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中农业生产性景观的应用及季节调控策略

2021-04-01姚国鹏宋建军邓慧妮

乡村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作物设施

姚国鹏 宋建军 邓 洁 易 旺 邓慧妮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410128)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旨在加快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农村[1]。近年来,乡村风土、风物、风俗、风景对城市居民产生了巨大吸引力,乡村旅游正以昂扬的态势兴起。农业生产性景观不仅有物质产出,在色彩、形体、香味、季相、内涵等方面也有突出的美学价值,是农耕文化和民俗特色的物质体现,也是统合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容的复杂生命体[2]。农业生产性景观运用到乡村旅游中,有助于提高乡村资源的附加值,拓宽农业功能,保护生产耕地,具有极强的可延续性,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有效途径,对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有重要意义。

1 农业生产性景观

农业有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2个概念,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本文讨论狭义的农业概念。生产性景观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劳动,其融入了生产劳动和劳动成果,包含人对自然的生产改造(如农业生产)和自然资源的再加工(如工业生产),是一种有生命、有文化、能长期继承、有明显物质产出的景观[3]。农业生产性景观不仅包括农作物实体景观,还包含生产活动过程、生产工具及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人文景观[4-6]。农业生产性景观是农业产出物和农业活动的集合,包含作物的生长过程和产出、农业活动过程和农业设施,具有物质输出和文化输出能力。按照景观特性,可将农业生产性景观分为农业作物景观、农业活动景观和农业设施景观3部分内容[7]。

1.1 农业作物景观

农业作物景观的本质是具备产出能力的农作物,观赏价值体现在花、茎、叶、果等器官的色彩和形态。农作物种类繁多,体态普遍较小,通常季节性较强,大部分作物单株的观赏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一般选取几种符合当地生产条件的农作物作为基调农作物成规模种植,同时结合当地地理条件,形成有独特美感的农业作物景观,如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水稻梯田、江苏省兴化市垛田镇的油菜花海、广东省广州市东涌水乡的蔗基鱼塘[8]等。农业作物景观鲜活而有生命力,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可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效果。

1.2 农业活动景观

农业活动景观作为非物质化元素,源自生产活动,是农业耕作经验的艺术化体现,连接人、作物与设施,内在包含农事活动和民俗活动2部分内容。农事活动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需进行的选种、耕地、播种、育苗、灌溉、施肥、中耕、除草、修剪、收获及贮藏等行为,这些行为是长时间以来当地先进耕作经验的积累,是先进农耕文化的代表。民俗活动是农事活动的延伸,有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等文化活动。农业活动景观根植于地域文化,代表着乡土特色,既可作景观化处理,丰富农业生产性景观,也可进行设计创新,发展成互动参与的旅游项目。

1.3 农业设施景观

农业设施景观由生产者创造的辅助生产的设施和工具经过景观改造而成,包括水渠、堤坝、水井、水车、风车、棚架、栅栏等设施,犁、锄、锹、独轮车、斗笠及蓑衣等用于耕作、运输、贮存、防护的生产工具。如今,农业设施更加多样,连栋大棚、塑料大棚及其附属的自动化设备和收割机、种植机、无人机等设施设备的存在逐渐常态化。富有智慧的传统农业设施和有现代技术内涵的新型设施共同组成了现代乡村发展所需的农业设施景观。

2 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性景观

乡村旅游以农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吸引都市居民,满足其回归自然、观光、农作、休闲娱乐、度假及购物等旅游需求。农业生产性景观通过旅游化提质改造、各部分融合开发,提高旅游产品的趣味性和参与性、科技性和知识性、文化性和观赏性,增强旅游乡村的吸引力,提高旅游层次,满足都市游客在旅游内容和感知上的获得感。

2.1 乡村旅游与农业作物景观

农业作物景观在乡村旅游中主要发挥农业观光的作用,同时也是所有旅游项目的基础。在构建乡村景观基底时,选择几种有地方特色的本土作物,适当引进有经济和观赏价值的外来作物,大规模种植形成有表现力和震撼力的景观主体和生产核心(见图1)。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山联村以菊花、油菜花、向日葵等金色作物,将村庄建设成“金色山联”[9];浙江省缙云县笕川花海利用马鞭草、金盏菊等景观作物,打造了经济与观赏并重的花海景观[2]。

图1 长沙桐木村稻田景观

大规模农业还可以结合美学原理增加景观层次和变化,增加景观创新性。设计农田景观时,调整农田的类型、形状、大小和分布数量,交叉种植不同种类农作物,形成颜色、质感差异明显的农田斑块,随季节变化而绚丽多彩,可兼顾生态差异和观赏价值。此外,可根据主题将色彩不一的作物按照一定的规律或图形种植,形成各式各样的图形图案,如浙江省杭州市八卦田、植物迷宫、“稻田字画”、渐变图块等。立体美学梯田景观,有优美的线条和纹理,与油菜、水稻、茶树结合后,层叠错落,婀娜多姿,又或条带状排布不同色相的农作物,色彩多样,动静合一,曲折蜿蜒,连绵不绝。除农田外,山坡、荒地种植桃、李、柿、杨梅等果树,在平面上营造点簇状或条带式纯林景观;山林边缘缓坡地补种八仙花、二月兰等花卉或中药材,丰富林下空间;河滩、湿地等地适合以茭白、莲藕、水芹水生植物构建水生蔬菜产业区;村庄内部用葡萄、黄瓜等攀缘果蔬装点墙体、栅栏和棚架;广场、庭院等可布置农作物盆栽,种植黄秋葵、番茄等;其他局部绿地则可布置栀子花、茉莉、薄荷等芳香类作物,或是撒播种植蒲公英、鱼腥草等野菜,作为景观补充,实现景观提质、增景增绿。

以农业作物景观为基础,与农业活动、农业设施旅游项目相结合,最大化展现美学、文化价值,设计开展主题踏青观光、露营、摄影等观光休闲活动,写生、作物认知、科研展示等学习教育活动,滑草、泥潭大战、趣味运动会、自行车越野等运动娱乐活动。与多方长期合作,开辟青少年教育、影视拍摄、郊野露营、田园写生等基地,开办主题集会节庆活动,如农业秀场、嘉年华、文化节,主题征文、插画大赛等集会比赛。这些旅游项目包含审美启智、运动健康、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推动了农业作物景观与体验活动的结合,延长了景观价值链,扩充了农业作物功能,经营者和游客均可获益。

2.2 乡村旅游与农业活动景观

纯粹的农业活动景观附加值较低,旅游化处理后更符合乡村旅游实际。农业活动景观中的农事活动经过旅游化创新改造,可引导游客参与种植、嫁接、管理、采摘、收割等农事活动,观察、模仿、学习、体验生产过程和耕作方式以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自豪感。现代农业技术可使大棚内的蔬菜、水果不局限于正常生长时间和生长周期,为广泛开展采摘等农事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基于一项或多项农事活动可规划主题节庆,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秋季举行的“火柿节”,在吸引游客塑造地域形象方面效果显著[6]。此外,农事活动可转化成图像、雕塑或以表演的形式设立在主要节点展示生产流程(见图2),游客在观看中可了解当地农耕风俗和精神内涵,获得更多的农业体验。

图2 农业活动浮雕

民俗活动旅游化改造成果形式多样,有展览售卖特色农产品的集市集会,也有传统的民俗节日祭典,如二十四节气和中国传统节日的祭祀活动,还有依托农业作物景观开展的大型文化庆典。游客在旅游中购买农业特产,观看、参与民俗表演和庆祝活动,畅游田园,在接受淳朴民风洗礼的同时,可留下一抹乡愁。

2.3 乡村旅游与农业设施景观

乡村旅游中,农业设施景观有景观和使用2个功能。景观功能体现在农业设施本身的历史厚重感,建立农业设施文化博物馆,展出生产设施和工具,动态演示其使用方法和作用,传承农业智慧;设立水车、风车等景观小品,美化草蓬、谷仓(见图3)、瓜果架等设施,烘托农业氛围;创新设施模式,将田间的茅草棚改造成为瞭望塔、观光塔,用废旧工具打造文化景墙(见图4),进而丰富乡村景观。先进的农业机械、灵敏的自动化设备展现着现代农业的魅力,其将成为农业设施景观的代表之一。

图3 谷仓小品

农业设施的使用功能更利于旅游项目的展开。传统农业器具的使用可使游客充分地参与农业活动,在劳动中回忆童年,感受古人的经验和智慧;现代农机和设备的运转会给游客带来时代的冲击,农作物组培、水培等无土栽培设施可为其开启新的知识大门,机械自动化种植、浇灌、收割等可展现现代农业和新时代农业发展方向。

3 乡村旅游景观季节调控策略

农业生产性景观尽管物质输出和文化输出上表现优异,乡村旅游中的运用也呈现多样化,但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建立在农作物生长基础上,季节性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旺季人山人海、淡季门可罗雀的周期性旅游行为极不利于乡村旅游发展。因此,要形成常态化旅游,需注重季节调控,丰富旅游活动项目,尽量消除生长周期带来的影响,平衡各季节旅游收入。

3.1 合理安排景观时序,多样搭配保证四季有景

大多数作物的盛花期和成熟期景观效果最佳,但持续时间较短,时间跨度重合。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可多样化选择作物,适当引种丰富作物种类,不局限于生产,关注生态、美学和实用功能,通过分期播种、品种搭配和茬口搭配延长作物的观赏时间或收获时间,增加各季的观光类和采摘类旅游活动,达到稳定人流量、提高游客黏性的效果。此外,可用二月兰、紫云英等绿肥作物与水稻等轮作,或与果园、茶园间种、套种,进行林下造景,前者可消除连作障碍,后者则能增加粮食产量,丰富景观层次,扩大绿化面积和提高经济收入。

3.2 科学创新旅游活动,提升乡村旅游层次

除观光游览外,互动体验活动是乡村旅游的另一支柱。在农作物观赏采摘盛期,通过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可提高游玩度,聚拢更多人气,塑造良好口碑;在景观不佳的季节,有创意、耐游玩的旅游项目是增加旅游收入的中流砥柱。因此,活动策划要充分利用当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协调特色农业资源,引入现代科技手段,科学创新乡村旅游活动,提升游客各方面感官刺激,从而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回头率。

3.3 灵活运用农业科技,增强乡村时代特征

农业科技的发展虽破坏了当地的农业传承,但不可否认先进技术代表着时代特征,在提高农作效率、增加作物产量和成熟频次、培养优质品种等方面效果显著。将现代农业引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优势明显的生长周期和成熟次数更利于开展采摘类活动,只要做到紧跟时代步伐又不失地域特色,农业科技的适当应用将成为乡村旅游的加分项。

3.4 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传承发扬地方特色

乡村旅游竞争的本质是文化竞争,扎根于农业活动的丰富鲜活的农耕文化是持续创新旅游产品的动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是广泛开展旅游活动的保障。深入探索农耕文化内容,传承发扬有地域差异性、朴实乡土性的村野文化,可将地方特色融入旅游活动中,贯穿于旅游活动全过程,顺应现代旅游发展趋势,创造更多适合全年各季的特色文化活动,填补旅游空窗期,持续不断地为乡村文脉传承提供经济和社会支持。

4 结语

农业生产性景观的优势在于物质产出功能,与各项旅游活动可以完美结合,从而创造优良的乡村旅游环境,为乡村发展提供经济、生态、社会支撑。季节因素是制约农业生产性景观的短板,通过合理安排景观时序,创新创意旅游活动,灵活运用农业科技,深挖农耕文化,可最大限度地削弱季节变化给乡村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生产性作物设施
覆盖作物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吉林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第一批)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专题性作物博物馆的兴起与发展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地下作物
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