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衍生品工作坊的虚拟产品开发
——以非遗版印纸马的用户体验教学为例
2021-04-01万惠玲王定武李丽
万惠玲,王定武,李丽
伴随互联网环境及大数据技术的急剧冲击,新介质的强势传播方式占据了大众传播领域绝对的话语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数字媒体的内容平台”列为重点领域,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开展“互联网+制造”向“互联网+创造”行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具备发展创新思维、真正了解产业特性和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成为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高校如何借助优势创新观念,探索“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在此时代背景下,蚌埠学院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衍生品工作坊为依托,采用“孵化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组建优秀教学团队进行创新项目孵化,全方位帮助学生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进行创新开发,以利于师生将硬知识与软技能相互转化、促进、再生。“衍生品工作坊”强化学生的设计素养、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工作坊创意课题定为民间纸马遗存文化传承的数字化创新开发。当前,以文本、图像、音视频和3D模型等为代表的视觉资源逐渐成为非遗数字化保护最为重要的信息载体[1]。民间版印纸马作为非遗重点保护项目在社会重要转型期面临生存挑战,基于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衍生品工作坊以民间版印纸马交互体验为诉求进行虚拟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试图探索民间版印纸马文化的新型承传方式——交互体验设计,即融合了现代人的文化认同、视觉审美以及认知习惯的立体建构,达到了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多维空间的互动、传播、传承。
一、民间版印纸马的文化特征
中国民间纸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载,融中国传统信仰观念、民俗文化与艺术创造为一体,成为中国版印画文化遗产中丰富而复杂的类别,与唐代版印佛经的佛图和敦煌道符上的神图有源流关系,同时,还承继了汉画像石和佛教石窟神龛的艺术构图样式,成为一种新的民俗艺术品类[2]。包含道教、佛教、神话、传说、风俗等支系,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追求的艺术化表现[3]。主要应用在岁时喜寿、祈财迎福、敬祖孝行等民俗礼仪中。在图形与功用上,民俗纸马与年画的文化象征与艺术审美相类,图案吉祥喜庆、用色五彩缤纷,不同的图案与色彩象征丰富的寓意,代表不同的功用。例如灶神、魁星神君、文昌帝君、牛栏之神,床公床母等图案,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信仰和神灵的崇拜。
纸马艺术图像在构图范式上呈多类图式,主要呈现独神图式、双神图式、众神图式。图像主题表现上多寓意“吉祥如意”“生育繁衍”“纳祥求美”等,达到了人们的心意表现与情感共鸣,营构朴素的福、禄、寿、喜、财、吉、和、安、养、全等多元化的图式表达(图1、图2、图3、图4、图5)。这些喜寿佳期、逢年过节才出现的纸马文化折射出中国民俗文化信仰与生活习俗,是民间生活寄托而自为创造的艺术形式。它亦圣亦俗、亦奇亦平、亦庄亦谐,凸显了中国民俗纸马文化特质,成为“中国文化百花苑中稚气、古奥的一树奇花”[4]。
图1广寒宫(中秋)北京
图2财公财母天津
图3佛马 安徽
图4天地三官(新婚)徐州
图5钟馗 无锡
二、新媒体传承民间艺术的特点
在文化传播的长河中,传播媒介不断更迭,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口传身授、出版印刷、数字媒体三个文化传播阶段。民间艺术多是通过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得以保存延续,融合了民间的原始与混沌的独特魅力,注重仪式、行为、观念、信仰等因子,是一种源自生命力的自然彰显。而出版印刷的传播方式让民间艺术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随后,静态媒体渐变为数字媒介科技化的介入,如民间艺术数据库建设,将民间艺术的类造档案进行数字化永久保存。而现当代新媒体借助VR虚拟仿真技术对民间艺术进行视觉语言转换,让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交互体验,充分体现了民俗艺术的当代多媒介立体传播影像技术。例如:2016年动态版《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是继动态立体《清明上河图》的数字佳作,画面长35米,高3.5米。由临境文化利用原画数字动画模拟技术加入触发特写的互动体验,描绘清乾隆年间苏州繁华的社会民俗生活面貌,体验者临近特定区域时,虚拟画面会触发特写弹出框展示场景的细节情景。这种大型交互虚拟装置与APP用户体验、PC网页触屏即时互动的全方位跨媒介立体传播体系与传承手段更具“时空距离”,即在空间、时间上将原有画面形式与背景分离出来,被赋予沉浸式、构想式的高效多维的新背景、新视觉包装体验,弥补了民俗艺术保守与孤立的传承方式与传播形态,体现观赏者即时互动和信息分享的优势。
英国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认为:“媒介将许多新的文化形式变成了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5]。面对全球新兴的文化传播的挑战,传播方式的视觉效果更多加入了多维度的包装,这样既符合当代主流群体的受众心理与行为习惯,实时操作简单而生动有趣,又可以通过受众的主动参与,将无形的文化作有形化的视觉传达导向。数媒技术的“交互体验”创新性手段运用到民间艺术的工艺流程、材料选择、情感寄托等的文化传播中,让更多的文化创意采用交互式叙事进行体验表达。如今,此类创新性虚拟产品包装的应用领域广泛,如针对儿童、青少年开发的民间工艺、文物信息、历史遗产等交互游戏APP体验设计,在开发智力的同时拓展了感性教育的思维空间,起到潜移默化的沉浸式文化包装的传承起来。
三、“数字衍生产品工作坊”虚拟产品开发的整体思路
“数字衍生品工作坊”教学采用“基础课程”与“作坊训练”双轨制教学模式。智能制造背景下,将硬知识转化为具有强主体性的软技能的工作坊教学新模式,培养新型“T型人才”(图6)。“工作坊”更加注重“T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硬知识与软技能,硬知识是指代规范格式化和系统结构化,是稳定明确有规律的,这部分的知识多数是学生可以在课内获取,可以储存、理解、传播分享。而软技能则是指代艺术审美设计能力、创新设计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未来行业适应能力等个人技能。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环境下,这种知识的传播,更多地以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交流互动的方式存在。学生的硬知识来源于教师的课内教学,而学生产生的软技能又促进了教师再生出新的硬知识,两者是彼此转化推进,并使得知识体系不断发展、更新、演进、淘汰,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动态闭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软技能必须以个体亲身参与体验实践,身临其境才能获得。我校“数字衍生品工作坊”实践流程创新模式将工作坊的六大实践流程(理解、定义、发散、决策、原型和验证)与模块中的多门子课程相配合,以《UI交互体验》课程模块为例,可以融合APP项目设计实践、交互界面设计、互联网创新综合设计、用户数字体验综合设计等多模块知识点引入“数字衍生品工作坊”的思维方法,展开硬知识与软技能设计实践,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地结合,形成一套良性稳定的闭环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环境。
图6数媒专业的“数字衍生品工作坊”教学新模式
本次“数字衍生品工作坊”针对民间版印纸马艺术的民俗特质,创新设计开发“交互体验”的虚拟纸马APP产品(图7)。民间纸马艺术要借助新型媒介的包装力量赢得有效保护与传承,对用户行为的研究具体到对心理学、符号学,数据挖掘、情感化设计、服务模式等进行深入解读。首先,在整体设计理念上与产品开发形式表达上尝试新媒体、新介质的技术介入,设计风格,符合受众群体的时尚、实用、多元化的审美趣味,同时又保留民间纸马艺术的原始拙意;其次,对民间纸马出现的分布区域进行系统考察分析,了解不同区域的纸马艺术特点;最后,在用户交互界面上,详细调研每个产地纸马的故事由来、制作工艺、图像寄喻等,并将提取的调研资料与现代体验群体的信息内容相嫁接,设计出紧随数字时代潮流的虚拟“交互体验”新模式。APP交互界面设计构架具体为两个主题:其一为非遗版印纸马历史,其二为虚拟版印纸马自创馆,在自创界面中又分为主题选择、图像选择、形式选择、积福纸马等。通过传承创新设计出符合当代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惯式、社会伦理、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心理结构及文化心态的新界面与新视觉。最后,从民俗纸马的族群、工艺、图像、纹饰等方面进行考察挖掘、整理分析、提炼出具有设计美感的图像符号、色彩符号、民俗意向符号以及代表民俗纸马的精神符号等,让乡间民俗纸马最原始的祈福风俗状态施展开来(图8)。“交互体验”的创作实践使体验者了解纸马艺术的民间信仰文化、工艺的制作流程、艺术传播的祈福功利作用,充分体现出纸马艺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时体验、互动传播的时代优势,有利推进信息时代下纸马艺术意蕴互动表达的新视野,这也是新媒体环境下民间纸马艺术非遗传承与传播转型的时代路径。
图7“虚拟版印纸马”APP用户体验界面架构
图8虚拟纸马APP用户界面设计
四、“交互体验式”虚拟纸马衍生品的价值认同
著名产品设计教育家柳冠中先生提出“设计事理学”理论指出,设计的对象表面是“物”,而本质是“事”,批判对于形式表面的迷恋,转而关注事件本身的内在价值,创造能使用户参与体验、值得用户回忆的事[6]。这里基于UGC(Usercreated content)用户创造内容的自编、自创、自生成的移情转化交互传播,一方面推动了体验者的角色转换,另一方面用户内容生成创造性的劳动成果。设计者在设计包装虚拟APP时要在编辑信息内容、组建界面视觉包装的形式上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体验需求。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参与感和惊喜感,以及如何创造令人难忘的记忆体验价值,设计重心从高质量的产品转变到高质量的服务,再演变为提供快乐的体验价值和美好的回忆价值[6]。虚拟纸马APP用户界面设计的价值认同遵循着如下设计原则:第一,个性化参与创作。受众既是体验者又是传播主体,根据素材进行完整的视觉创意策划,或编辑成为动态祝福图,或拼贴有趣创意纸马图形,最终通过网上分享和新媒体推送,充分体现了用户策划传播方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自主编辑祈福话语。在用户自主编辑的祈福内容中,为不同时尚人士设计纸马祈福图案,如每个月份赋予不同图案并进行文字释义。在民俗节日到来之时,用户界面会提醒查看风俗故事,在美好的节气里将这种文化象征与艺术审美编辑成最好的祝福分享给亲朋好友。第三,体验用户的意识感知和价值认同感。这种新型网络传播媒介在跨媒介分享传播传统文化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势头,在无形中担负起传承与传播民俗文化的社会责任。总之,这种线上的文化传播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传递,形成了社会群体信任意识。虚拟纸马APP用户界面生成以祈福、抒情的方式表达心意,信息交换以主动自愿的祈福方式真诚传递于好友,充分体现了“人的行为活动”的表达、互动、协作、引导、交互体验模式。
五、结语
“数字衍生品工作坊”的虚拟衍生品开发,让学生从理解设计流程到梳理掌控、设计管理能力层面的初步培养,构建了良好的隐性知识场域,锻炼逻辑思考、设计情绪演绎、知识梳理、时限内抗压性、合作意识等一站式的能力训练。数媒专业是跨领域应用性专业,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智能制造人才所具备的硬知识与软技能也在不断发展与更新,因此数媒专业的创新教学培养模式也需要依据行业变化而不断摸索改进。不难看出,本次项目非遗纸马虚拟产品设计呈现的“明线”是媒介形态的拓展,而“暗线”是“人”对交互体验的期冀以及对社会文明的构建。以“纸马”为主题的文化衍生品是从本体到衍生设计的发展变革,关注“交互体验”与“新设计形态”的相互契合体现了高效发展的设计理念与思维方法。一方面,纸马的“衍生再设计”价值被开发;另一方面,新的设计产品可以提升品牌效应,延伸更多设计资源,让非遗文化产生可持续发展的、绽放新形态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