作岗位,让学生在拿到教育学历证书后能够具备在企业胜任工作的能力。“1+X”证书的实行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新技能、新工艺和新规范,进而有利于缩短学生适应新工作的需要。此外,“1+X”证书的实施能够增加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不同的知识、技能,考取多个证书,在择业就业工作中可以快速适应不同岗位的更换和迭代,这个证书制度能够更好地解决当代大学生进入企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3]。

三、当前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困境与分析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职扩招给高质量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从国家近年来发布的就业数据来看,毕业生就业总体向好,但就业质量较低。

(一)专业对口率偏低

从表1可以看出,近三年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比本科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以地方市场经济需求为目标来培养对应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低依然长期存在。

与实行“1+X”证书制度的专业相比,尚未开始实行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行业调研,毕业生专业技能和行业工作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技术技能水平与行业标准仍有差距,从两种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看,实行“1+X”证书制度的专业就业质量有明显地提升(表2)。

表1 2016—2018年毕业生专业相关度单位:%

表2不同类型专业就业情况对比单位:%

(二)工作稳定性偏差

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质量跟踪调查(表3),数据显示工作半年内高职学生离职率远远高于本科学生,2016届高职毕业生离职人数占43%,2017届和2018届高职毕业生的离职人数均占42%。这一数据充分反映出高职毕业生工作稳定性要比本科院校学生相对差一些。工作稳定性差不仅增加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成本,也增加了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高职毕业生离职率高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不高。

表3 2016—2018年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单位:%

(三)岗位适应能力较差

根据表4调研数据显示,高职学生毕业所掌握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水平远远达不到行业标准、岗位要求。一方面是在校期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实践操作培训,出现理论脱离实践,更谈不上与新设备、新技术的接轨,不能很好地掌握专业技能,从而跟不上社会发展新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高职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自觉研究的精神,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实践能力较差。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或实际问题,进入企业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工作岗位。

表4岗位需求与能力水平比较单位:%

四、“1+X”证书背景下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路径探析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跨界学习、跨行学习、跨领学习等特征,其活动特点具有对立统一的要素,比如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等。“1+X”证书制度既是高校教育制度,同时也是学生的就业制度。在该制度背景下如何促进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需要从政府部门层面、高职院校层面、用人单位及学生自身等方面考虑。

(一)政府部门层面

1.实施合作办学机制,共同设置“1+X”证书标准

对于人才培养,要实现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双赢局面,搭建以政府主导为牵引,行业和企业协同,以高校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促进高职院校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推动高职院校采用宽口径培养方式,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学生转专业,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跨专业、跨领域和跨院校的学习课程。同时,要开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建设。学校与企业根据新技术、新规范、新要求共同制定“1+X”标准,建立适合企业和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结构与专业结构的互动与融合。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合社会产业需求的优质毕业生[4]。

2.推进地方院校学分互认,建立“学分银行”

学分积累和转换是“学分银行”的关键环节,是对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分数进行存储、转换与兑换的教育管理机制。学分互认可以有效提高地方高职院校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在开展“1+X”证书试点工作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地方高校、培训机构及企业积极参与“学分银行”建设,推动学分互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在高职院校之间搭建桥梁,促进学校之间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为企业发展培养“量身定制”的人才,以此更好地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3.加强宏观指导,建立质量保障机制

质量是培训证书的生命线。在实施“1+X”证书制度中,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参与宏观指导,在经费、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引导,搭建“政、行、企、校”多元融通发展的工作机制和保障制度,从制度设计、实践操作以及实施应用等环节加强宏观指导,建立“学分银行”质量监测机制,对工作链条进行全程检测,对培训机构的组织行为和院校培训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

(二)学校层面

1.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专业对口率

“1+X”制度出台与实施是对现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推进复合型技术人才改革,需要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课程与教学模式、教学体系的整合,规划构建与“1+X”证书相配套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体系,建立课程标准、技能标准、证书体系等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且这些标准相互关联,互为依存。高职院校要在保证学历教育标准的同时,多维度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活动,强化职业技术标准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

2.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学生适岗能力

学校应该设置与学生考取的“1+X”证书相对应的课程内容,学生毕业后才能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要求高职院校必然进行课程改革及内容的优化。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是实施“1+X”证书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通过构建“复合型导向”的专业化、多元化课程体系,为学生提升专业技术技能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能够很好地适应岗位工作[5]。

3.推进多元化培养方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1+X”证书制度是推进专业化、多元化培养的制度设计和制度保障,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拓展自身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并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首先,学校应从育人的需求出发,从全局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综合素养训练体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其次,学校应建立一个全过程的培训机制,该机制用来整合课堂学习、课后实践等环节。将综合素质的提高纳入学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各种教育环节的有效结合,提升毕业生专业化水平。学校要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对接行业标准,推进多元化培养方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4.加强考证选择引导,提高学生就业稳定性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1+X”证书制度运行机制,从经费、制度、学分等方面支持和引导学生参与技术技能提升,不断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学校应通过专题指导、职业规划课程等对学生选择什么类型的职业技能证书加以指导,使学生对考证有客观的了解,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有科学合理的计划,避免单纯地基于考证而考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考证组织者提供的技能鉴定基础和工作技能培训,确保学生考证“有考必用”“有证可用”,有效提高学生考证的含金量。

(三)用人单位层面

1.主动参与,深入学校人才培养环节

用人单位要主动与高职院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联合培训、合作培养、委托培训、订单培养等,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为企业招收人才拓宽渠道。企业要从实际行动上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和教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设计、培训质量评估等各个方面。通过深入学校人才培养环节,可以更直接有效地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优质人才。

2.加强岗前培训,促使学生更快融入企业

“1+X”证书背景下,企业要主动运用校企合作平台,针对即将毕业到新岗位的高职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为消除学生就业初期的迷茫心理和不适性,企业可以建立“一对一”的“传帮带”指导或者短期岗前培训。企业要结合高职学生就业初期的心理特点和工作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新聘员工在职培训考核制度,定员组成培训考核小组,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和操作及服务规范技能指导。通过专业的岗前培训,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有效生产经营。

(四)学生层面

1.做好自我定位,做好“X”规划

“1+X”证书制度的出台,高职学生需要做什么呢?首先,学生要做好自我定位,确定自己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打算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其次,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自我定位,做好“X”规划;再次,围绕目标去准备自己的“X”的技能型证书的考级。比如你觉得会计行业大有发展前景,想将来成为会计行业的领头羊,那么你可以将“X”圈定为:“会计证”“会计经理人”等相关技能证书的考级。

2.强化职业精神,提升岗位发展能力

在校期间,学生通过通识课程、创业就业课程、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企业锻炼等平台积极主动进行实践技能练习,珍惜每一次接触社会、提高技能的机会。学会在社会环境、企业环境中通过与社会、企业和团队的互动和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和专业能力,高效完成各门专业课程和各类职业技术考试,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猜你喜欢

证书毕业生技能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收录证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